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大冶市科技创新工作总结及2024年工作计划
一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市创新委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围绕全市重心工作,以科技创新专项行动为抓手,结合党员干部下基层察民情解民忧暖心实践活动,大力推进国建创新型县(市)建设,不断在主体培育、平台建设、科技成果转化、产学研合作等方面发力,促进科技创新工作更上新台阶。现将一年来的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2023年,紧抓科技创新行动,大力推进全市科技创新工作。一是再次荣获湖北省市县科技创新先进县(市);二是多次召开大冶市创新委员会议,高位部署行动任务,进一步增强科技影响力;三是着力打造光谷科创大走廊东部传动轴,建立双向“科创飞地”,大冶和大冶湖高新区(武汉)离岸科创中心正式揭牌,吸引6家企业入驻;四是组织申报高新技术企业155家,总数达到333家,同比增长36.5%,净增89家,完成科技型中小企业入库量680家,同比增长22.5%;五是高效节能通用设备制造创新型产业集群获批国家级创新型产业集群,大冶市(武汉)离岸科创中心、黄石大冶湖高新区(武汉)离岸科创中心成功揭牌,完成省级平台6家、黄石市级平台12家;六是18家企业入选2023年湖北省科创“新物种”企业,融通高科获评中国独角兽企业(全国第112位),实现国家级独角兽企业零的突破;七是实施助企纾困举措,落实“无申请兑现”政策,兑现2022年高新技术企业,国家、省、黄石市创新创业平台等成效奖补资金3892.6万元;八是开展“双千”活动,实地调研走访3家包保企业,大力宣传各级科技政策;九是开展优化营商环境工作,推进全市优化营商环境重点工作任务,营造良好科技创新氛围。主要做法如下:
(一)加强政策引领,不断完善科技创新体系
一是全力开展湖北省市县科技创新综合考评。积极联合统计部门实时监控全市2022年企业科技研发活动年报填报情况,通过部门、乡镇的共同协作,高质量完成2022年企业科技研发活动年报统计工作。按照《中共湖北省委、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2022年度市县科技创新综合考评结果的通报》(鄂文[2023]51号),我市再次荣获2022年度湖北省市县科技创新先进县市。二是多次召开创新委会议。充分发挥“一把手”抓创新的机制作用,召开大冶市2023年科技创新行动“开门红”工作推进会、大冶市2023年创新促进委员会第一次会议暨科技创新行动工作推进会、大冶市创新促进委员会2023年第二次会议暨科技创新行动推进会,联动部门单位,研究谋划科技创新重要事项,全面统筹科技创新。三是打造光谷科创大走廊东部传动轴。依托武汉科创策源地功能,统筹推进企业创新、产业创新、园区创新,着力打造光谷科创大走廊东部传动轴。建立双向“科创飞地”,大冶和大冶湖高新区(武汉)离岸科创中心正式揭牌,吸引6家企业入驻。实现“研发在武汉,生产在大冶”创新布局。四是全面推进镇域科技创新。为进一步巩固国家创新型县(市)建设成果,逐步引导科技创新向基层延伸,以“一村一品、一镇一业”为主题,开展创新型乡镇建设,鼓励有条件的乡镇创建国家创新型乡镇,对创建成功的给予50一200万元资金支持。组织召开大冶市(第二批)创新型乡镇建设评审会,对金山店镇、大箕铺镇、金湖街道、东岳街道、东风农场等5个乡镇(场)、街道的现场答辩进行评审,确定大冶市第二批创新型乡镇建设名单。
(二)着力开展关键技术攻关,提升产业技术供给和技术支撑能力
一是强化企业关键技术联合攻关。实地调研和发放技术需求征集表的方式,掌握企业实际技术需求11项。组织劲牌、迪峰换热器等企业申报立项2023年省重点研发专项,共争取省级科技资金1795万元。二是加快企业数字化改造。开展智能化改造诊断企业55家需求摸底,推进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遴选,推荐创伟科技、信永辉、瑞隆粉末等三家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引导相关信息服务商在冶落户,顺利开展尖峰水泥、劲佳包装湖北省第三批上云标杆培育工作。截止目前,我市2023年完成智能化改造项目12个。三是加快企业绿色化改造。根据规上企业绿色化改造工作要求,重点跟踪英达思环保、环沙再生资源等重点固体废物综合利用项目的建设情况,其中英达思环保的2期项目已基本建成,形成17万吨固体废物的年处置能力,环沙再生资源已形成60万吨矿渣的年处置能力,绿洲源环保的尾砂综合再利用项目(一期)正在建设之中,建成后预计形成50万吨矿渣的年处置能力。我市华力科技等2家企业被评为2022年度国家级“绿色工厂”,实美科技被评为2023年度省级“绿色工厂”。
