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加强大冶地区中医药及康养发展提案的答复
张聪委员:
感谢您对我市卫生健康工作特别是大冶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关注和支持,您提出的“关于加强大冶地区中医药及康养发展的提案”已收悉,现答复如下:
一、全市中医药及康养发展现状
(一)基本情况
目前我市有二级甲等中医医院一家,民营中医医疗机构一家,中医个体诊所30余家,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总数15个,均能够提供6类以上中医药技术方法,有13家设立国医堂,占比为87%;村卫生室总数 333个,能够提供4类以上中医药技术方法的村卫生室123个,占比为 36.93%。康养产业目前正在起步阶段,康之堂公司药博园是省级特色产业科普基地,远方的家金针尖康养园、栀子黄种植基地旅游业已初具规模,持正堂国医馆、瑞云堂国医馆成为我市推广中医文化重要平台,尹家湖中医文化主题公园成为我市宣传中医文化的重要载体。但全市中药材产业链整体种植规模偏小,产业化程度较低,在中药材种植、采收及加工方面尚未形成完整成熟的产业化链条。
(二)存在问题
1.中医药人才匮乏。目前全市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医执业医师(助理)在230人左右,占全市执业医师(助理)总人数的25%不到,而且中医药人才素质急需提高,人才老化较为严重,中医药人才脱节,后继无人现象较为突出。
2.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不强。由于人才不足,现乡镇卫生院能提供中医药服务项目较少,不能满足群众需求,村卫生室中医适宜技术的应用也没有得到很好的推广。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跟不上群众发展的需求。
3.中医药产业创新体系不够完善。中医药疗效确切是已经举世公认了的,但是中医药味道苦涩难咽,煎煮过程繁琐、服用量大、周期长、不便于携带,也是影响中医药事业发展的一个致命弱点。如何创新发展中医药产业,迎合患者的需求,推动中医药事业的发展也是摆在我们面前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二、我市加强中医药及康养事业发展的几点具体做法
(一)加强政策保障力度,加大中医药投入。大冶市已出台《大冶市支持和发展中医药工作方案》在规划上将市中医院医技综合楼和传染病综合大楼工程建设、中医药人才的培养、综合性医院中医科和乡镇卫生院国医堂建设、中医药康养产业作为大冶市发展中医药“十四五”规划重点工作目标。大冶市委市政府也高度重视中医药事业发展,主要领导多次就大冶中医药发展,大冶中医院建设,召开专题会议,会上针对大冶中医药发展提出了许多支持政策和措施:包括大冶市中医治未病中心的建设;市中医院办公用房的扩展;大冶中医药发展财政资金的扶持;中医药人才引进的优惠政策;扶持大冶中医院重点专科等一系列优惠措施,为大冶中医药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撑。
(二)对接大武汉努力提高我市中医药服务能力。2017年3月,大冶市中医医院与湖北省中医医院结为医联体,省中医院每周五至少派三名专家来冶坐诊,并引进一名中层干部来大冶市中医医院担任院长,实现两家医疗机构从管理到技术上双重联合,从2018年起,省中医院所有晋升副主任及以上职称的医务人员下基层工作将全部安排在大冶市中医医院,将有力地带动市中医院专业服务能力的提升。目前已有16名专业人员来大冶中医医院坐诊。2018年5月,大冶市中医院还与武汉亚洲心脏病医院结为医联体。我市通过全面对接武汉高端医疗资源,采取联合办医等方式,着力提升我市中医药服务整体水平,让市民群众不出大冶就可以享受高质量的医疗服务。
(三)组建大冶市国医堂建设专科联盟,资源下沉,提升基层服务质量。根据黄石卫健委颁发的《黄石中医专科联盟实施方案》要求,以大冶市中医医院为龙头,联合15家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共同组建大冶市国医堂专科联盟,包括村卫生室统一实行中医药一体化管理,全面提升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专科联盟的成员由大冶市中医医院统一管理;联盟单位成员辖区内的乡村卫生室由各联盟单位成员负责管理。大冶市中医医院负责所有专业技术人员的培训、中医药适宜技术的规划、中医药适宜技术设备的配置。同时有针对性地在基层医疗机构设立中医名医工作室,目前已在陈贵中心卫生院设立“李列大中医骨伤名医工作室”,在金山店、大箕铺卫生院国医堂挂牌设立“黄顺贵针灸推拿名医工作站”, 与陈贵镇“瑞云国医堂”签订技术合作协议,下一步计划在保安中心卫生院设立“杨裕佳中医脾胃名医工作室”。同时长期对口支援刘仁八卫生院,推动优质资源下沉,提升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
