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湖北县域经济发展版图中,我市先进金属材料产业作为特色产业集群,以其超277亿元的年营收规模,构筑起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坚实基座,其中,产量居全国前三的高端铝型材产业占据重要席位。面对新发展阶段的需求,我市不断优化金融服务,精准破解企业融资难题,为铝型材产业转型升级注入强劲动能。
10月17日,晨茂铝业生产车间,一台崭新的破碎机正轰鸣运转,将废弃金属料“变废为宝”。经过振动输送、皮带传输等多道工序,铁、铝及其他非金属材料被自动分离、归堆,彻底告别过去依赖人工分拣的时代。
作为一家集研发、生产、销售于一体的铝型材企业,晨茂铝业有着“中国驰名商标”“湖北省名牌产品”等多项荣誉,在业内早已打响名号。然而,即便是这样的行业“领跑者”,也面临着发展困境。
“铝型材行业回款周期长,建筑铝型材一般三个月,工业铝型材甚至长达半年,加上行业整体环境影响,企业贷款审批一直不太顺畅。”晨茂铝业行政人资部部长张国瑞坦言,资金瓶颈一度成为企业推进技术改造、优化生产流程的“拦路虎”。
转机,始于一场精准的政企对接。市经信局工作人员在走访中了解到企业困境,结合其经营实际,推荐了湖北省中小企业商业价值信用贷款政策。这一模式打破“重抵押、轻信用”的传统思维,让缺乏足额抵押物的优质企业,凭借自身商业信用即可获得纯信用贷款,恰好与晨茂铝业的发展需求契合。
从提交申请到资金到账,整个过程顺畅高效。“这笔500万元的贷款中,有300万元用于购置新型破碎设备。”张国瑞欣喜地表示,“新设备不仅将产品杂质率降低5%,提升了表面光洁度,还优化了废铝燃烧效率,每年可节约天然气费用10%。”金融活水的注入,让企业在提质增效与绿色发展的道路上迈出坚实一步。
晨茂铝业并非个例。在铜都铝业生产区,150余吨银光闪闪的铝棒整齐码放。公司财务负责人黄慧芬告诉记者:“我们之前也面临抵押物不足的难题,没想到凭借企业信用,从启动申请到放款仅用了三四天,及时保障了流动资金周转。”
铝型材产业作为我市重点培育的特色产业集群,已汇聚20余家产业链企业,覆盖从原材料加工到高端铝型材研发的全环节,产品广泛用于建筑建材、工业型材等多个领域。然而,不少企业在扩张产能、推动技改的过程中,常因“固定资产已抵押、新增融资无门”而陷入困境。
针对铝型材企业的共性需求,市经信局打出“政策宣讲+精准对接+政银协同”组合拳,指导企业梳理纳税信用、经营能力、品牌价值等“信用资产”,协助完成“鄂融通”平台注册入库。
截至目前,我市已有铜都铝业、兴进铝业等6家铝型材企业通过商业价值信用贷款获得融资,单笔最高金额达1000万元,总额达3800万元,贷款平均审批周期压缩至4个工作日。(记者 乔绮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