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阅读

今天是

当前位置:首页 > 政府信息公开 > 法定主动公开内容 > 通知公告

大冶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大冶市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规划的通知

发表日期:2022-12-31    文章来源:大冶市人民政府

高新区管委会,临空经济区·还地桥镇,各乡镇人民政府,各街道办事处,东风农场管理区,市政府各部门:

《大冶市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规划(2022—2028年)》已经七届市政府第43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大冶市人民政府

2022年12月31日

前言

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明确了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任务,总基调是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党的二十大从统筹产业结构调整、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应对气候变化等多元角度,阐述了我国持续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思路与方法,提出了一系列新观点、新要求、新方向和新部署,为新时期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

湖北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要让绿色低碳成为高质量发展的普遍形态,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湖北。2021年9月《湖北生态省建设规划纲要(修编)(2021—2030年)》经省人大常委会批准实施,明确了到“十四五”期末基本达到生态省建设要求,标志着湖北生态省建设进一步提速。

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创建是生态省建设的细胞工程,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有效载体。2019年,大冶市政府发布《大冶市创建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规划(2016—2020年)》,通过三年创建,于2022年获得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命名。市委、市政府根据中央、省、黄石市统一部署,决定深入推进生态文明示范创建,在成功创建省级示范市基础上,启动国家级生态文明示范市创建,组织完成了《大冶市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规划》(2022—2028年)编制工作。规划立足大冶市现状,统筹安排生态制度、生态安全、生态空间、生态经济、生态生活、生态文化等六大领域建设任务和重点项目,是大冶市持续深入推进生态文明示范创建的指导性文件。

第一章 工作基础与形势分析

第一节 建设基础

一、区域特征

地理区位优越。大冶市位于湖北省东南部,南与武汉市江夏区、咸宁市咸安区毗邻,西北与鄂州市梁子湖区为邻。大冶地处于武汉都市圈同城化发展、光谷科技创新大走廊、湖北国际物流核心枢纽建设、黄石环大冶湖一体化发展等重大战略区域,是武汉城市圈冶金建材走廊的重要支点。随着武九城际铁路的开通,大冶到武汉、九江仅需半个小时。武九铁路黄石二级火车客、货运站坐落于大冶高新区内,距武汉天河国际机场100公里,距国家一类开放口岸黄石新港水运码头仅15公里。

县域经济发达。全市国土总面积1566平方公里,现辖10个乡镇、4个城区街道、1个国家级高新区和1个国有农场。2021年,全市常住人口86.5万,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1.5%。大冶是全国县域经济“百强”,2022年排名第67位,位列全省县市前列,进入全国“百强”第二方阵;全国县域综合发展“百强”第44位,入选中国率先建成全面小康社会优秀城市20强。

矿产资源优异。大冶市矿产资源种类多,总量较丰富,优势矿产突出,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历史悠久,开发程度高。全市已发现65个矿种,其中探明资源储量的42种,包括能源矿产1种——煤,有色金属及贵金属矿产12种,非金属矿产29种。保有矿石储量2317万吨,占黄石市39.6%;铜矿占黄石市63%;铁矿占黄石市79%。大冶市矿产资源分布面广,矿山地相对集中。全市除东风农场管理区外,每个乡镇都有矿产资源。全市共矿山企业109 家,其中大型6家,中小型103家,包括大冶有色金属公司、湖北三鑫金铜股份有限公司、陈贵矿业集团等。

历史文化悠久。大冶是千年古县,有着3000多年采冶史、1000多年建县史,是华夏青铜文化发祥地、中国龙狮之乡、中国诗词之乡、中国石雕之乡、中国楹联文化城市。现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51个,其中国家级1个、省级6个,国家4A 级景区2家(雷山景区、龙凤山风景区)、国家3A级旅游景区7家(楚天香谷芳香文化博览园、鄂王城生态文化园、花海知音、梅红山景区、上冯九古奇村、沼山乡村公园、劲牌工业旅游景区)。大冶是湖北省十大文物市之一,境内有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3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56处。金湖街道上冯村、姜桥村、焦和村、门楼村和保安镇沼山村刘通湾以及大箕铺镇柯大兴村、水南湾村被公布为中国传统村落。

二、工作基础

2019年,大冶市政府发布《大冶市创建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规划(2016—2020年)》,通过三年艰苦卓绝的创建工作,于2022年成功获得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命名。大冶市委、市政府根据中央、省、黄石市统一部署,决定持续、深入推进生态文明示范创建,在成功创建省级示范市基础上,启动国家级生态文明示范市创建工作。

生态制度不断完善。成立污染防治攻坚指挥部(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创建工作指挥部),安排专职人员,负责全市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的统筹组织和日常联络。市委、市政府每季度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创建工作。加强生态文明建设考核,将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发展生态产业与推行生态生活方式等内容纳入党政实绩考核体系。严格落实责任追究制度,实行对单位主要领导环境问题约谈制,对重大环境问题实行“一票否决”预警制度。强化生态环境信息公开,环境信息公开率均达100%。全面落实河湖长制,推进城区“三湖”(红星湖、尹家湖、三里七湖)湖泊水生态保护与修复,综合实施控源截污、内源治理、水网构建、生态护岸工程,在全国率先启动河湖保护范围划界确权国家试点工作,获评“全面推行河湖长制全国先进单位”。

生态安全不断强化。深入实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三大行动,取缔关停971家“五小”企业,大力推进“八大专项行动”“七大提标工程”,实施减排项目452个,主要污染物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化学需氧量、氨氮减排量较2015年分别下降58.45%、46.45%、26.05%、32.94%,超额完成省定的15%、15%、10%、10%的目标任务,在全省96家被考核单位中名列第一。2019—2021年环境空气优良率从71.8%上升至86%,PM2.5从44µg/m3下降到33µg/m3。国控断面水质和省控跨界断面水质达标率100%。完成农用地、重点行业(尾矿库)用地土壤污染状态详查。出台《土壤污染综合防治先行区污染地块修复工程环境监理技术规范(试行)》等10项管理文件。完成金湖生态园尾矿库等5个土壤污染防治项目。启动治理市域14.9万亩受污染耕地,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和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达到90%。

生态空间不断优化。严格“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共划定1个优先管控单元、7个重点管控单元和3个一般管控单元。共划定生态红线面积136.6km2,强化大冶市保安湖国家级湿地自然公园、大王山省级森林自然公园、黄坪山省级森林自然公园等自然保护地建设管理。实施“绿满铜都”行动。建设南部山区、北部湖区两个生态保护区,加速林区生态环境的恢复和生态功能的提高。先后投入11.96亿元,全面启动了71个开山塘口生态修复治理,治理面积约2.73万亩,新增林地、草地等绿化面积7337亩。完成长江两岸人工造林37.6亩,林草面积为56701.10公顷,2021年全市林草覆盖率达到42.18%。全面启动矿山地质环境综合治理。历史遗留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率由29.34%(2016年)增至31.33%(2020年),成功入选全国50家绿色矿业发展示范区、全国独立工矿区搬迁避险工程政策支持县市。大冶市和高新区全域国土综合整治项目纳入省级试点,还地桥镇全域国土综合整治项目纳入自然资源部试点。完成铜绿山古铜矿遗址博物馆和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

生态经济加速转型。作为全国第一批资源枯竭型城市的转型示范市,大冶市“一矿独大”局面实现破解,完成由矿冶城市向新兴制造业城市的转型,装备制造、生命健康、材料三大产业集群实现转型升级发展,电子信息、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快速发展。2021年全市采矿业总产值79.4亿元,仅占工业总产值比重为10.57%。获批全国首批创新型县市、全国科技创新百强县市第54位,黄石市大冶湖高新技术开发区获批国家级高新区。全市高新技术企业由21家增至149家,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由12%提高至21%。推进“十大创新平台”建设工程,引导企业建立产业研究院等研发机构,省级以上平台数量由12家增至51家。

生态生活不断优化。全市新改扩建16座污水处理厂,其中乡镇生活污水处理厂10座,分别是保安、金牛、还地桥、陈贵、灵乡、金山店、殷祖、刘仁八、东风农场、大箕铺生活污水处理厂,配套管网总长408.87公里;城区生活污水处理厂3座,分别是城西北、城南、金湖生态园污水处理厂,配套管网总长542.69公里;工业废水处理厂3座,分别是城西北、灵成工业园、金桥工业园工业废水处理厂,彻底告别了工业废水直排入湖的历史。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全市完成“千吨万人”水源地保护区“划立治”,依法划定12个“百吨千人”水源地保护区,完成大冶市王英水库引水工程,保障了人民群众饮水安全。

生态文化厚植土壤。大冶市统筹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生态示范乡镇、村等细胞工程建设成效显著。截止2022年11月,全市创建成功省级生态乡镇(街道)10个、省级生态村71个、市级乡镇11个、市级生态村150个。“十三五”期间,大冶市成功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湖北省森林城市;获评全国绿色发展百强县市、全国节水型社会建设达标县市。灵乡镇、陈贵镇荣获全国文明镇称号,保安镇获评中国最具特色魅力乡镇,殷祖镇获评中国美丽乡镇,陈贵镇、还地桥镇获评荆楚十大最美小镇。铜绿山青铜小镇,茗山芳香小镇入选省级特色小镇。

第二节 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绿色低碳转型发展水平有待提升

2021年,大冶市一二三产结构比重为7.27:55.47:37.26,其工业支柱产业主要集中于钢铁建材、装备制造、保健酒、电子信息和采矿等领域。六大高耗能行业中,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依旧占比较高。矿产资源循环利用、尾矿库资源综合利用、废铜回收加工、废钢加工配送等产业发展欠缺,节能环保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占比不大,未形成优势环保产业群。第三产业比重偏低,其发展薄弱导致全市经济活力和就业吸纳能力不足,影响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能源消费结构偏煤,煤炭的主体地位短期内难以改变,能源利用效率不高。全市主要污染物总量指标余量不足,响应碳达峰要求面临较大压力。

二、生态环境质量改善任务依然艰巨

2021年,黄石全市7个县市区中,大冶市PM10居第5位,PM2.5居第6位,空气质量优良率居第6位,总体大冶市环境空气质量在黄石地区排名靠后。污染以细颗粒物(PM2.5)和臭氧(O3)为特征污染物的大气复合污染形势凸显。2021年,大冶市省控保安湖湖心断面和三山湖湖心断面均未达到Ⅲ类水质要求,其总磷和化学需氧量存在超标,达标压力大。在矿山修复方面,环境破坏遗留问题多,长期矿产资源开采,导致尾矿等一般固体废物存量大、尾矿库数量多,环境风险大,也增加了水土流失和生态破坏,部分分布于灵乡镇、保安镇、金湖街道和大箕铺镇等区域历史遗留工矿废弃地还未得到有效整治及利用。全市土壤污染底数有待进一步摸清,土壤污染治理修复技术不成熟,社会资本参与度不高,治理修复难度大。大冶市山地丘陵区域约占国土面积的67%,生态环境比较脆弱,生态保护任务艰巨。

三、生态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有待提升

部分老旧城区污水管网建设不快、覆盖不全,雨污未进行分流,城镇生活污水的管网收集能力不足。城南污水处理厂和城西北污水处理厂长期超负荷运行。乡镇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不足,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覆盖率低,不少污水处理设施建成后管理主体不明确、运行维护资金难落实、管护人员不到位,或闲置或间歇运行,对周边水体环境污染隐患不容忽视。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不足,自动监测设施不完备,尚未形成覆盖全市的水质自动监测预警预报系统。基层生态环境执法面临诸多困境,工作经费保障滞后,污染治理投入缺口较大,环保机构人员装备不足,与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要求尚有差距。

四、社会共建共治共享机制有待健全

全市居民虽已具备一定环保意识,但在践行生态文明理念方面仍然缺乏自觉性和主动性,文明素养和生态环保科学知识普及仍需提升,公众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满意度、参与度有待提高。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的资金投入不足,社会资本参与环保投资、生态环境治理的积极性不高,基于生态环境导向的开发模式实践不足,仍未形成健全的生态产品市场化机制。政府主导、市场主体、多方共治的体制机制有待进一步建立健全。