(三)强化创新主体培育,壮大科技创新主力军
一是加速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倍增计划,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不断推进全市产业高新化。按照国家火炬计划中心、高新技术企业认定中心要求,帮助指导全市244家高新技术企业完成高企年报;通过与第三方服务机构对接,并深入企业调研摸底,实地指导企业申报高企,全年已组织申报高新技术企业155家,总数达到333家,同比增长36.5%,净增89家。二是推进科技型中小型企业入库。梳理2022年已入库企业,对符合条件的企业,确保2023年再次入库,积极对接招商、市场监管等部门,深入新引进或取得专利的企业开展入库宣传指导,大力推动科技型中小企业入库登记工作,科技型中小企业队伍不断壮大,成功指导帮助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680家,同比增长22.5%。三是积极培育“新物种”企业。持续推进入选湖北省“新物种”企业,今年新增湖北省“新物种”企业18家,同比增长350%,融通高科获评中国独角兽企业,全国第112位,实现国家级独角兽企业零的突破。四是推进企业知识产权创造运用。聚焦全市优势产业,指导企业加强技术创新和高价值专利布局,新增实美科技、东贝电机等2家国家知识产权优势企业,劲牌公司成功通过国家知识产权示范企业复审,迪峰公司、徐风环保等4家企业成功申报黄石市高价值专利培育中心,新增黄石市级知识产权示范企业14家,专利授权1865件(其中发明专利授权117件),PCT专利2件,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5.6件。
(四)支持创新平台建设,强化科技创新硬支撑
一是推进创新平台提档升级。持续实施“十大创新平台”项目,成功推进东贝电机、三鑫金铜2家企业认定为省级企校联合创新中心。二是加快创新平台培育建设。“高效节能通用设备制造创新型产业集群”获批国家级创新型产业集群,“湖北工业大学-东神楚天化工数字化转型创新实践中心”正式揭牌,大冶和大冶湖高新区(武汉)离岸科创中心成立,园区6家科技型企业成功入驻。智芯科技成功获批湖北省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康之堂成功申报省级科技创新乡村示范基地,格尔电器、福诚精密铸造成功认定省级院士专家工作站。推进友诚热工、展旺新材料等8家企业认定黄石市企校联合创新中心。截至目前,全市现有国家级创新平台5家,省级70家,黄石市级121家,实现了规上制造业企业研发机构全覆盖,初步形成“众创空间一孵化器一加速器一产业园区”全产业孵化链。
(五)优化配置和资源共享,实现创新要素新突破
一是推进创新政策落实落地。从科技政策入手,完善出台高标准、高实效的新“科技18条”,加大宣传力度,落实“真金白银”奖补政策,支持创新发展。落实“无申请兑现”政策,兑现2022年高新技术企业,国家、省、黄石市创新创业平台等成效奖补资金3892.6万元。二是强化科技人才支撑。建立企业人才信息库,共收集177家企业人才信息情况。组织企业人才积极申报国家级科技创业领军人才、奋进县域经济五十强有贡献人才、优秀人才创新创业支持计划,其中白德江等入选奋进县域经济五十强有贡献人才,创界生物等5家企业入选大冶市2023年优秀人才创新创业支持计划,组织创界生物等5家企业申报黄石市2023年科技创新团队。组织开展科技人才“下午茶”恳谈交流活动,加强科技政策和人才政策宣传。充分发挥科技特派员上联高校、科研院所,下接企业和合作社的桥梁和纽带作用。今年共组织44名科技特派员开展有机蔬菜栽培、农作物套种等各类农业技术培训活动。三是开展科技金融工作。积极落实大冶市科技创新贷款实施细则,建立《大冶市科技创新贷款支持企业名录库》,并根据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发展变化情况,每三个月更新一次。5月22日组织开展“科创下午茶”活动,积极向企业宣传大冶市科技创新贷款实施细则。12月25日举行首批科技创新贷款发放仪式,我市出资2000万元作为科技创新贷款专项保证金,铜都通用电梯、华晨铝业科技等4家企业获得额度总计1500万元的首批科技创新贷款。
