7月15日上午,在殷祖镇畈段村白茶基地,数十台智能化喷灌设备正有序运转,嫩绿的茶树在山风的摇曳下尽情“补水”,水雾在阳光中折射出七彩光芒,与连绵起伏的茶田构成一幅现代农业画卷。这片曾经的荒山坡地,如今每亩年产值超万元,成为带动村民致富的“绿色银行”。
近年来,畈段村党支部将中央八项规定精神转化为发展动能,通过“三个转变”推动白茶产业高质量发展。变“会议室”为“田间课堂”,将每月党员学习日搬到茶园,用“不请专家不瞎折腾”等接地气的“三句土话”解读政策;变“干部说”为“带头干”,村党支部书记段辛国带领党员连续7天抗旱保苗,保住了50亩“希望田”;变“等上门”为“送服务”,开展10余场“湾组夜话”,把技术送到每个村民手中……
针对过去“干部说得多、干得少”等问题,段辛国摸索出一套自己的“工作法”。“学规定不是念文件,是要让茶苗活下来、村民富起来。我们将原本两小时的产业推进会压缩到40分钟,剩下的时间带着党员帮村民搭遮阳网、修喷灌管。”段辛国表示,除了缩减会议时间外,村党支部还通过创新“茶田课堂+村落夜话”模式,将每月党员学习日搬到茶园边。党员们带着《白茶种植手册》,用“三句土话”解读政策:“不请专家不瞎折腾”——邀请镇农业服务中心技术员现场教学,避免脱离实际的“高大上”方案;“不搞报表留痕迹”——把原本要填的12项表格精简为“茶苗存活率、村民增收数”2项实效指标;“不让群众白跑腿”——党员分片包户,将“一芽一叶”采摘技巧、施肥标准送到田间地头。
“种白茶?万一亏了咋办?到时候你们干部一拍屁股走人,吃亏的还是我们老百姓!”回忆起最初种植白茶的历程,面对村民们的质疑声,段辛国并没有着急反驳,而是带着村“两委”成员和驻村工作队挨家挨户算明白账:“一亩茶苗政府补贴2000元,合作社保底收购,就算亩产干茶8—12斤,也能稳赚3000—5000元。”
除此之外,他还立下“三个不”承诺:不拿合作社一分补贴,不接受茶农一顿宴请,不允许优亲厚友分好地。最终15户村民加入合作社。如今,这片茶园成活率达92%,与全镇新植茶园管护成效同步。
“作风实不实,茶田会说话。”如今,村委会墙上的“干部去向牌”实时更新,“AB岗值班”确保村民随时能找到人;白茶收购点公示的“鲜叶等级标准”,让每一分钱都明明白白。
“在家门口采茶叶,一年能挣6000多元。”算起“增收账”,村民段辛开笑开颜。
畈段村的实践,是殷祖镇“以作风促产业”的缩影。作为全镇14个涉茶村之一,畈段村于2024年被纳入“村集体茶园管理体制改革试点”,与继堂村一道探索“党支部+合作社+农户”模式,为全镇茶产业发展提供了样本。
在镇党委“政府引导、协会主导”的思路下,殷祖镇已形成1.3万亩白茶规模,建成智能化加工车间10座,年加工能力超10万斤。通过“统一名称、统一标识”的品牌共建机制,“殷祖白茶”连续多年斩获武汉茶博会、省农博会金奖,2024年带动4500余人就近就业,人均年增收超6000元。
站在茶园观景台远眺,连片的白茶梯田如绿色绸缎般铺展。这片曾被视为“包袱”的山场,如今既是固碳释氧的“生态屏障”,也是富民强镇的“绿色银行”。从畈段村党员弯腰劳作的身影,到全镇茶农脸上的笑容,殷祖镇用实践证明:当中央八项规定精神转化为“接地气”的行动,“一片叶子”就能撑起乡村振兴的大梦想,绿水青山就能真正变成金山银山。(记者 张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