第三节 新时期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一、生态文明建设迎来新机遇

生态文明建设地位日益凸显。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了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任务,总基调是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湖北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要让绿色低碳成为高质量发展的普遍形态,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湖北。2021年9月《湖北生态省建设规划纲要(修编)(2021—2030年)》经省人大常委会批准实施,明确了到十四五末基本达到生态省建设要求,标志着湖北生态省建设进一步提速。2020年11月,黄石市提出坚持把做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和推动黄石市高质量发展紧密结合,全力支持大冶市在省级生态文明示范市基础上向国家级推进。

区位发展政策提供新的发展机遇。“十四五”时期武汉都市圈同城化发展要求带来了区位新发展机遇。黄石市提出要深度融入以武鄂黄黄为核心的武汉都市圈,持续深化创新协同、产业协作、交通互联、开放流通、市场融合,加快打造武汉都市圈核心城市。黄石环大冶湖一体化发展要求,叠加国家级高新区带来的平台优势,给大冶市实施城市创建工程,打造宜居幸福之城提供新机遇。距离武汉仅半个小时车程、距离鄂州花湖机场仅20分钟车程的大冶将借机腾飞、尽享先机,用奔跑的姿态全力奋进全国县域经济50强。

二、生态文明建设面临新挑战

绿色低碳转型挑战。大冶市正处于矿冶城市向新兴制造业城市的转型关键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加速转型的新时期。随之而来对产业绿色、低碳转型要求进一步深化和强化。大冶市力求摆脱传统铜、铁资源开发路径依赖,开展生态环境治理与产业经济发展融合创新,积极探索生态产品价值,打造生态环境导向的开发模式(EOD模式)试点。同时推动矿产资源循环利用;尾矿库资源综合利用;废铜、废钢循环再生等环保资源产业繁荣发展。如何持续有力推动产业绿色转型升级,如何形成新的产业集群,成为大冶市未来发展必须面对的挑战。

生态环境治理挑战。大冶生态环境保护处于压力叠加、负重前行的关键期,生态环境质量改善成效不稳固。环境空气质量的波动;省控重点湖泊点位超标;近两年中央、省级环保督察通报铜矿尾矿库风险隐患、湖泊水质超标、填湖占湖等问题是大冶市生态环境治理中面临的种种挑战,亟待持续投入。重点行业超低排放改造、入湖排污口排查、溯源整治、化肥农药减量等工作任务艰巨。

生态保护修复挑战。大冶市多年高强度开采历史生态遗留问题多,生态环境修复压力大。长期矿产资源开采,导致尾矿等一般固体废物存量大、尾矿库数量多,环境风险大,也增加了水土流失和生态破坏。全市矿山、尾矿库修复、工矿废弃地整治及全市土壤污染底数调查与修复是大冶生态保护修复新挑战。

第二章 规划总则

第一节 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全面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湖北重要讲话精神,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以产业绿色转型升级、资源高效集约利用、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生态保护修复为重点,在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上实现双示范,为大冶市奋进全国县域经济50强增添绿色底色,为加快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大冶奠定坚实基础。

第二节 规划原则

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理念,坚持生态立市、绿色强市,加快构建与生态保护相适应的产业发展空间格局,优化经济结构和生产生活方式,实现发展与保护协同共生,以生态之美催生发展之变。

突出重点,彰显特色。立足地域特色,以补齐生态文明建设短板、满足人民群众优美环境和宜居生活要求为重点,注重分析大冶地理环境、资源禀赋、生态本底和社会经济现状,做到精准施策、全面覆盖、分类建设,实现生态文明建设水平的全面提升。

政府主导,全民行动。加强政府对生态文明建设的统筹协调,强化企业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和责任,提高公众参与的积极性、广泛性,鼓励与支持民间团体参与生态文明示范创建的各项活动,形成建设生态文明的强大合力,构建政府主导、企业参与和全民行动的共建共治共享格局。

以人为本,民生为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切实解决人民群众最为关注的突出环境问题,努力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打造美丽、宜居、幸福家园,最大限度满足人民群众对良好生态环境的热切期盼。

第三节 规划范围

本规划范围为大冶市行政辖区范围,全市国土面积1566平方公里,含10个乡镇、4个城区街道、1个国家级高新区和1个国有农场。10个乡镇分别为金牛镇、保安镇、灵乡镇、金山店镇、还地桥镇、殷祖镇、刘仁八镇、陈贵镇、大箕铺镇、茗山乡; 4个街道分别为东岳路街道、东风路街道、金湖街道、罗家桥街道;1个国家级高新区为:黄石大冶湖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1个国有农场为东风农场。

第四节 规划期限

规划基准年:2021年

规划实施年:2022—2028年。

第五节 规划目标

巩固达标阶段(2022—2025年):着力补齐生态文明示范创建短板,持续巩固提升已达标的各项建设指标,促进现状尚有差距各项指标稳定达标。国土空间格局和产业布局不断优化,污染治理深入推进,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削减,环境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生态文明意识深入人心,生态环境质量不断好转,生物多样性有所增加,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创建取得实质性进展,力争到2024年各方面达到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考核要求,打造成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市。

提升稳固阶段(2026—2028年):生态文明建设持续推进,生态制度、生态安全、生态空间、生态经济、生态生活、生态文化体系进一步完善,生态文明示范创建成效更加凸显,天蓝地绿水净、宜业宜居宜游的生态大冶更加成型。

第六节 规划指标

依据《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建设指标(修订版)》,建立大冶市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规划指标体系,包括生态制度、生态安全、生态空间、生态经济、生态生活和生态文化六大体系,共35项考核指标。并结合大冶市实际,明确了2025年和2028年的指标目标。(具体见附表1)

根据统计情况看,2021年已达标指标共31项;未达标指标共4项。其中,公众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参与度正在进行补充调查统计;地表水环境质量中湖泊水环境质量、三大粮食作物化肥农药利用率和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需要在规划期内进一步提升和稳固。

第三章 重点任务

第一节 推动完善制度体系,护航生态文明建设

一、健全生态环境保护制度

完善创建体制机制。发挥污染防治攻坚指挥部(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创建工作指挥部)领导特色,进一步压实“党政同责,一岗双责”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责任。制定实施方案及年度工作方案,加强统筹协调,合力推动大冶市创建国家级生态文明示范市。整合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职责,进一步优化生态环境保护议事机制,充分发挥指挥部统筹协调作用,形成“全面、高效、统一”的生态文明建设工作运行机制。

压紧压实河湖长制。实施河湖流域综合防控,加强对全市境内60条重点河流、3个湖泊、102座水库、5149处小微水体进行保护,持续推进河湖长制向小微水体延伸。到2028年,确保列入河湖长制管理的水库面积不萎缩,形态稳定;健全和完善河湖管理保护机制。加大河湖长制宣传力度,推进河湖长制宣传进党校、进机关、进企业、进农村、进校园、进社区,建立河湖管理保护信息发布平台,发动新闻媒体、社会公众等参与监督河湖长制工作。

全面推行林长制。实行林地用途管制和占补平衡制度。全面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强化林木采伐限额管理。以松材线虫病为重点,加强林业有害生物灾害防治,将林业有害生物灾害纳入防灾减灾救灾体系。推进森林防灭火一体化建设,提升森林火灾综合防控能力。依法打击盗伐滥伐林木、非法开垦占用林地等行为,保护森林资源。

推进环境信息公开。建立顺畅的环境信息公开渠道,增强环境信息发布的准确性、及时性和系统性。充分利用新闻媒体公布大冶市环境信息、公示重大决策,保障公众的环境知情权和监督权。加强政务网站生态环境板块建设,按照《环境信息公开办法(试行)》《企事业单位环境信息公开办法》有关规定,大力充实环境质量状况、突发环境事件的应急预案、预报、发生和处置情况和环境行政处罚、行政复议、行政诉讼和实施行政强制措施情况等环境信息公开内容。通过宣传栏、电子屏幕、门户网站、微信公众号、微博、报纸、电视、12369环保热线等多种载体,及时发布生态环境信息。到2025年,环境信息公开率稳定维持100%。

依法开展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依法对土地利用有关规划和区域、流域的建设、开发利用规划,以及工业、农业、畜牧业、林业、能源、水利、交通、城市建设、旅游、自然资源开发的有关专项规划,开展环境影响评价。加强陈贵镇马鞍山产业园、还地桥镇金桥工业园、灵城工业园等环境影响评价动态管理,及时组织园区进行环境影响跟踪评价。

健全排污许可证管理制度。在现有的排污许可证管理成果基础上,全面落实生态环境部、湖北省对固定污染源的排污许可证制度,实现“一证式”管理模式。将环境统计、总量控制、环境监察、环境标准、环境监测融入排污许可证制度中,并与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相衔接,形成全生命周期的管理。强调企业主体责任,鼓励企业通过淘汰落后产能、清洁生产、技术改造等措施减少污染物排放量。

二、资源高效利用制度

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严守水资源管理“三条红线”,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严格实施用水总量消耗和强度双控制度。加快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力度,着力提升农业用水效率。实行非居民用水超定额超计划累进加价制度,推行城市居民生活用水阶梯价格制度,合理制定农业用水价格。构建大冶湖、保安湖智慧水利平台,初步实现大冶市水利信息化。到2025年,用水总量和强度完成黄石市考核目标并呈逐步改善的趋势。

加强土地资源集约利用。引导工业企业入园集聚发展,不断推动重点产业集群化发展,形成上下游产业配套密切、分工明确、链条衔接的特色产业集群。加强高新区工业用地节约集约利用,建立闲置土地处置的共同责任机制,因政府原因造成土地闲置的,对相关责任部门限期处置,未认真履责的,对相关责任部门进行问责;对因非政府原因造成土地闲置的,按照规定征缴土地闲置费或收回土地使用权。综合运用财税、环保、安全、信用等措施,倒逼企业盘活存量低效用地。规划期内,大冶市单位国内生产总值建设用地使用面积下降率保持在4.5%以上。

加强能源节约利用。贯彻落实节能优先战略,推动能源、消费革命,把节能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开展节能产品推广行动,节能产品市场占有率力争达到80%以上。全面提升新建建筑能效水平,大力推广绿色建筑,2025年绿色建筑比例达到65%以上。开展全面节能行动,突出节能日常宣传,加强节能教育,普及节能知识,推广节能新技术、新产品,引导居民科学合理用能,使节约用能成为全社会的自觉行动。

三、生态保护和修复制度

构建生态保护修复长效机制。坚持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妥善处理江河湖泊关系,建设沿江、沿河、环湖水资源保护带、生态隔离带。通过入湖河流生态修复工程、保安湖湖滨带修复工程、保安湖水系水质及水生态监测体系建设等使保安湖整体水质提升到Ⅲ类水体标准。加大沿江天然林保护和长江防护林体系建设力度。加强长江物种及其栖息繁衍场所保护。维护生物多样性,实施好长江“十年禁渔”,持续开展野生动植物拯救和保护。加大对退化自然生态系统的保护与修复,实施森林资源修复工程。科学推进荒漠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加强地质灾害防治。严格保护耕地,扩大轮作休耕范围。

推动自然资源资产管理与产权制度。推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确认,探索构建市场化、多元化生态保护机制,实现重点领域和重要生态区域的生态补偿机制与政策全覆盖。对大冶市保安湖国家级湿地自然公园、大冶市大王山省级森林自然公园、大冶市黄坪山省级森林自然公园3个自然保护地等自然生态空间进行统一确权登记。落实用途管制制度,明确开发、利用和保护的边界。有序推进大冶市自然资源资产管理体制改革。

落实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制度。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等空间管控边界,制定城镇发展区、农产品产区、重点生态功能区的分区环境管治要求,明确环境功能目标,提出环境准入要求,确立生态环境保护措施,统筹全区开发保护布局。按照生态空间、农业空间、城镇空间,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划定成果,优化国土空间保护和开发格局,实行“三区三线”分级分类管控。以黄荆山、大王山、黄坪山等为重点,加大生态空间保护力度,落实国土空间管控制度,严格控制生态空间转为农业、城镇空间。