(六)深化产学研合作,构筑成果转化强磁场
一是“政产学研”深度融合。积极寻找政产学研合作机遇,开展校地对接合作,畅通创新链,不断提高企业原始创新能力。成功举办“黄石大冶有色金属材料特色产业发展高峰论坛”专场活动,大冶市与武汉理工大学、湖北工业大学以及湖北师范大学等3所高校签订校地合作框架协议,帮助企业与高校专家团队建立长期稳定的产学研合作方式。组织专场精准对接产学研活动共4场次,促成东神楚天化工、梨威机械、宏泰铝业、实美科技、山力兴冶等20余家企业与广东省科学院工业分析检测中心、华中科技大学、武汉科技大学、湖北工业大学等高校院所签订校企合作协议。二是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实施。组织申报迪峰换热器的“数字孪生驱动的热交换器远程故障预测与健康运维技术研究”、登峰高强螺栓的“管片螺栓加工生产总线的工业自动化控制关键技术研发”等科技成果转化项目11个,涉及资金支持370万,完成企业技术合同登记额37.27亿元,同比增长77.14%。
(七)推进科技项目实施,全力做好“三争”工作
按照市委、市政府工作安排,全力推进向上争政策、争项目、争资金的“三争”工作。一是大力争取省高新技术企业补贴政策,根据《省政府办关于进一步优化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服务措施》文件,已争取2021年度的高新技术企业奖励补贴,共计1130万元。二是大力争取省级、市级科技项目,按照《关于2023年中央引导地方科技发展资金项目申报的通知》文件,组织大冶高新区科创服务中心申报科技企业孵化器绩效奖补,龙凤山申报农村实用技术示范推广项目,大冶湖园区科技发展有限责任公司、大冶市公共检验检测中心申报区域创新项目,共计获批项目立项资金350万元。组织迪峰换热器、登峰高强螺栓、劲牌等3家企业申报省重点研发专项,获批项目立项资金250万元。组织梨威机械等2家企业申报2023年科技人才服务企业专项,获批项目立项资金60万元。三是加强农业项目平台建设,组织大冶市农业企业申报2022年度大冶本级农业科技计划项目,共受理农业科技计划项目34项,通过形式审查、实地考察、专家评审、企业信息调查等环节,对其中的8个项目予立项并公示,目前8个项目所对应的单位已全部办理《大冶市农业科技计划项目任务书》。组织指导远方的家、义顺、良品、超丰米业等4家企业成功备案2023年度黄石市级星创天地,组织龙凤山等8家企业参加2023年湖北省乡村振兴实用技术大赛,其中龙凤山闯进决赛荣获第二名,良品荣获优秀奖,康之堂成功备案省级乡村振兴科技创新示范基地。
(八)优化创新创业生态,营造良好科技环境
一是建立科技创新简报。以科技创新专项行动为平台,结合党史学习教育和下基层察民情解民忧暖民心实践活动,制作科技创新简报,目前共印发简报33期,不断提升科技影响力。二是加强科技创新宣传。印制《科技创新宣传服务手册》500余册,在高新区、灵乡等组织召开了两期高新技术企业培训会,详细讲解高新技术企业申报流程、材料组织及注意事项,同时对科技十八条(2021版)政策和技术合同登记、科技型中小企业入库等业务知识作了宣传,接受培训学习企业达100余家,不断提高高新技术企业申报服务质量和效率,激发企业创新活力。三是开展“双千”工作。深入贝逸莱服饰、铜都通用电梯和众深玻璃等包保企业开展实地调研走访,与企业负责人面对面交流,了解企业当前情况和面临的主要困难,收集企业问题,统一提交至市服务企业办,并积极对接华润燃气公司、市政府办(金融办)等,协调解决企业天燃气成本过高和企业提出的融资及欠款问题3项,实现包保企业销号率100%。根据服务企业办交办企业科技创新问题,实地走访企业,帮助企业解决问题1项,解决率100%。四是优化营商环境。制定全年优化创新环境组和全局工作方案,明确目标任务,稳步推进各项工作措施,严格按照2023年省营商环境评价工作安排,组织市人社局、市商务局等10余家部门单位顺利完成2023年省营商环境“包容普惠创新”指标评价工作,断优化创新创业生态。
(九)推进科技创新惠民,提升社会科技认同感
