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节前夕,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社会与法频道(CCTV-12)《道德观察》栏目组深入我市,经过连续三天的跟踪拍摄,制作并播出了一部长达17分29秒的专题报道,节目以《闪耀的平凡---“煎饼霞”和她的儿子》为题,深情讲述了我市一位平凡母亲张霞,用十九年不屈坚守,为脑瘫儿子点亮人生的感人故事。报道播出后,在社会各界引发如潮感动,无数观众为之动容落泪。
早在2023年底,《今日大冶》就率先以5个专版的篇幅,连续报道了张霞和她儿子张子炎的故事,引起了黄石市、湖北省以及中央各级媒体的关注,先后跟进报道。
“我铁了心,一定要让他活出个人样”
“分腿是很痛苦的……我也是狠下心来跟他分。”在央视的镜头前,张霞回忆起陪伴儿子张子炎进行康复训练的日日夜夜。十九年来,像劈腿这样如同“练瑜伽”般的高强度训练,是母子俩的日常。儿子因早产导致脑瘫,肌张力过高,每一个动作都伴随着巨大的痛苦,而张霞的“狠心”,背后是更深沉的母爱。
故事始于2006年。张霞一家满心欢喜地期盼着二胎儿子的降临,然而命运的转折在深夜悄然到来——她突然腹痛不止,羊水破裂。由于当时身处农村,就医不便,直至次日清晨才赶到医院。孩子匆匆剖宫产,体重仅三斤多,因是早产儿,家人只得火速将他转往黄石市的大医院抢救。
转院途中,孩子两度窒息,医院接连下达了两份病危通知书。历经几场惊心动魄的抢救,这个弱小的生命终于挺了过来。当看到孩子逐渐能够正常吃奶、喝水,并对大人的声音做出反应时,全家人紧绷的神经才稍稍放松,以为危机已经过去。
为偿还孩子出生时产生的巨额医疗费,缓解家庭压力,张霞将孩子托付给公婆,只身远赴广东打工。可命运的考验并未结束。她离家不过半年,一通来自婆婆的电话再次将她推入深渊——“孩子有问题,检查出脑瘫。”
“每天在那哭,我就想不通……为什么我生个孩子就不健康?”确诊单如同一纸判决,让张霞陷入了深深的绝望。但她没有时间沉溺于悲伤,从此踏上了漫长的求医之路。
逆境中的坚守:从绝望的单亲妈妈到“煎饼霞”
为支付全自费的康复费用,张霞花光了家中所有积蓄。她曾租住在医院附近,请康复师上门教学,然后自己再花7个小时带着儿子重复训练。“我把他放到我前面,压着腿一点点慢慢拉到180度……”这样的画面,是母子俩数年的常态。
生活的重击接踵而至。在孩子康复不见起色、经济最为窘迫的时候,孩子的父亲选择了离开。张霞成了一名单亲妈妈,独自带着两个孩子。“所有人都让我放弃……我真的是舍不得。”在一片劝弃声中,这位母亲展现了超乎常人的刚强,“不能放弃,起码我还是能动的。我一定要坚持让他自己能喝水,自己能吃饭。”
为了生计与康复两不误,在女儿的帮助下,张霞于2023年开起了煎饼摊。上午带儿子做康复,下午出摊,她开启了“两不耽误”的艰难模式。她的故事通过网络传开,社会各界随之伸出援手:大冶市政府解决了廉租房问题,市残联进行了无障碍改造,罗家桥街道为她安排了免费档口。这份来自社会的温暖,被她转化为行动,她开始免费为残疾人和环卫工人送煎饼,被大家亲切地称为“煎饼霞”。
“妈妈爱你”——十九年的等待与生命的回响
在张霞“我相信我的儿子会越来越好”的坚定信念下,奇迹正在一点点发生。大冶市人民医院康复医学科治疗师胡先毓在节目中动情地描述着张子炎的进步轨迹:“从最初坐着轮椅来到康复中心,到依靠步行架艰难挪步,再到如今能够短暂脱手独立行走,他的每一个进步都是用汗水和信念浇灌出来的。”更令人振奋的是,医生宣布了新的康复目标:“后期我们准备不用步行架,改用拐棍进行训练,这将是他迈向独立的重要一步。”
然而,比身体康复更触动人心的,是张子炎内心的蜕变。心理老师刘惠群道出了这对母子的心结:“霞姐内心充满担忧,而过度的保护无形中限制了孩子的成长。”在刘老师的耐心引导下,那个因自责“拖累妈妈”而自我封闭的少年,终于找到了情感的出口。在一堂课上,当妈妈对他讲出“妈妈爱你”“妈妈永远都在”时,他鼓起勇气,一把抱住妈妈,对母亲说出了深藏心底十九年的话:“这句话,我等了好久。”
这一句迟来的吐露心声,让张霞和现场所有人瞬间破防。这一刻,所有的艰辛与等待都化作了幸福的泪水。简短八个字,是对她六千九百多个日夜坚守最好的回报。
爱的传承:从“被爱者”到“施爱者”
如今,张子炎的成长超出了所有人的预期。他不仅实现了基本生活自理,更在母亲言传身教的影响下,完成了从“被爱者”到“施爱者”的转变。“我觉得爱的回馈就是要先把自己照顾好,再去帮助妈妈,最后回馈给更多的人。”这番朴实的话语背后,是他实实在在的行动——主动分担家务,学着做饭洗衣,抢着去取快递,凡是力所能及的事,他都努力去做。“因为我看到妈妈在帮助别人,我就照着学。”这份爱的传承,让曾经的单向付出变成了如今的双向奔赴。
9月20日,张霞的煎饼店罕见地歇业一天。原来,她受邀参加黄石市公民道德宣传日活动,作为“身边好人代表”登台分享。活动结束后,当她推开家门,一个精心准备的生日惊喜正等待着她——孩子们悄悄准备了生日蛋糕,为她庆祝50岁生日。这个特别的日子,恰如其分地见证了一位母亲十九年无私付出的价值。
记者手记:初次见到张霞,是2023年冬天。她的煎饼摊刚支起来不久,一边照顾着轮椅上的儿子,一边手忙脚乱地应付着晚高峰的顾客。那时的她,眼里还带着些许慌乱和疲惫,但手上的动作却始终稳健。
两年多来,我见证了这个家庭太多的蜕变瞬间:从菜市场门口的流动小摊,到街道帮扶的固定档口;从张子炎第一次颤巍巍地站起来,到如今能帮着妈妈打包煎饼;从母子俩相依为命,到如今有越来越多的志愿者加入这场爱的接力。
最让我动容的,是张霞始终如一的笑容。即便在最艰难的时刻,她也总是说:“日子总要往前过。”如今,她的煎饼摊成了这座城市温暖的坐标,每天清晨和傍晚,这里不仅飘着煎饼的香气,更传递着希望的力量。
这段持续两年的跟踪报道,让我深深懂得:新闻会过时,版面会翻篇,但一个普通人的坚守与善良,却能在时光流转中沉淀为这座城市最珍贵的记忆。张霞母子的故事,早已超越了一个家庭的悲欢,它让我们看到:在这个急速变化的时代,最打动人心的,永远是那些朴素而坚韧的生命力量。(记者 张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