完善建立生态补偿激励机制。对王英水库饮用水源进行保护,对附近企业和居民采取生态补偿,对基本农田、水源地、生态湿地、生态公益林等制定生态补偿专项资金,加大对生态保护重点乡镇的转移支付力度。借鉴现有的大冶湖生态补偿机制,建立大冶市跨乡镇范围的生态补偿,考核各乡镇环保工作,增加大冶湖、保安湖、三山湖重点湖泊上游生态治理资金来源,实施更好的生态环境保护。推进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破解“企业污染、群众受害、政府买单”的不合理局面,使违法企业承担应有的赔偿责任,使受损的生态环境得到及时的修复

四、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制度

优化党政实绩考核体系。发挥党政实绩考核的指挥棒作用,提高生态文明建设相关指标在党政实绩考核中的比重,将降低资源能源消耗、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发展生态产业与推行生态生活方式等内容纳入党政实绩考核体系。到2025年,生态文明建设相关工作占党政实绩考核的比例维持在22%以上。

推进自然资产离任审计。以领导干部任职前后所在地方自然资源资产规模及质量状况变化为基础,以其任职期间履行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和生态环境保护责任情况为主线,开展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探索并逐步完善符合大冶市实际的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目标、内容、方法和评价指标体系及审计责任界定、审计结果运用,逐步建立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制度,形成一套比较成熟、符合大冶市实际情况的审计操作规范。

落实责任追究制度。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出台的《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办法(试行)》《湖北省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职责规定》《湖北省贯彻〈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办法(试行)〉实施细则》相关要求,推动建立责任体系及责任追究制度、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落实环境保护“一票否决”。强化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和责任追究,加大造成生态环境损害的企业和个人,尤其是企业的违法违规成本,让违法者对“污染损失”付出足够的补偿。

五、建立健全现代环境治理体系

加快市场主体培育。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引入第三方治理环境污染。推进环境监测社会化,进一步开放服务性环境监测市场。全面开放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经营市场,采用“以奖代补”、“以奖促治”、财政贴息等形式加大支持力度,引导社会资本参与环境基础设施建设。

探索环境治理企业责任体系。推进企业生产方式绿色化,积极践行绿色生产方式,加快构建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产业结构和生产方式,加快发展绿色产业,提高绿色化发展程度。逐步巩固完善排污许可证法规制度体系和技术规范体系,有序落实“全覆盖”工作,巩固已完成的排污许可证管理制度。

健全环境治理市场体系。引导各类资本参与环境治理投资、建设、运行。推动排污权、用能权、用水权、碳排放权市场化交易,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加快生态环保市场化改革,建立健全“污染者付费+第三方治理”机制,推动环保基础设施投资、建设、运营和工业园区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

倡导环境治理全民行动体系。进一步完善环境保护公众参与机制。完善环境舆论监督制度,明确公众参与环境决策的原则与范围,规范公众参与环境决策的程序和方式,强化公众参与环境决策的有效性,让各类社会主体充分发挥作用,提高环境治理效率和效能。

第二节 建设生态安全体系,改善生态环境质量

一、加强水生态环境保护

强化重点流域水环境治理。以长江大保护为重点,加强大冶湖、梁子湖(高桥河)、保安湖、三山湖和三溪河(冠塘港)5大水系治理,坚决守住流域安全底线。加强水功能区管理,从严核定水功能区纳污能力,提出分流域、分区域、分阶段的水功能区限制排污总量控制方案,对于大冶湖、铁金港(大冶市部分)等双因子评价不达标的水功能区,逐一制定限期达标整治方案,有序推进水功能区水质提升。深入推进排污口溯源整治,制定长江入河排污口“一口一策”整治方案,完成立行立改问题整治。清理整顿自然保护区、饮用水源保护区以及其他敏感区内的入河排污。强化涉水空间管控,常态化、规范化推进河湖“清四乱”工作。

加强水污染治理。严格控制工业污染,重点加强铝型材、采矿业、食品加工等行业工业废水管控。加强工业园区污水处理环境管理,实施“一企一档”,严密监督污水处理去向。积极开展涉水“散乱污”企业整治。全面提升城镇生活污水收集处理能力,深入开展老城区城镇管网雨污分流改造,实施污水处理厂尾水深度处理工程,削减入河(湖)污染负荷。深入开展黑臭水体清查,基本消除黑臭水体。积极推进污水资源化利用。以大冶湖、保安湖汇水区,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等生态敏感区为重点,强化农田面源和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开展小微水体水环境治理,实现小微水体“三无”(污水无直排、水面无漂浮物、岸边无垃圾)目标。

推进水生态保护与修复。加强河湖生态需水保障,科学确定高桥河、大冶湖大港、冠塘港、金牛河、牛皮港、保安湖的生态流量(水位)目标和主要生态流量控制断面。加强重点湖泊生态治理,推进红星湖、尹家湖、三里七湖等“三湖”环湖截污工程和生态修复工程,开展保安湖湿地生态修复。与梁子湖流域生态环境治理相协调,开展三山湖水生态治理。开展大冶湖退垸(渔)还湖工程,积极推进毛铺水库、泉塘寺水库、杨华垅水库等30座水库围堤的拆除工作。全面强化河道水生态环境保护,围绕河道水质超标、生态功能退化等问题,以污染控制、底泥清淤、生态岸坡整治、湿地修复等为主要措施,开展罗家桥东港、海螺山港、刘长序港、张冲港、三里七港等重污染港道生态治理。结合河道行洪能力提升、滨岸带景观建设等,实施高桥河及支流的生态治理。对红峰水库、朱山水库、九眼桥水库进行生态修复,恢复水生植物,削减外源污染,同时对水库滨水景观进行优化。

优化水资源利用。强化饮用水水源地保护,重点开展虬川河、石家晚水库等饮用水源地规范化建设,以及毛铺水库、九眼桥水库、董家口水库等备用水源地生态环境治理,保障饮用水安全。持续推进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协同推动建立水量水质联动生态调度机制,建立从“源头到龙头”的全流程饮用水安全保障体系。严格用水总量和强度控制,健全全市用水总量、用水强度控制指标体系。推进农业节水增效,对杨桥灌区、红旗灌区、姜桥灌区、董家口灌区及毛铺灌区实施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大力推进工业节水改造,进一步推进节水型企业建设,在钢铁、水泥等高耗水行业选择一些用水大户开展节水型企业创建试点。推进城乡节水降损,加快建立重点监控用水单位名录,加快老城区供水管网技术改造,巩固市域节水型社会达标建设成果。

二、强化大气污染治理

推进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开展重点区域臭氧来源解析,积极跟踪分析臭氧污染形势。开展重污染天气应急演练,优化重污染天气应急措施,提高应急预案中污染物减排比例。推进工业企业错峰生产和运输,继续落实水泥行业错峰生产要求。完善统一协调、联合执法、信息共享、区域预警的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机制,提升重污染天气联合应对水平,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气。

深入开展工业污染治理。以钢铁、水泥等行业为重点依法依规推动落后产能淘汰工作。开展“散乱污”企业“回头看”,实现“动态清零。加强钢铁、水泥、建材等重点行业综合治理,对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挥发性有机物(VOCs)等多污染物实施协同控制。推进钢铁(华鑫实业、新冶特钢)行业超低排放改造。加大不达标工业炉窑的治理和淘汰力度,进一步加强工业涂装、包装印刷等重点行业VOCs综合整治。

加强面源污染防控。加大道路扬尘污染管控,加强道路、广场、停车场和其他公共场所的清扫保洁管理。加强建筑材料、建筑垃圾、粉状物料和垃圾运输车辆的监管,严控建筑工地扬尘污染,大力推行“绿色施工”。加大城区、金湖街道马叫村和范铺地区、还地桥秀山地区、陈贵铜山口地区等重点区域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攻坚。加大油烟污染管控,对建成区餐饮服务业场所安装高效油烟净化设施及清洁能源改造情况、露天烧烤摊点安装油烟净化设施等情况继续进行执法排查,防止反弹。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市、镇、村、组四级秸秆焚烧监管责任体系,严厉打击农作物秸秆违规露天焚烧行为,建立秸秆禁烧长效监管机制。加强提高秸秆利用。

持续开展移动源污染防治。扎实开展成品油市场专项整治,对车用油品质量进行抽检和整顿,禁止使用不符合国六标准的汽

柴油。推广使用达到国六排放标准的燃油车辆,推进老旧柴油车深度治理。严格执行国家新颁布机动车污染物排放标准,加快完成非道路移动机械摸底调查和统一编码登记,划定非道路移动机械排放控制区。落实高排放车辆管控措施,实行重型车辆限时、限速、限路段措施,持续加大冒黑烟、渣土车、载货车、农用机械等车辆禁、限行查控力度。

三、保障土壤环境安全

开展土壤污染状况详查。开展黄石成美建材有限公司、大冶尖峰水泥有限公司、华新水泥(大冶)有限公司等典型行业企业及周边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工作,建立风险等级清单和土壤污染优先管控名录。

强化土壤污染源头控制。持续开展涉镉等重金属企业(尾矿库)排查整治工作,动态更新污染源排放整治清单。加强重点监管单位环境监管,督促重点监管企业建立土壤和地下水污染隐患排查治理制度。排查整治涉重金属矿区历史遗留固体废物。防控矿产资源开发污染土壤,督促矿山企业依法编制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土地复垦方案。

推进农用地分类管理。加大优先保护类耕地保护力度,确保面积不减少、土壤环境质量不下降。持续推进全市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推广应用品种替代、水肥调控、土壤调理等技术,确保完成每年安全利用类耕地的安全利用任务。对严格管控类耕地,划定特定农产品严格管控区域,严禁种植食用农产品。鼓励采取种植结构调整、退耕还林还草等措施,确保重度污染耕地全部得到严格管控。动态调整农用地土壤环境质量类别。

推进建设用地环境风险全面管控。以用途变更为住宅、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的地块和腾退工矿企业用地为重点,依法开展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和风险评估。探索采取“净土收储”“净土供应”“净土开发”或“环境修复+开发建设”等模式,严格污染地块用途管制,落实准入管理要求。推动污染地块土壤环境联动监管,实现疑似污染地块、污染地块空间信息与国土空间规划的“一张图”。

有序推进土壤污染防治先行区建设。加快完成金湖街道大红山、大青山尾矿库、许家咀、优先村、德光矿业等尾矿库综合治理,加快推进殷祖张海金矿历史遗留治理项目。加强全域国土整治,实施还地桥镇、金牛镇、灵乡镇、茗山乡全域国土综合整治。

推进地下水污染风险管控。以“双源”(集中式地下水型饮用水源和化工企业、加油站、垃圾填埋场、危险废物处置场等区域地下水污染源)为重点,开展地下水环境现状调查评估,建立地下水型饮用水源补给区内优先管控污染源清单。针对存在人为污染的地下水,应开展地下水污染修复(防控)工作。探索报废矿井及钻井封井回填。在还地桥等地试点建立报废矿井、钻井等清单,开展地下水环境风险评估,针对风险较大的报废矿井、钻井,探索实施封井回填工作,防止地下水串层污染。

四、加强生态环境风险防范

加强固体废物污染防治。加快推进“无废城市”建设。按照“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的原则,促进工业固体废物的集中处置和利用。强化工业固体废物堆存场所环境整治,积极开展尾矿尾渣综合利用,减少尾矿排放。积极开展废旧物品回收设施规划建设,完善废旧物品回收体系。推动生活垃圾分类,实施建筑垃圾资源化项目。加强塑料污染防治,提高塑料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水平。开展固体废物污染防治专项行动,加强执法监管和检查。落实全过程申报登记,构建覆盖固体废物全过程的监管体系,实现固体废物清单化、数字化、网络化管理。

提升危险废物的利用处置与管理能力。强化危险废物污染环境风险排查,进一步深化危险废物环境安全整治。建立完善危险废物监管长效机制,加强危险废物全过程管理。健全危险废物信息化监控体系,实现危险废物运行电子联单制度。针对医疗废物,实施医疗废物集中处置项目,持续落实“日产日清”“日清日结”的要求。以医疗废物、废酸、废铅蓄电池、废矿物油等危险废物为重点,组织开展打击危险废物环境违法犯罪行为整治行动。