(四)健全完善人才培养使用、开发引进、评价激励、服务保障等机制,优化人才成长环境,畅通人才流动通道,构建人才交流信息平台,形成人才高效配置、自由流动的制度环境。一是建立中医临床人才培养体系。构建以“5+3”(5年中医学本科教育+3年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为主体、以“3+2”(3年中医学专科教育+2年中医类别助理全科医生培训)为补充的标准化、规范化中医临床人才培养体系。二是培育和引进中医药领军人才。充分发挥中医药学术、技术带头人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依托重点学科、名老中医药专家和学术流派传承工作室等资源,培养一批具有影响力的学科团队。至2025年,全市培养和引进市级以上中医药学术、技术带头人不少于5名。三是培养城乡中医药实用型人才。加大中医药继续教育、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医类别全科医师培训、市级中医临床技术骨干培训、“西医学中医、中医学经典”和中药师培训工作力度。特别是“西学中”培训活动,今年市卫生健康局和大冶市中医院已拿出切实可行的培训计划,并在逐步认真落实。四是鼓励开展中医药师承教育。鼓励中医医院的知名中医和所有符合条件的中医药指导老师带徒授业,培养中医药人才。继续强化名老中医药专家和学术流派传承工作室建设,鼓励支持名老中医和长期服务基层的中医药专家通过师承模式培养多层次的中医药人才中医师承和带教。实现中医药师承教育的常态化和制度化。2020年,全市中医药人员培训率、新进本科以上学历(含本科)中医临床医师接受医师规范化培训合格率、镇卫生院以上医疗机构中医药继续教育覆盖率均达100%。五是完善中医药人才激励机制。推动公立中医医院绩效考核和薪酬分配制度改革,鼓励中医专家到基层医疗机构开展诊疗活动。加大对各类中医药技术创新人才的奖励,做好省级和全国名中医评选申报推荐工作,逐步完善中医药人才褒奖激励机制
(五)优先支持社会力量举办中医服务机构。大冶市制订了《关于印发大冶市支持社会力量办医院实施方案的通知》,鼓励社会力量举办非营利性中医类医院,大力发展中医药事业,中医特色的康复医院和护理院,支持提供中医特色的老年病等服务。2018年至现在新批准以中医为主的中西医结合门诊部1家,中医诊所30余家,梅红山庄、金华庄园正在推进以中医为主的康养结合的综合养老机构,瑞晟生物公司在茗山推出芳香疗法与保健养生相结全的芳香小镇。
(六)落实中医药鼓励政策。一是落实医保对中医药鼓励政策。在推进医保支付制度改革中,完善差别支付政策,支付比例向基层倾斜,鼓励使用中医药服务,引导群众小病到基层就诊。二是落实不取消中药饮片加成,同时在公立医院考核和基层医疗机构考核中,将中药饮片收入不纳入药占比考核。
(七)鼓励发展中医药产业。一是做强做优中医药企业,利用劲牌公司的中医药保健食品的行业优势,发展中医药制药产业发展,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劲牌持正堂中药配方颗粒在疫情防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现我市各大医疗机构正在大力推动“中医药+互联网”中药配方颗粒共享智慧药房工作,广大患者享受到了更便捷,疗效更稳定的中医药药事服务,得到了群众的一致好评。二是发展中药种植和中医药康养技术与产品研发的突破。灵乡铁皮石斛的种植、茗山芳香小镇的示范带头作用,将有力推进大冶市中医药产业向现代化,规模化发展,“持正堂”、“瑞云堂”、“康之堂”、“远方的家金竹尖”等已初具名气的商标名牌产品全力打造生态品牌,形成拳头特色产品,增强市场竞争力。三是积极为尹家湖中医药文化主题公园(尹家湖中医药文化研修基地)的建设出谋划策,园区以春夏秋冬及二十四节气养生文化为主线,另设有中草药种植区、中医药故事及中华名医典故展区等,旨在增进市民对中医药文化的了解,激发市民群众及全市中医药文化爱好者学中医、信中医、用中医的热情,把中医药这一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继承好、发展好、利用好,在建设健康中国、健康大冶的征程中谱写新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