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大冶市科技创新工作总结
近年来,大冶市科技创新工作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持续强化改革牵引,不断激发创新创业活力,奋力打造国家创新型县市“中部标杆”,改革驱动创新、创新驱动发展的效果不断凸显,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湖北实践大冶篇章注入科技动力。
一是围绕全域创新抓改革,创新能级实现了新跃升。坚持顶层设计与基层实践相结合,以“科技创新赋能行动”为抓手,强化统筹,推动科技创新实现系统集成、协同联动,全市科技创新工作打开了新局面。大冶市再次进位蝉联2023年度全省市县科技创新综合考评优秀县(市),位列全国科技创新“百强”县市第50位。国家创新型县市建设工作以“全省第一、中部第一、全国第十”的优异成绩通过国家科技部验收。高效节能通用设备制造获批国家创新型产业集群,大冶有色金属材料特色产业基地获批国家火炬特色产业基地。大冶湖高新区综合评价排名前进14位,是全国前进位次最多的高新区。
二是围绕创新布局抓改革,“融圈入群”取得了新成效。上半年,光谷科创大走廊东部传动轴指挥部召开了两次会议,统筹谋划了“融圈入群”工作,印发了《打造光谷科创大走廊东部传动轴2024年工作要点》,明确2024年重点任务。对接武汉东湖高新区,共享武汉创新资源,推广运用以“用”为导向的科技创新供应链天网平台,鼓励我市419家企业入驻天网平台,发布人才、技术、金融等需求361项,完成需求对接66项。新增4家企业入驻大冶、大冶湖(武汉)离岸科创中心。大冶(武汉)离岸科创中心5家企业依托武大、华科大等4所高校,攻克“卡脖子”难题15项。推进大冶湖高新区与武汉理工大学共建新材料与智能制造产业创新促进中心,设立600万元科技项目引导奖励资金;推动临空区·还地桥镇科创中心项目落地,年底即将投入使用。
三是围绕创新主体培育抓改革,主体活跃获得新提升。
企业是科技创新的主体,也是最活跃的创新力量,为进一步提升创新主体活跃度,持续开展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双培育”行动,实施“五库”联通齐育模式。目前,大冶市有高新技术企业333家,居全省县域前列;2024年截至目前,完成科技型中小企业家入库922家;新增科创“新物种”企业11家,共有39家,其中融通高科入选全国“独角兽”企业,大冶市“新物种”企业占黄石总量的46.4%。围绕重点产业、聚焦关键核心技术,指导企业通过承担“揭榜挂帅”、科技专项等方式开展核心技术攻关。2024年上半年,获得省级以上科技项目3项,争取支持资金 350万元,获省级科技进步奖2项。
四是围绕创新载体建设抓改革,产业创新再上新台阶。
创新平台作为集聚创新要素、开展技术创新、驱动产业变革的有效载体,是提升区域创新能力和竞争力的重要力量。我市着力构建以用为导向的科技创新平台体系,针对产业创新发展的实际需要,实施“十大创新平台”、氢能产业研究院、科创孵化器等平台计划,建立平台建设责任机制,明确建设主体、建设主要内容、预期效果及投资金额,实时跟踪服务,统筹协调解决平台建设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实现平台链与创新链、产业链的精准匹配。2024年重点推动融通高科、智芯科技、祥邦新能源等企业建立省级创新平台,中冶武勘建立省级产业研究院。上半年,徐风环保、宇轩新型建材成功获批湖北省专家工作站。目前,大冶市有国家级创新平台5家、省级平台67家,规上制造业企业研发机构基本实现全覆盖。
五是围绕创新要素抓改革,创新生态呈现新活力。
强化科技人才支撑,组织企业人才积极申报国家级科技创业领军人才、奋进县域经济五十强有贡献人才。上半年,大冶市有10名科技人才入选奋进县域经济五十强有贡献人才,4家企业入选黄石市2023年科技创新团队。选派49名本级农业科技特派员到全市各乡镇(场)、街道开展技术服务,实行“双亮双定”制度,切实抓好特派员队伍管理。推进科技金融发展。积极落实《大冶市科技创新贷款实施细则》,建立《大冶市科技创新贷款支持企业名录库》。上半年,新增华晨铝业、永舟新材料等企业完成科技创新贷款。上半年,共帮助科技型企业融资授信9100万元。组织科技活动周、专家企业行等4场次产学研对接活动,帮助登峰高强螺栓、创界生物等10余家企业与湖北师范大学、湖北理工学院等高校开展产学研合作,促进更多创新成果在大冶市转化落地。
下一步,科技创新工作将以更大的改革力度,聚合创新资源、抢占创新赛道、激发创新活力,为当好黄石打造武汉都市圈重要增长极主力军贡献更大科技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