推进矿山污染治理与修复。深入推进开山塘口修复治理,持续推进工矿废弃地综合开发试验区建设。鼓励利用市场化方式推进矿山生态修复,坚持工矿废弃地复垦利用等专项治理与工业复兴、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修复等重点工程建设统筹推进,实现废弃露天矿山功能再造。强化矿山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利用。探索金属矿山无废开采与废弃资源综合利用、非金属矿山生态开采、老矿区生态修复转型发展新模式,打造绿色开发、综合利用示范矿山。积极开展矿山开采边坡综合整治、矿山塌陷区地形重塑、金湖街道四斗粮刘召湾至金家湾等塌陷区治理、陈贵镇大广山、刘家畈矿山开采修复建设、黄石临空经济区·还地桥镇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及关闭露天矿山生态修复、裸露山体综合治理等工程。

推进重点领域风险防范。全面开展废弃危险化学品排查整治,加强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生态环境风险防范,加强新污染物治理。加强矿山与尾矿库风险防范,加快淘汰关闭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非煤矿山,加强在用尾矿库在线监测系统建设,通过物联网将尾矿库各项监测数据接入市应急管理综合信息平台,实现全天候在线监测监控。加强工业集聚区风险防范,加大园区环境安全监管力度,严格执行园区环境风险和安全隐患排查制度。

强化生态环境风险防控与应急。坚守环境安全底线,创新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和监管机制,着力防范化解生态环境领域重大风险。落实企业环境污染主体责任,督促企业定期开展应急演练以及预案修订,推进重点企业应急预案备案管理。定期开展应急演习培训,加强应急物资库、应急处置装备建设,提高突发事件的应急响应能力。

五、加强生态系统保护有修复

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是生命共同体”系统理念,推动生态环境整体性保护和系统性修复,促进生态系统质量整体改善。持续开展国土绿化行动,构建“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林业发展新格局,全面推行林长制,大力实施山地、乡村、通道、沿江湖(河)“四大森林”建设,加快构建严格保护森林资源的治理体系,着力提升森林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开展义务植树、古树名木保护,巩固创建森林城市成果,进一步做好森林城市建设工作,着力提升森林城镇、森林乡村绿化档次和绿化增量水平。加快实施天然林保护修复、退耕还林还草还湿、石漠化综合治理等生态修复治理工程,加强水土流失治理。开展湿地生态修复,探索生态休耕,系统提升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加强对生物多样性丰富的黄坪山森林自然公园、大王山森林自然公园、南部山区等森林资源的保护,加强对保安湖、大冶湖等湿地资源的保护。重点保护珍稀濒危物种、种质资源、古树名木,继续实施云豹、黑鹳、白肩雕、中华秋沙鸭、小天鹅、金雕、蟒、穿山甲等濒危野生动物和野生雉类、兰科植物、青檀、黄山木兰、香果树、古樱花、南方红豆杉等野生动植物拯救与保护工程,加强野生动物救护中心装备建设,改善白鹇、白琵鹭、小天鹅、白腰杓鹬等水鸟的生态生活环境。开展增殖放流活动,保护长江流域水生生物多样性,坚决落实长江“十年禁渔”。开展外来入侵物种普查,开展外来入侵物种风险和危害评估。开展联合执法,联合当地公安机关打击盗猎等违法行动。

六、深入开展碳达峰行动

实施碳达峰行动。开展碳达峰行动,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推进工业、建筑、交通等重点领域和钢铁、建材等重点行业节能减碳,实现全行业、全要素达标排放,力争2030年前碳排放达到峰值。积极开展近零碳排放试点,推动大冶市龙凤山旅游景区开展近零碳商业试点示范。

增强生态系统碳汇能力。加强森林保护,修复森林质量较差等林地生态系统,不断提高森林固碳能力;积极推进森林城市建设、乡村绿化美化,多形式、多途径推动增绿增汇。加强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提升各类自然保护地固碳能力。改变传统的耕作方法,发展碳汇农业,大力发展资源节约型循环农业,减少对高碳型生产资料的依赖;积极推广有机农业,增强农业碳汇功能。

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强化重点领域、区域的气候韧性,提高全社会适应意识和适应能力。完善极端气候事件和灾害精密监测、精准预报预警体系,加强气候变化风险防范和管理。着力提升各级党政领导干部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意识,加强应对气候变化人员队伍和技术支撑能力建设,加大对应对气候变化资金支持力度,为实现碳达峰目标与碳中和愿景提供支撑保障。

第三节 优化生态空间格局,筑“一脉两楔三屏”

一、优化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

落实主体功能区战略。划定东岳路街道、东风路街道、罗家桥街道、金湖街道、还地桥镇、东风农场管理区、陈贵镇、灵乡镇、大箕铺镇、保安镇、金山店镇等11乡镇(场、街道)为城镇重点发展区,主体功能为集聚人口与经济活动,践行“三百战略”。划定金牛镇和茗山乡2个乡镇为农产品主产区,主体功能为粮食生产与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划定殷祖镇和刘仁八镇2个乡镇为重点生态功能区,主体功能为保障区域生态安全,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整体布局。优化国土空间整体布局,发挥“国土整治+”在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中的重要平台作用。完善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成果,建立健全管控体系。以大冶市各城镇开发建设现状为基础,综合考虑各城镇的资源承载能力、人口分布、经济布局、城镇发展阶段和发展潜力等,在严格避让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生态极重要区等底线空间的基础上,突出节约集约利用,顺应城镇空间发展规律,将集中连片的现状城镇建设用地、批而未用土地、城镇建设适宜区、适度弹性留白空间等划入城镇开发边界控制范围,并结合道路、山川、河流等自然地物界定城镇开发边界,保持城镇开发边界完整性。

二、构建市域生态安全格局

构建“一脉两楔三屏”生态安全格局。统筹重要生态功能区、重要生态基底、生态廊道等保护类要素,加快构建“一脉两楔三屏”的生态安全格局。“一脉”指长流港生态水脉,“两楔”是指保安湖生态绿楔和大冶湖生态绿楔,“三屏”是指西部的大茗山生态屏障,南部的幕阜山余脉生态屏障,北部的黄荆山—东方山生态屏障。

严守生态保护红线。大冶市生态保护红线总面积为136.6平方公里,约占市域面积的10.18%。制定红线区内禁止性和限制性开发建设活动清单,对区域内已建合法建设项目应进行评估,对于影响生态功能和破坏生态环境的予以逐步关闭或搬出。落实红线区域土地用途管制政策,确保生态保护红线“功能不降低、面积不减少、性质不改变”。开展生态保护红线保护成效考核,将考核结果纳入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体系。选择水源涵养和生物多样性维护为主导生态功能的生态保护红线,开展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示范。

强化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全面贯彻落实“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的相关要求,严格落实分区管控要求,强化对全市1个优先保护单元、7个重点管控单元及3个一般管控单元的监管,落实管控区域内资源开发、工业生产、城镇化建设等活动的要求,提高生态环境基础数据的精细化、系统化水平,建立实施考核制度,确保分区管控工作的落实。

加强自然保护地监管。持续深入开展“绿盾”自然保护地监督检查专项行动,抓好各类自然保护地违法违规问题整改。探索建设各类自然保护地“天空地一体化”监测网络体系,开展自然保护地遥感监测和实地调查。建立健全自然保护地考核评估机制,开展生态系统保护成效监测评估。到2025年,全面完成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和勘界立标,全面建成统一的自然保护地分类分级管理体制;重点实现自然保护地修复整合15.08万亩。

三、构建城乡空间绿色发展格局

优化城镇空间发展格局。形成“一带、两区、三级、多点”的创绿色发展空间布局。一带:即临空创新发展带,包括东风农场、还地桥镇、中心城区等地,是大冶市绿色发展的主要轴带。两区:即环保安湖科教创新集聚区和环大冶湖创新创业集聚区,以生产创新、创新创业为主。三极:即光谷东科创岛、黄石临空经济区、大冶湖高新区三个发展极核。多点:以金湖、陈贵、灵成、金山店、保安等工业园区为重要的绿色发展节点,促进企业创新。

引导乡村融合发展。顺应村庄发展规律和演变趋势,根据不同村庄的发展现状、区位条件、资源禀赋等,规划将大冶市市域(不含托管区)322个村庄划分为四种类型进行引导,其中集聚发展类69个,特色保护类30个,农耕传承类165个,城郊融合类58个。集聚发展类村庄对标城镇社区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预留产业发展空间和生活空间,增强产业吸纳能力,促进村庄人口集聚。特色保护类村庄统筹保护、利用与发展的关系,坚持统一开发、有序开发,加快改善村庄基础设施和公共环境,合理利用村庄特色资源,发展红色游、生态游和民族风情游。农耕传承类村庄需要科学确定村庄发展方向,在原有规模基础上有序推进村庄整治提升。城郊融合类村庄与工业园区及物流仓储企业合作,进行特色水果、水产加工及销售,引入农业观光、采摘体验、农家乐、渔家乐等旅游功能,实现三产联动。

第四节 大力发展生态经济,持续推进绿色转型

一、严格产业准入

严格产业准入。制定大冶市产业发展准入清单和负面清单,提出明确的管控要求和限制、禁止措施。深化落实主体功能区规划要求,合理确定产业发展布局、结构和规模。持续落实全市“散乱污”的整治行动,完善清单动态管理,实现“散乱污”企业动态清零。明确工业园区内各行业禁止新建类、限制类、淘汰类及落后类生产产能、生产工艺、装备技术、生产产品等。

开展园区、特色产业循环化改造。坚持以“减量化、资源化、再利用”为核心,优先推动大冶湖国家高新区、黄石临空经济区及采(冶)矿特色产业循环化改造。开展园区产业结构、基础设施、生产工艺、管理机制等方面循环化改造升级,实现资源利用无缝对接,将不同产业、企业间副产品、能源和废弃物的循环利用,形成循环的产业链和废弃物利用链。引入“互联网+”理念,探索、规范、提升传统型再生资源回收利用模式。

二、发展生态工业

升级传统优势材料产业。推进材料产业向新材料产业升级,推动装备制造产业向智能装备制造产业升级。围绕矿业、冶金等传统领域需求,转型发展关键基础零部件,高精密传动装备、液气密元件及特种机器人。在钢铁、铝型材产业,引进“光伏+储能”细分领域企业,重点发展新型高强韧汽车钢等优质钢,发展新型铜基材料产业,发展新型工业铝型材、节能环保水泥、新型墙体材料、机制砂、冶金灰等新型建材,打造湖北省绿色建材基地。

巩固提升生命健康产业。依托劲牌等龙头企业,发挥生物提取技术优势,持续开展健康白酒关联产品研发及产业链拓展,发展中成药制造产业,开展中药经典名方、特色中药复方研究开发利用,加速发展中药配方颗粒、中药饮品等特色创新中药产品,研发片剂、胶囊等中成药新剂型。对接武汉光谷生物园区,依托楚天香妆、瑞晟生物企业,大力发展日用化妆、生物医药等芳香产业,促进芳香产业规模化发展。推进食品饮料和生物医药向生命健康产业集群发展。

培育壮大战略新兴产业。电子信息产业,积极融入武汉光谷电子信息产业体系,以京东方、华新光电为龙头,加快打造“光端网”三大产业板块,重点推动光产业、智能终端产业规模发展。节能环保产业,围绕全市产业转型,着力培育、引进节能环保龙头企业,积极打造涵盖环保科技、环保工程、环保产品、环保服务等全方位一体化的环保产业链,实现节能环保产业迅速壮大。

深化资源回收循环产业。按照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的原则,促进大冶市工业固体废物的集中处置和利用,优先开展大冶废杂铜冶炼配套项目、尾砂制砖项目、灵乡镇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废钢)项目,建设全市废杂铜及再生铜交易平台,发展循环经济,不断提高资源使用率。推动生活垃圾分类,实施大冶市餐厨垃圾(含污泥)+高浓度污水处理资源化综合利用项目,提高垃圾无害化处理率。