一是科技支撑生态保护。充分发挥科技利器作用,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提升我市生态环境治理能力,加快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科技支撑,围绕全市工业企业大气减排,实施大气治理项目196个,加快推进红星湖水环境综合治理三期、保安湖流域水环境保障提升建设等项目,加强危险废物环境监管,全面实施电子转移联单制度,全过程“一物一码”精细化可追溯管理,运用污染源在线监测、污染防治设施用电管控、无人机等科技手段立案查处环境违法行为66起。二是科技赋能乡村振兴。按照市乡村振兴局要求,根据阳新县科技局提供的农业八大产业实际情况,选派周红胜、罗文辉、胡道君、刘先辉等4名农业专业技术人员赴阳新县开展点对点帮扶工作,并于6月14日赴阳新县排市镇开展乡村振兴区域协作科技培训活动,助力乡村振兴。三是科普助力素质提升。5月19日到5月31日举办大冶市2023年科技活动周,期间开展多项科技惠民活动,如5月19日上午,在大冶市灵乡镇政府广场举办2023年大冶市科技活动周启动式,组织市卫生健康局等多家单位,围绕开展科技政策、科普知识等多个领域开展内容丰富的科技惠民活动,同时在灵乡特色产业科创中心开工仪式;5月23日上午,联合市科协在大冶市第二实验中学开展面向学生的科技进校园活动,让小学生独自操控仪器并观察现象以及观看展牌内容,激发小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兴趣,培养学生科技意识。
二、2024年工作打算
2024,大冶市创新委将继续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以深化国家创新型县(市)建设为抓手,全力推进高新技术企业申报,大力推进平台建设提档升级,继续为我市企业与高校院所合作牵线搭桥,推进产学研合作向纵深发展,搭建平台、加强服务,优化科技创新环境,深化科技创新改革,推进企业与高校院所科技成果精准对接,兑现各项科技政策,逐步推进科技创新自立自强。
一是巩固国家创新型县(市)成果和建成武汉城市圈重要节点城市。2024年是国家创新型县(市)三年行动收官之年,全力完成建设目标,全覆盖推进创新型乡镇建设,树立国家创新型县(市)中部标杆。抢抓武汉都市圈建设、光谷科创大走廊发展机遇,推动大冶湖国家高新区和临空经济区·还地桥镇创新发展,主动融圈入群一体发展,加快建成武汉城市圈重要节点城市。
二是开展关键技术攻关。建立项目库,积极对接国家和省市重大科技专项、重点研发计划、揭榜制项目等,组织推荐一批重大技术攻关项目。支持重点产业积极参与“揭榜挂帅”、定向委托、“赛马制”等重点项目,解决关键共性技术。全年实施科技研发项目10项,攻克产业关键核心技术12项。
三是培育创新主体。引导创新型领军企业牵头建设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参与并购拥有核心技术和重大发明专利的科技型企业主导或参与国际、国家和行业标准制定。培育初创型科技企业。积极开展科技型中小企业认定评价,组织开展创新创业活动。不断培育壮大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规模。实施科创“新物种”企业培养计划,大力培育“潜在独角兽”“独角兽”“瞪羚”等新物种企业。
四是推进科创平台建设。大力实施“十大创新平台”计划,建立国家级、省级、黄石市级创新平台梯级培育机制,推进融通高科建设锂电池基础材料省级重点实验室,智芯科技、祥邦新能源建设省级企业技术中心,日盛科技、绿洲源建设省级企校联合创新中心。实施专业孵化能力提升行动,组织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专业化服务平台,推进科创未来孵化器、电商产业园分别建设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
五是深化产学研合作。加大产学研合作力度,实施“一企一校一中心”的产学研合作模式,支持企业与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共建研发机构,建立长期稳定的产学研合作方式。积极对接湖北省“科惠行动”,主动参与“科技创新服务县域活动”“联百校转千果”等科技活动,加速推进科技成果在大冶“热带雨林”式落地转化。
六是集聚创新资源。强化科技人才支撑,创新人才“引育用留”方式方法,立足产业需求,充分发挥大冶(武汉)离岸科创园作用,建立“引才在武汉,用才在大冶”的人才机制,大力推进“科技副总”“科技副职”“科技特派员”等计划,加强科技金融发展,落实大冶市科技创新贷款工作,加大科技金融产品推广力度,丰富金融产品种类,创新科技贷款项目。
七是推进创新政策落实落地。强化国家、省、市各项改革举措和创新政策配套落地,开展“科技十八条”等政策宣传,切实帮助企业用好用活优惠政策。支持承办各类创新创业活动,组织开展第六届“铜都汇”创新创业大赛。
2023年12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