持续推进清洁生产。围绕重点污染物开展清洁生产技术改造,推广绿色基础制造工艺,降低污染物排放强度,促进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落实。以“节能、降耗、减污、增效”为目的,坚持污染预防和全生命周期过程控制,以企业为主体,以各产业园为载体,加快科技创新,促进清洁生产技术研发与应用,依靠先进的清洁生产技术减少污染物排放,推进重点企业清洁生产审核工作。支持现有企业创新发展、转型发展、绿色发展。至2025年,大冶市内重点企业开展清洁生产的企业达到100%以上。

三、发展生态农业

推动特色农业产业集群发展。聚焦产业兴旺,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支持脱贫地区产业不断发展壮大,实施高效种养发展行动和优势特色农产品壮大工程,大力发展“菜、果、茶、药、花”及畜牧、水产等特色农业集群。以鑫东、春润和蔬菜产业化联合体为主体,重点发展有机蔬菜,创建省级蔬菜产业示范园。重点发展保安狗血桃、金山店向阳香李等特色水果,打造特色水果“百果园”。推进建成一批有机茶园,打造白茶特色产业带。重点发展铁皮石斛、黄精、白芨等中药材种植、加工。紧抓长江“十年禁渔”契机,引导渔民开展名优养殖,建设健康水产养殖示范园,推动渔业与乡村旅游业深度融合,打造国家级现代渔业示范区。

深入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持续推进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建设,整合和规范发展各类农产品加工产业集聚园区,发展都市休闲农业,形成全域乡村旅游发展态势。建成全国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培养以粮食、畜产品、特色果蔬与功能性食(药)品加工为主导的农产品(食品)加工产业集群,实现农村新业态发展。促进农商融合。以全国农村电子商务示范市建设为抓手,创新建立“互联网+供销社”模式,规范多元销售渠道,加快推广大冶农产品及特色产品。提升农旅融合。依托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市建设,巩固提升保安镇沼山村与瑞晟芳香产业园、龙凤山乡村旅游体验乐园等一批休闲农业示范点,使大冶成为花果满园、四季缤纷、特色明显、三产联动的特色休闲农业城市,打造全省乡村旅游示范样板。到2025年,省级以上休闲农业示范点达到10个以上。

四、推进能源结构调整

推广天然气等清洁能源。推广天然气清洁能源,实施大冶市天然气互连管道建设工程、大箕铺天然气村村通工程等项目,围绕黄石临空经济区·还地桥镇、陈贵镇、大箕铺镇、保安镇、金牛镇、刘仁八镇、灵乡镇等地区,完善天然气输气管网系统,提高天然气管网覆盖范围。因地制宜、适度有序地推进太阳能地面电站建设项目,实施大冶市家庭用太阳能发电系统建设、大唐电力光伏发电等项目。利用农村规模化养殖的禽畜粪便,鼓励发展生物天然气,助推农村清洁燃料利用。探索发展氢能,支持工业企业氢气回收利用、氢燃料电池汽车、氢制备与储运等产业发展。加快能源市场体制改革步伐,推动实施可再生能源消纳保障机制。

控制能源消费总量。大力化解钢铁、水泥等高耗能行业过剩产能,大幅压减煤炭消费。实施煤炭清洁高效利用行动计划,在重点用煤企业,推进煤炭清洁、高效、分质利用。有序推进煤改气、煤改电、工业副产可燃气制备天然气,利用可再生能源、天然气、电力等优质能源替代煤炭,特别是散煤的消费。积极争取国家组织实施的“地能暖村”节能减煤示范工程,鼓励因地制宜开发利用浅层地能替代散煤。到2025年,单位GDP能耗保持稳定且持续改善。强化煤炭消费管控,到2025年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逐步降低。

强化煤炭消费管控。全面落实商品煤质量管理有关规定,狠抓商品煤储运、销售、进口、使用过程质量监管,对生产、销售、燃用煤质量不符合国家要求的依法进行查处,禁止销售和使用不符合环保指标要求的商品煤。对年耗用煤量大于1000吨的煤炭使用单位建立用煤台账,建立健全煤炭质量管理体系。包括用煤量、购销合同、煤炭来源、煤质及煤炭检验报告等内容,到2025年工业能源利用效率和清洁化水平显著提高。

五、推进运输结构调整

构建交通枢纽城市。大冶市地处长江经济带和长江中游城市群中心地带以及武汉城市圈紧密圈层,向北连接鄂州、向西对接武汉,是鄂东重要战略节点城市和“武鄂黄黄”城镇连绵带的中部核心城市。大冶市应抓住“一带一路”、交通强国、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等战略机遇,积极推进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加强与黄石新港的对接,到2025年,建成5小时通达国内主要城市的高铁网、3小时通达中部城市群的高速公路网、1小时通达鄂东城市圈的干线公路网、半小时覆盖全市域的城乡高效配送网。建成覆盖全域、沟通城乡的城乡基础交通网,乡镇实现二级及以上公路连通及拥有至少两条三级以上的对外公路通道,行政村100%通达双车道公路。

完善城乡客运服务体系。推进交通运输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全面化发展,加大公共交通建设力度和政策扶持,贯彻落实公交优先发展战略,解决公交发展不均、服务不优、覆盖不全等问题。推进公交城乡一体化建设,加快农村客运班线公交化改造,构建覆盖全面、运行稳定、安全规范、经济便捷的农村客运系统。加大农村公路和农村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农村物流发展,构建农村物流网络,解决农村物流发展不均衡、效率效益不高等问题。到2025年,建成更具规模、高效便捷的城际快速运输服务网络,建成由城际铁路、高速公路、城际快速路等方式构成的城际快速服务网络,实现大冶市区内10分钟上高速公路、30分钟上高铁(城际铁路),乡镇30分钟上高速;建成服务优质的城市客运服务交通网,实现中心城区500米范围内公交站点全覆盖,加密城市公交及城乡客运线路;实现客运资源的合理配置,公交和班线客运实行站场共用,优化提升农村客运的公交服务品质,推动城乡公交一体化发展。

促进“交通+产业”融合发展。紧抓住大力推进“交通+产业”融合发展的契机,继续加快休闲农业与旅游业发展,依托旅游公路的建设拉动旅游消费,促进农业提质增效,带动农民就业增收,培育农业农村经济新增长点,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互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做好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抓住全国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转型的契机,加快建设产业路等区域特色道路,到2025年,全市物流园区承载能力进一步增强,货运企业更加集约化,多式联运等先进的运输方式广泛应用,运输装备技术更加先进,运力结构更趋优化,邮政快递服务更加高效便捷,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率及综合物流成本进一步下降。做大有色物流等龙头企业,带动关联的冷链及仓储业发展,规模以上企业数量及营业收入进一步增加。

建设绿色智慧平安交通系统。智慧绿色平安交通建设是未来综合交通运输的发展方向,通过加强交通基础设施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提升大冶城市品位及对外形象;持续增强安全监管和应急能力,提升安全运营水平。将现代信息技术在交通运输各领域全过程深度应用,不断提升公众出行信息化智能化服务、货运与物流信息化和政务信息化水平,最终实现交通运输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更好发挥交通运输基础性、先导性和服务性作用。

六、培育现代服务业

顺应产业转型升级发展要求,大力发展科技服务、信息服务、金融保险、节能环保、商务服务等服务业,促进生产性服务业向制造业生产全流程、全产业链的渗透与融合,争创国家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两业”融合示范区。到2025年,实现服务业增加值达到450亿元,占GDP比重约45%。

科技服务业。瞄准转型升级关键环节和突出短板,强化研发设计服务和制造业有机融合、互促共进,推进新型研发机构、企业研发平台、高水平实验室等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引进一批研发设计和科技服务企业,推动研发设计、技术转移、知识产权、创业加速、成果孵化、检验检测、科技评估咨询、农业科技等科技服务业发展。

信息服务业。积极推动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和软件产品在“6+1”制造业产业的应用,促进工业生产业务流程再造和优化。引入一批数据服务和信息服务企业,培育发展工业软件开发及应用、数字设计、数字创意、供应链管理、安全软件等服务。加快与各行业领域融合应用,打造一批网络化协同制造服务平台,支撑重点行业领域转型发展。

节能环保服务业。引进一批节能环保服务龙头企业,实施高耗能行业能效提升、绿色工厂及绿色园区创建等工程。以采矿、冶金等行业为重点,开展环境领域研发服务、环保工程服务和技术推广、循环经济发展、生态价值实现和环保管家等技术服务。以土壤污染综合防治先行区试点建设为抓手,大力发展生态修复、水体修复和土壤修复产业。聚焦碳达峰、碳中和领域政策、技术、产品等开展研究,促进技术成果转化和推广应用。

金融保险服务业。积极开展与省级金融机构战略合作,全面推进金融组织体系、金融产品和金融市场创新。创新发展绿色金融、产业金融、文旅金融、科技金融、农村金融等金融产品。加快发展现代保险业,创新保险产品、合作模式,拓宽保险服务领域。到2025年,打造“信用大冶”,提高信用贷款占比,实现银行存款850亿元,银行贷款750亿元。设立产业发展、科技创新发展等各类基金,基金规模力争达到50亿元。

现代商务服务业。大力发展总部经济、电子商务、会展经济、商贸咨询等重点领域,推动现代商务服务业专业化发展。瞄准“大冶籍在外企业、外地战略布局型企业”等企业资源,积极争取来冶设立地区总部、功能型总部,支持高成长企业向总部企业发展。完善电子商务公共服务平台,以“一区多园”模式11,建设一批电子商务产业聚集区。积极承办青铜文化领域、古建行业、保健酒行业等大型专业展会,逐步发展具有产业优势、大冶特色会展品牌。积极发展审计、咨询、法律、技术交易、创新创业等商务咨询服务。

第五节 改善城乡生态生活,共同缔造美好环境

一、加强人居环境基础设施建设

加强垃圾治理。持续开展垃圾清理专项攻坚行动,全面整治主次干道、镇村结合部、集贸市场、居住小区、公园广场、建筑工地、学校周边和公共厕所等重点区域的环境卫生,集中清理背街小巷、房前屋后、庭舍院落乱堆存量垃圾。合理配置垃圾箱、垃圾转运设施、垃圾压缩中转站等环卫设施,落实垃圾分类处理,提高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处理水平。健全日常保洁机制,加大重点区域保洁力度,做到全天候、全覆盖、无死角、无遗漏。

加强污水治理。逐步改造完成雨污分流制 ,提高管网收集能力,消除城中村、老旧城区、城乡结合部生活污水收集处理设施空白区,实施雨污混接改造、管网修复及管道清淤工程。对下厝嘴小区、刘长席湾、黄石站片区、周家湾、石洪铺村、团垴村、畈口村等10处空白区新建排水管网,实现污水管网全覆盖、全收集、全处理;对大冶湖2#排口、4#排口、东港4#排口、铁金港3#排口等12处排口进行整治。至2025年,大冶市城镇污水处理率为98%。加强水域治理。加强河流、湖泊、池塘、沟渠等各类水域保洁,加强水面保护,逐步恢复坑塘、河湖、湿地等各类水体的自然连通,完善清淤疏浚,保持水体洁净,落实河湖长制度,专人负责,长效管理。

二、共同缔造推进美丽乡村建设

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全域整治农村人居环境,分类分批、连线连片推进美丽乡村建设,重点打造一批国家级、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强化规划引领,统筹城镇和村庄规划建设,保护传统村落和乡村风貌。持续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继续深入推进农村危房改造、“厕所革命”,开展生活垃圾、安全饮用水全覆盖、生活污水无害化处理工作,推进乡村垃圾无害化运转中心和垃圾中转房、分散式生活污水处理站建设,建立健全完善的垃圾分类和污水分类治理体制。开展农村水系综合整治,加强水土流失治理。到2025年,实现322个行政村美丽乡村建设全覆盖,乡镇污水处理管网覆盖率达到100%;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村占比达到95%;生活污水治理村占比达到50%。乡村范围内宜林荒山基本实现应绿尽绿,庭院绿化户数比例达到26%,庭院绿化示范户达到5户。

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全面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实施乡村绿化美化行动。坚持建管养护并重,提档升级农村水、电、路、气、通信、广播、数字电视、物流网点等基础设施,建立完善长效管护机制。实施数字乡村工程,开发适应“三农”的特色信息产品和服务。推进城乡义务教育、卫生医疗、养老保障、社会救助、文化体育事业等一体化发展,不断提升全市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到2025年,力争实现农村自来水、清洁能源、电网改造入户全覆盖,推进水费计量收费改革,完成辖区内600公里农村公路的提档升级、500公里的美丽农村路建设,村社公共卫生服务站覆盖率达到100%,乡镇公共福利中心、文体服务中心覆盖率达到100%。

完善乡村文明建设。深入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试点建设工作,积极开展文明村镇创建,持续促进乡风文明推进移风易俗、遏制农村陋习、培育文明新风。推广陈贵镇群众文体服务中心模式,引导广大农民遵纪守法、崇德向善,以“好家风”带动“好村风”、引领“好乡风”。实施乡村传统工艺振兴行动,开发传统节日文化产品,挖掘民间艺术、民俗表演等传统文化,推动民俗文化产业加快发展,丰富乡村文化生活。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队伍建设,实施基层党组织带头人整体优化提升行动,树立优秀农村基层干部典型。完善乡村自治制度,持续深化“党建引领·活力村庄”改革,总结推广“大庄模式”,打造全国乡村治理体系建设示范市。

三、积极倡导绿色低碳生活方式

推广绿色建筑。更新大冶市绿色建筑发展的政策法规、标准规范,对标对表履行国标《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19),辅助行政监管等手段引导和规范市场主体行为,促进绿色建筑提质创新。自2021年起,全市保障性住房项目、市区国家机关办公建筑、大型公共建筑、政府投资的公益性建筑执行《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19)绿色建筑标准。大力发展绿色装配式建筑,建设预制装配式建筑构件自动化生产新线,加快培育装配式建筑生产基地。到2025年绿色建筑比例达到65%以上。

建设绿色交通。实施公交优先发展战略,着力完善城市公交线网结构,构建以常规公交为主体,出租车为补充,无缝对接城乡、城际公交以及长途客运网络的城市公共交通系统。在原有28条公交线路的基础上,对黄石临空片区、南片区、东南片区、西南片区等23条客运班线进行公交化盖章,新开公交线路12条。加快慢行系统建设,构建以15分钟步行为主导,以公共交通、自行车绿道交通为补充的便民生活圈。大力推进公共交通行业节能减排,优化车辆结构,提高新能源客车、混合动力客车的使用比例。建立营运车辆燃料消耗、排放准入制度。新建城乡7处公交充电保养场,扩大公交充电桩数量。加强公共交通企业营运管理,建立车辆燃油消耗考核机制。

倡导绿色消费。通过网络等大众媒体开展绿色消费宣传,普及绿色低碳消费知识,针对不同的消费群体有区别的采用通俗易懂的方式进行绿色低碳消费专题宣讲。建设低碳超市,实施“碳揭露和碳积分计划”,建立居民减碳减排的信誉体系,探索低碳商业模式。鼓励居民把环保化消费纳入教育体系,发挥学校教育的积极引导作用。

第六节 发展繁荣生态文化,弘扬传承绿土文化

一、深挖传统文化

深入挖掘传统文化,打造特色文化品牌。发展以刘小红刺绣为代表的大冶刺绣;铜都雕塑、觉辰工艺等为代表的青铜产业;保安石雕为代表的大冶石雕;殷祖古建为代表的古建产业等,支持本土特色文化产业做大做强。依托铜绿山古铜矿遗址、鄂王城遗址,积极推进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打造标志性文化品牌、湖北省鄂文化研究基地。依托露天采矿旧址,打造矿业文化品牌。依托南山头革命纪念馆、红三军团革命旧址、鄂皖湘赣指挥部旧址等,深入挖掘红色文化基因,讲好革命战争历史故事,建设红色文化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党性教育基地。

提高资源整合力度,加大文旅融合深度。提高文化产业产值,健全产业基础配套设施,提升整体服务水平,打造完善的产业链,提高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产品能力。围绕青铜文化、千年古县、鄂王故里、古建之乡、诗词楹联之乡等大冶特色文化,建设一批特色鲜明、集聚度较高的文化产业园、主题小镇和主题街区,挖掘生态文化转为经济增长的潜力。

引进专业技术人才,积极保护传统文化。积极引进高素质的管理人才、营销人才、设计人才、开发人才、学科带头人、讲解员、导游等,适应当前文化和旅游发展的需要,培养一批既懂文化又懂旅游市场的综合型人才。同时要加强对文化和旅游从业人员的管理,建立文化和旅游人力资源信息库,完善人才储备和培养机制。创造优越的发展条件,吸引院校毕业生来大冶发展和工作;引入激励机制,实施岗位竞争制,吸引区域外或行业外优秀的规划设计、运营管理人才加入。

二、弘扬绿土文化

依托青铜和古建文化,打造文化旅游引爆核。以青铜文化、中国传统古村落文化和殷祖古建文化为主要依托,依靠大冶青铜文化和矿冶历史背景,充分展示金湖刘世礼莊古法手工制陶、大冶甘霖木雕、青铜铸造失蜡法等技艺,发扬大冶铜雕、石雕、木雕、砖雕的工匠精神。以水南湾村、柯大兴村、叶家庄村、方至畈村、徐太村、黄三房湾、郑十八湾等为基础,结合土主会等民俗文化,打造兼具古色古香建筑外观、原生态绿色乡村环境和原汁原味民俗风情的产品。核心项目包括铜绿山古矿冶遗址、上冯九古奇村、水南湾村、柯大兴村中国传统古村落等。

发展生态休闲康养产业,建造都市生活的桃花源。做好顶层统筹设计和规划,提倡差异化、品牌化发展生态休闲康养产业。依托金湖生态片区、雷山景区、大泉沟景区、董家口景区等生态基地,茗山万亩玫瑰园、保安桃花园等原生态项目,以及劲牌品牌优势,着力营造轻松、闲适、远方的氛围,大力发展中药养生、医疗康养、旅居康养、休闲、养老等业态,打造为武汉等周边城市上班族心灵的休憩地、繁忙都市生活的桃花源,以及老年人的第二居所。

制定完善旅游精品线路,提升生态旅游品质口碑。加快生态旅游、文化旅游、红色旅游发展,大力发展民宿经济、景观农业、农耕文化体验等乡村旅游新模式。充分发挥大冶市湖泊、森林、温泉、花卉等自然景观的优势,建立自然观光景区,打造集乡村休闲、运动拓展、科普研学、生态采摘、餐饮娱乐于一体的乡村旅游项目。联合区域范围内的铜绿山古铜矿遗址,规划建设小火车观光线路进行串联,精心打造5条以上特色鲜明的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精品线路,整体提升区域旅游品质和氛围。继续举办丰收节、年货节、玫瑰节等节会,以大冶本地民俗文化和农耕文化为背景,以大冶苕粉肉、黄金湖螃蟹、保安湖狗血桃、保安豆折、金牛麻花、金牛千张、果城里印子粑、灵溪豆豉、全家福五香蒸肉等特色美食为基础,打造“美味大冶”美食街区。

三、创新文化载体

探索文化发展新业态,建立文化产业集聚区。加快实施大冶湖文化综合体、大冶体育中心、金湖生态园等重大文化产业园,拓展文化空间,植入文化发展新理念、新模式、新业态,争创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搭建文创创客孵化平台,完善“名家+创意+项目”模式,吸引文艺名家在大冶设立工作机构,进一步壮大文化产业发展。加大文化创意与青铜文化融合,开发与青铜文化相关的音乐舞蹈表演、诗词、动画及周边文创产品,积极发展动漫、影视等产业。积极推进青铜小镇、古建小镇、芳香小镇等特色小镇建设,建设一批集文化记忆、知识传播、文化创意、休闲体验为一体的文化产业集聚区。

大力推进数字化赋能,打造沉浸式文化产业。探索互联网、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前沿科技应用,谋划建设青铜文化体验区,力争打造一流中华青铜文化展示窗口,挖掘IP文旅新产品体系,培育发展数字创意、演艺演出、创意感官等新一代文化旅游沉浸式体验产业,让文化可观、可感。以全息投影技术为依托,在街区的重要节点和商铺附近打造多个反应大冶青铜冶炼过程、民俗美食制作过程和非遗项目制作过程的全息投影,实现游客与大冶历史文化跨越时间和空间的互动,增加游客停留时间,打造夜游产品。发挥文化旅游奖补资金的撬动作用,优化文化产业发展环境,推动文化产业领域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做多做优文化市场主体。

四、加强宣传教育

培育生态文明理念,推进绿色文化创建。建立以绿色经济、循环经济、生态经济、效益经济为依托的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的发展观念;科学、民主、法制为支撑的决策观念;社会发展、经济开发、生态建设中以人为本、人文关怀、社会和谐、合作协调的观念;传统文化、现代文化与生态文化相结合的观念。深入开展节约型机关、绿色家庭、绿色学校、绿色社区、绿色出行、绿色商场、绿色建筑等绿色生活创建行动。广泛宣传推广简约适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理念和生活方式,建立完善绿色生活的相关政策和管理制度,推动绿色消费,促进绿色发展。

加强教育培训力度,提高全民参与热情。一是提高广大领导干部进行生态文明建设实践的自觉性。充分利用党校等平台,在全市范围内广泛开展生态文明教育,定期举办生态文明建设培训、讲座等,用生态建设理论武装各级领导特别是主要决策者的头脑。二是创建亲子和谐的生态家庭。学习借鉴发达国家家庭教育的经验,培养孩子养成热爱自然、亲近自然的习惯,同时家长要不断学习、接受教育,全面普及现在化家庭教育知识,创建亲子和谐的生态家庭。三是提高中小学生生态保护意识。将环保教育纳入全市各级教育体系中去,努力普及生态环境保护教育。

拓宽媒体宣传渠道,营造良好生态建设氛围。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和网络等各种媒体,以及会议、讲座等多种形式,对公众进行有关生态环境的科学知识、法律常识以及生态建设等的宣传教育,要把生态文化建设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全市人民的生态文化素质,多层次、多形式培养市民生态意识、生态伦理和社会公德,使绿色文明理念深入人心。通过树立起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使单位和个人明确自己在生态建设方面的责任和义务,增强全市人民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在全社会形成自觉保护生态环境的风尚。

五、倡导共建共治共享

坚持政府主导作用,注重社会公众参与。畅通投诉举报渠道,完善有奖举报制度,鼓励广大群众检举揭发各种违反生态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行为,充分发挥广播、电视和报刊等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作用,及时报道和表彰生态建设的先进典型,公开揭露和批评污染环境、破坏生态的违法行为,对严重污染环境、破坏生态的单位和个人予以曝光。维护公民对生态环境保护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群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创建的积极性,推进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

加强文化设施建设,推进文化项目落地。加快对大冶市图书馆、文化馆、科技馆、博物馆、艺术剧院等重大文化阵地进行数字化建设,提升公共文化服务现代传播能力。常态化开展“荆楚红色文艺轻骑兵”“文化进万家”“舞台艺术进乡村进社区”等文化惠民活动。完善文艺精品创作引导和扶持机制,促进陈贵舞龙活动、孔门拳、玉莲环等民间艺术发展。深入开展“书香大冶”活动,扎实推进学习型社会、学习型机关、学习型团体建设。

第四章 重点工程与效益分析

第一节 工程内容与投资估算

根据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建设目标,围绕生态创建的建设任务,针对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确定大冶市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建设的重点项目,重点实施“生态制度体系建设工程”“生态安全体系建设工程”“生态空间体系建设工程”“生态经济体系建设工程”“生态生活体系建设工程”“生态文化体系建设工程”六大领域共44个重点项目,见附表2。总投资约94.9亿元。

表4.1  大冶市创建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工程投资估算一览表

序号

工程类型

项目个数

投资估算(万元)

1

生态制度体系建设工程

3

3300

2

生态安全体系建设工程

18

198359.49

3

生态空间体系建设工程

3

10368

4

生态经济体系建设工程

7

363700

5

生态生活体系建设工程

8

232204

6

生态文化体系建设工程

5

135000

总计

44

942931.49

第二节 效益分析

重点项目是大冶市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大冶市创建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的重要抓手,是大冶市实现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的重要途径。规划的实施将极大地提高大冶市生态文明建设水平,对环境质量改善,流域高效开发及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一、生态环境效益显著

大冶市生态文明建设规划的落地实施,可推动大冶市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具有显著的生态环境效益。到2025年,通过实施超低排放改造、工业炉窑改造、VOCs源头治理和大气监测能力建设,持续扩大生态环境容量。通过黑臭水体整治、重点湖泊水环境治理、湿地生态保护修复、老旧供水管网技术改造,将全面推进“三水统筹”,提升湖泊水环境质量、修复及保护,预计2025—2028年,大冶市水质达到或优于Ⅲ类比例将达到并稳定在100%,水环境质量持续改善,重点湖泊全面达标。通过受污染耕地重金属污染治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秸秆综合利用工程、畜禽粪污处理和资源化利用等工程,全市土壤污染环境风险得到有效管控,土壤环境质量不降低,森林覆盖率持续增长,到2025年稳定保持在43%。

二、经济效益卓著

将“生态+”理念融入产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健全绿色产业体系,促进生产、消费、流通各环节绿色化,有效推进经济社会发展方式的转变,做到以最少的资源消耗、最小的环境代价实现最大的经济产出。高位推进生态示范建设指导大冶走出一条经济生态化、生态经济化的发展新路,全面建成国家绿色发展排头兵。预计2025—2028年,大冶市能源集约利用水平显著提升,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用水量将持续降低,单位地区生产总值建设用地使用面积下降率将保持在5%左右。

三、社会效益突出

通过规划的实施,国家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创建规划重点工程项目的实施,能够持续有效改善大冶市的形象,使大冶市更具吸引力。同时将生态文明理念深入到全社会范围内,促进城乡居民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向环境友好、资源节约的生态化、绿色化方式转变,推动形成文明、健康、环保、节约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和保护自然的生态观念。通过推进生态示范建设系统工程项目的实施,显著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改善城乡人居环境,更有利于促进绿色大冶建设。预计2025—2028年,大冶市城镇污水处理率将达到97%~97.5%,城镇新建绿色建筑比例将达到65%~68%;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将达到50%,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村占比将稳定维持在100%。

第五章 保障措施

第一节 加强组织领导,强化规划引领

持续发挥污染防治攻坚指挥部(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创建工作指挥部)特色领导,统筹全市环境治理、生态保护、绿色发展等生态文明建设与管理等工作,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督促检查,明确责任分工和考核细则,严格执行目标考核。加强人大对生态文明建设的监督,强化生态环保预算审查监督和执法检查监督。强化政协民主监督职能,充分动员各方面力量积极献计出力。

第二节 加强项目支撑,多元筹措资金

拓宽筹资渠道,确保经费投入。坚持多渠道并举的原则,从根本上解决生态文明建设资金的投入问题。紧密结合国家级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统筹生态环保领域资金,积极争取和整合各类专项资金,积极引入民营资本和社会资本,加快推进重点工程项目实施。形成政府、企业、个人、集体共同参与,多方融资,多形式、多渠道、多层次筹集资金投入机制,确保生态文明建设的投入。

第三节 深化创新驱动,加强成果转换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先进技术的引进、推广。针对绿色产业高新技术、清洁生产、环境污染治理、生态环境质量监测和预警、资源综合利用与废弃物资源化、生态产业等方面的各类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加强其成果转换和技术的推广,促进大冶市生态产业发展和环境保护技术水平的提高。

第四节 加快人才培养,推动公众参与

建立一套有利于专业人才培养和使用的激励机制,创建和完善科学的专业人才引进和培养制度。建立专项基金,引进生态文明建设所需的各类高科技人才。同时加强对从事生态环境保护、生态经济建设专职人员的技术培训,培养一支懂业务、善协调、会管理的生态文明建设专业队伍。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建立社会参与机制,广泛动员群众参加生态文明建设的各项活动,调动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发挥民间公益环保组织作用,推进美丽大冶志愿者队伍和监督员队伍建设。引导企业履行社会责任,自觉控制污染、追求绿色效益。

附表1

大冶市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指标现状及目标表

领域

任务

序号

指标名称

单位

指标值

指标

属性

现状值(2021年)

达标

情况

目标值(2025年)

目标值(2028年)

牵头单位

(一)

目标责任体系与制度建设

1

生态文明建设规划

制定实施

约束性

制定实施

达标

制定实施

制定实施

市创建指挥部

2

党委政府对生态文明建设重大目标任务部署情况

有效开展

约束性

有效开展

达标

有效开展

有效开展

市创建指挥部

3

生态文明建设工作占党政实绩考核的比例

%

≥20

约束性

22.3

达标

≥23

≥25

市委组织部

4

河长制

全面实施

约束性

全面实施

达标

全面实施

全面实施

市水利和湖泊局

5

生态环境信息公开率

%

100

约束性

100

达标

100

100

市生态环境分局

6

依法开展规划环境影响评价

开展

参考性

开展

达标

开展

开展

(二)

生态环境质量改善

7

环境空气质量:

优良天数比例

PM2.5浓度下降幅度

%

完成上级规定的考核任务;保持稳定或持续改善

约束性

优良天数考核目标为85.1%,实际为86%;PM2.5考核目标为35.78微克/立方米,实际为33微克/立方米,下降幅度为10.8%。

达标

完成上级规定的考核任务;保持稳定或持续改善

完成上级规定的考核任务;保持稳定或持续改善

8

水环境质量:

水质达到或优于Ⅲ类比例提高幅度

劣V类水体比例下降幅度

黑臭水体消除比例

%

完成上级规定的考核任务;保持稳定或持续改善

约束性

国控断面水体达标率100%;省控断面不达标;无劣Ⅴ类水体、无黑臭水体

未达标

完成上级规定的考核任务;保持稳定或持续改善

完成上级规定的考核任务;保持稳定或持续改善

市生态环境分局

(三)

生态系统保护

9

生态环境状况指数:

干旱半干旱地区

半湿润地区

湿润地区

%

≥35

≥55

≥60

约束性

66.52

达标

66.6

66.7

市生态环境分局

10

林草覆盖率

山区

丘陵地区

平原地区

干旱半干旱地区

青藏高原地区

%

≥60

≥40

≥18

≥35

≥70

参考性

42.18(三调)

达标

43

43.5

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

11

生物多样性保护

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保护率

外来物种入侵

特有性或指示性水生物种保持率

%

%

≥95

不明显

不降低

参考性

保护率100%;

不明显;

不降低

达标

100

不明显

不降低

100

不明显

不降低

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农业农村局

(四)

生态环境风险防范

12

危险废物利用处置率

%

100

约束性

100

达标

100

100

市生态环境分局

13

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和修复名录制度

建立

参考性

建立

达标

建立

建立

14

突发生态环境事件应急管理机制

建立

约束性

建立

达标

建立

建立

(五)

空间格局优化

15

自然生态空间:

生态保护红线

自然保护地

面积不减少,性质不改变,功能不降低

约束性

经调整,大冶市生态保护红线总面积为136.6平方公里,约占市域面积的10.18%。新增生态保护红线面积0.98公顷,面积未减少,性质未改变,功能未降低

达标

面积不减少,性质不改变,功能不降低

面积不减少,性质不改变,功能不降低

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

16

河湖岸线保护率

%

完成上级管控目标

参考性

上级未下达管控目标,开展了辖区内60条河流、2个湖泊、102座水库的划界工作,保护率100%

达标

完成上级管控目标

完成上级管控目标

市水利和湖泊局

(六)

资源节约与利用

17

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

吨标准煤/万元

完成上级规定的目标任务;保持稳定或持续改善

约束性

十四五无年度目标,采用五年统筹考核。

完成情况: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下降0.8%

视同达标

完成上级规定的目标任务;保持稳定或持续改善

完成上级规定的目标任务;保持稳定或持续改善

市发改局、

市统计局

18

单位地区生产总值用水量

立方米/万元

完成上级规定的目标任务;保持稳定或持续改善

约束性

目标任务:2021年未下达;

根据自查:用水总量3.09亿立方米;万元GDP用水量比2020年下降18%。

达标

完成上级规定的目标任务;保持稳定或持续改善

完成上级规定的目标任务;保持稳定或持续改善

市水利和湖泊局

19

单位国内生产总值建设用地使用面积下降率

%

≥4.5

参考性

12.10

达标

5

5

市发改局

20

三大粮食作物化肥农药利用率:

化肥利用率

农药利用率

%

≥43

≥43

参考性

41.6%;

42%

未达标

≥43

≥43

≥44

≥44

市农业农村局

21

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率:

秸秆综合利用率

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

农膜回收利用率

%

≥90

≥75

≥80

参考性

92.54

96.49

81.5

达标

95

96.8

82

95.5

97

83

市农业农村局

(七)

产业循环发展

22

一般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提高幅度

综合利用率≤60%的地区

综合利用率>60%的地区

%

≥2

保持稳定或持续改善

参考性

综合利用率55.11;

提高率4.16

达标

58

60

市生态环境分局

(八)

人居环境改善

23

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优良比例

%

100

约束性

100

达标

100

100

市生态环境分局

24

村镇饮用水卫生合格率

%

100

约束性

100

达标

100

100

市卫健局

25

城镇污水处理率

%

≥85

约束性

96.39

达标

97

97.5

市住建局

26

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

%

≥50

参考性

35.4

未达标

50

50

市生态环境分局

27

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

%

≥80

约束性

100

达标

100

100

市城管执法局

28

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村占比

%

≥80

参考性

97.83

达标

98

100

市城管执法局

29

农村无害化卫生厕所普及率

%

完成上级规定的目标任务

约束性

目标任务:全面完成户厕3000座,公厕30座的建设。

完成情况:已完成建设户厕3000座,公厕30座。

达标

完成上级规定的目标任务

完成上级规定的目标任务

市农业农村局

(九)

生活

方式

绿色化

30

城镇新建绿色建筑比例

%

≥50

参考性

63.4

达标

65

68

市住建局

31

城镇生活垃圾分类减量化行动

实施

参考性

实施

达标

实施

实施

市城管执法局

32

政府绿色采购比例

%

≥80

约束性

100

达标

100

100

市财政局

(十)

观念意识普及

33

党政领导干部参加生态文明培训的人数比例

%

100

参考性

100

达标

100

100

市委组织部

34

公众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满意度

%

≥80

参考性

93.08

达标

94

95

市生态环境分局

35

公众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参与度

%

≥80

参考性

/

未达标

80

85


附表2

大冶市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规划建设项目表

领域

任务

序号

指标

项目名称

主要建设内容

建设年限

(年)

投资

(万元)

责任单位

生态制度

目标责任体系与制度建设

1

1.生态文明建设规划

统筹协调生态文明建设规划及年度工作部署调度评估

统筹协调全市生态文明创建规划的编制及发布;编制三年工作部署,调度年度工作进度

2022—2028

100

市创建指挥部

2

4.河()长制

高桥河流域系统治理工程(大冶段)

高桥河大冶市段上游段21+250~30+500,清淤疏挖9.0公里,堤防加固3.0公里、岸坡整治4.5公里,交叉建筑物6处、泵站扩容1座、新建机耕桥1座。

2021—2028

3000

市水利和湖泊局

3

5.林长制

湖北省森林乡村

加快建立以乡村范围内宜林荒山绿化为主体,以庭院绿化、道路绿化、树种多样性、乡村林业产业、公共绿地服务为补充的村庄生态体系,实现村在林中,绿树环村的绿化效果,创建湖北省森林乡村8个。

2022—2028

200

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

生态安全

环境质量改善

4

7.环境空气质量

钢铁行业超低排放改造项目

项目对大冶市华鑫实业有限公司、大冶市新冶特钢有限责任公司等两家钢铁厂环保设施进行升级改造,确保颗粒物、氮氧化物、二氧化硫达到超低排放要求。

2021—2025

30350

大冶市华鑫实业有限公司、大冶市新冶特钢有限责任公司

5

大冶市工业炉窑综合整治项目

完善工业炉窑大气污染综合治理管理体系,重点整治冶金灰行业工业炉窑,淘汰落后生产工艺,对现有窑炉除尘脱硫脱硝设施进行提标改造,废气排污口处安装在线监控设施,确保污染物长期稳定达标排放。

2021—2025

3500

市生态环境分局

6

大冶市尖峰水泥有限公司水泥生产线升级改造项目

对窑尾进行升级改造,提高低氮燃烧效率,实现氮氧化物持续削减,在窑尾分解炉基础上,改造分级燃烧脱硝技术,分解炉的煤、风、料进行设计及技术改造。

2021—2025

1022

大冶市尖峰水泥有限公司

7

大冶大气环境质量监测能力建设项目

全市共建14套小型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站,包括可吸入颗粒物、细颗粒物、臭氧等3个参数。分两期建设,一期建6套,建设地点为高新区,金湖街办,大箕铺镇,还地桥镇,保安镇,金山店镇;二期建8套,建设地点为东岳街办、陈贵镇、灵乡镇、金牛镇、刘仁八镇、殷祖镇、茗山乡、东风农场。

2021—2025

700

市生态环境分局

8

大冶市华兴玻璃有限公司3、4#玻璃窑炉改造升级项目

对大冶市华兴玻璃有限公司3、4#窑炉拆除并改造,对原生产线进行升级改造,购置新设备。

2021—2025

15000

大冶市华兴玻璃有限公司

9

印刷包装、工业涂装等重点行业挥发性有机物综合治理项目

以印刷包装、工业涂装等重点,开展工业企业挥发性有机物排放调查,完成全市20家铝型材企业挥发性有机物治理综合整治。

2022—2025

3000

全市20家铝型材企业

10

8.水环境质量

三山湖(大冶辖区)水环境综合整治项目

建设水生植物塘85511m2,IMA设备5套,富氧水制造设备3套;种植浮叶植物144170m2、沉水植物3347876m2,培养本土滤食性底栖动物165.3t、本土刮食性底栖动物33.06t,培养本土杂食性鱼类38600尾,本土肉食性鱼类3600尾;新建鱼塘型湖滨带4.2km等。使三山湖整体水质提升到到Ⅲ类水体标准。预计COD消减量82.42t/a、总氮消减量21.22t/a、TP消减量2.73t/a。

2021—2025

15523.7

市生态环境分局

11

尹家湖水环境综合整治底泥治理工程

建设内容主要包括:雨污分流改造工程截污管网建设工程、底泥环保疏浚和淤泥无害化处置工程、水系连通与水动力优化工程、生态浮床建设工程和生态复氧工程。整体技术路线为“外源截减—雨污截流—环保疏浚—生态修复—引水活水工程—长效管理”,以全面改善水环境质量和恢复水生态健康生态。

2021—2025

2000

市水利和湖泊局

12

大冶市保安湖水环境综合整治项目

通过入湖河流生态修复工程、保安湖湖滨带修复工程、保安湖水系水质及水生态监测体系建设等使保安湖整体水质提升到Ⅲ类水体标准。河道水质净化工程实施后去除化学需氧量54吨/年、总氮3.6吨/年、总磷1.05吨/年。并在保安湖入湖支流构建288000m2人工湿地、24.5km生态护岸、240000m2河道缓冲带、河道植物群落恢复种植98550m2、底栖动物投放41.61t,保安湖湖滨带生态恢复28.5km。

2021—2025

26155.29

市生态环境分局

13

大冶市尹家湖水生态保护与修复项目

采用生境改造、水生植物恢复、生态渔业工程、景观打造工程等一系列综合治理方案,提升尹家湖水体自净能力、改善湖泊水生态现状

2021—2025

1987

市水利和湖泊局

生态系统保护

14

11.林草覆盖率

造林绿化工程—人工造林

结合长江防护林建设、石漠化综合治理,开展人工造林0.6万亩

2021—2024

600

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

15

造林绿化工程——封山育林

结合长江防护林建设、石漠化综合治理,实施封山育林面积5万亩

2021—2024

1000

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

16

义务植树(基地)

鼓励全民积极参与义务植树活动,栽植各类苗木1000万株,义务植树尽责率提高到80%以上。

2021—2025

500

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

生态环境风险防范

17

15.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和修复名录制度

矿山修复

还地桥镇黄石陈家山、昌鑫灰石厂、大冶市军山碎石厂、大冶市烽火石料厂、大冶市团墩山、黄石市陈家山钙业石灰石矿、大冶市辉煌石料厂等,保安镇红中碎石厂等4家关停的露天矿山。

2023—2028

9000

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

18

武钢灵乡铁矿岩峰矿矿山修复工程

对危岩体进行清除和山体喷土绿化。

2022—2024

1617.3

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

19

大冶市屏山腾达石料厂矿山修复工程

对危岩体进行清除和山体喷土绿化。

2021—2025

13474.2

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

20

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项目

主要在大箕铺、还地桥、刘仁八、陈贵等4个乡镇的58119.65亩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区,采用“水分管理+酸碱调节+原位钝化+叶面阻控”等技术方案,降低土壤重金属污染风险,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确保土壤安全利用。

2022—2025

14430

市农业农村局

21

黄石市大冶市原国发冶炼厂及周边土壤重金属污染整治

污染土地整治面积1800亩,主要涉及:原国发、昌发、华贵、宏胜、阳泽、聚宝矿业、创兴免烧砖、雄狮、瑞鑫等9家冶炼厂及周边重金属污染整治

2020—2024

58500

市生态环境分局

生态空间

空间格局优化

22

19.河湖岸线保护率

湖北保安湖国家湿地公园湿地保护与恢复工程

湿地保护工程、湿地恢复工程、科研宣传工程、配套设施工程。

2021—2025

370

保安湖国家湿地管理委员会

23

三里七港河道清淤和生态河道建设工程

对9.2km   港渠进行清淤,沿港渠沿线建设带状公园,辅以生态护坡。

2020—2025

5198

高新区管委会

24

长江中下游保安湖湿地生态影响处理工程

扁担塘区域生态系统修复和恢复;还地桥港和南部保安东、西港区域生态系统修复和恢复;对整个保安湖湿地加强数字化监控,设置生态观察监控系统

2021—2025

4800

市水利和湖泊局

生态经济

产业循环发展

25

20.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

黄石利达纺织印染有限公司印染生产线技改项目

对黄石利达纺织印染有限公司印染生产线进行技术改造

2022—2024

15000

黄石利达纺织印染有限公司

26

大冶华鑫实业有限公司炼铁高炉技改升级项目

对大冶华鑫实业有限公司炼铁高炉进行技改升级

2022—2025

200000

大冶华鑫实业有限公司

27

指标25.三大粮食作物农药化肥利用率

大冶市绿色示范先导区建设

1.推进农业投入品减量增效,推广有机肥、病虫害生物防治技术,推进畜禽粪污、秸秆、农膜等资源化利用效率;2.建立农业科技服务中心,推广粮油绿色增效技术、绿色种养模式等;3.建设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系统,加强绿色、有机、地理标志农产品认证。

2021—2025

60000

市农业农村局

28

鑫东田园

有机示范园

配套完善3400亩的现代有机健康农业产业园区,建设占地1600亩的科技智能化农业设施、生态康养中心、农耕科普体验示范园、有机稻种植示范区、有机水果产业园、展示中心等配套设施。

2020—2024

26000

市农业农村局

29

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整县推进项目

完善建设自动化生产,生物安全设施设备,粪污资源化利用,种养结合对接“收、储、运、用”体系建设

2021—2025

500

市农业农村局

30

27.一般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提高幅度

建筑垃圾综合利用项目

由中美远航环境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投资建设,建筑垃圾、装修垃圾、混合垃圾无害化循环利用、尾砂处置、固废处置、垃圾分类,建设年产1.2亿块透水砖、道沿砖、再生建筑砂石骨料、研发新型水泥混凝土等。全部建成投产后实现年产值27000万元,利税1000万元,提供   120 人就业岗位。

2021—2025

42200

中美远航环境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31

环保型纸制品资源循环利用项目

年产5000万平方米环保型纸制品,新建厂房、生产线,购置设备及相关配套设施建设(不使用国家明令禁止及淘汰设备)

2021—2025

20000

湖北正祥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生态生活

人居环境改善

32

29.村镇饮用水卫生合格率

金牛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环境综合整治工程

饮用水水源地规范化建设工程:饮用水水源地界标4个,警示牌5个,宣传牌10个,隔离网2200米;饮用水源地保护区内村庄生活污水整治工程:新建2座10t/d污水处理站(智能光伏微动力A2/O污水处理设备)1座,污水接户管及污水收集干管5000米;水质自动监测站:1座,站房面积5m2,9参数(5参数、COD、氨氮、总磷、总氮)一体柜机1套,采水系统2套。

2021—2025

434

市生态环境分局

33

饮水安全工程

兴建和改造蓄水池20座,更新改造供水管道约5.2万米,配套完善水质处理设施设备15处,扩挖水源30处,落实水源地防护工程措施18处。

2021—2025

2250

市水利和湖泊局

34

30.城镇污水处理率

工业污水处理厂

现有工业污水处理厂逐渐满足不了工业发展需要,新建一座日处理量5000吨

2025

10000

还地桥镇人民政府

35

生活污水处理厂

现有生活污水处理厂逐渐满足不了黄石临空经济区的发展需要,新建一座日处理量5000吨

2025

10000

还地桥镇人民政府

36

31.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

大冶市村庄整治项目

对全市 322 个行政村 4000 多个自然村进行村庄整治,完成全市农村危房改造、村庄绿化美化亮化和村庄保洁等。

2021—2024

100000

市农业农村局

37

大冶市美丽乡村建设项目

以道路硬化、绿化、亮化、美化为重点,建设农村公共服务场所、基础设施等,对322个村(社区)开展美丽乡村建设。

2020—2025

80000

市农业农村局

38

32.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

餐厨垃圾(含污泥)+高浓度污水处理资源化综合利用项目

建设规模为日处理餐厨垃圾(含污泥)150t/d,污水处理100t/d,拟选址大箕铺污水处理厂旁约50亩

2021—2025

9520

湖北荆楚投资发展有限公司

39

大冶市生活垃圾分类处理建设工程

1、建设13座乡镇可回收物分拣站;2建设500个可回收物回收中心;3、配套5000个智能分类垃圾箱;4、配套98辆垃圾分类收运车辆;5、建设17处大件垃圾处理中心;6、建设3417座乡镇村湾易腐垃圾堆肥房;7、建设17处有害垃圾暂存点

2021—2025

20000

市城管执法局

生态文化

观念意识普及

40

42.公众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满意度;43.公众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参与度;

毛铺文化特色小镇

在毛铺、芭山、张河、西畈李、贺铺等5个村打造成集生态保育、山水观光、养生运动、文化体验、品质宜居等功能于一体的国内著名、国际知名的高端旅游度景区和特色小镇。

建设集生态农业、户外运动、旅游观光、娱乐购物、餐饮住宿、休闲度假于一体的项目。

2020—2025

100000

湖北古樱生态旅游开发有限公司

41

九斗生态农业展区

建水果,蔬菜,中草药,茶叶种植区,农副产品加工区,民宿,康养中心,旅游休闲旅游观光等

2022—2024

20000

九斗生态农业开发(农业)有限公司

42

幼泉生态农业展区

项目规模面积800亩,新建有机蔬菜水果及初加工区,农民书院等,大冶灵乡镇大庄村幼泉湾以“村庄理事会+合作社+农户+产业”为载体,创新土地“托管”、村民“抱团”、农业“提质”的新农耕理念,成功探索出乡村振兴的“幼泉模式”,起到了示范引领作用

2022—2024

5000

大冶市幼泉生态农业专业合作社

43

古城生态园

针对古城园林新建古建文化展示区及相关配套设施建设等

2021—2025

5000

大冶市聚福园林古建工程有限公司

44

金山古建文化展区

在金山新建古建文化展示区及相关配套设施建设等

2021—2025

5000

大冶金山建筑工程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