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阅读

今天是

当前位置:首页 > 政府信息公开 > 法定主动公开内容 > 统计信息

索 引 号: 分  类:统计信息
发布机构: 发文日期:2021-02-22
标  题:大冶市2020年经济运行情况及2021年展望
文  号: 主 题 词:

大冶市2020年经济运行情况及2021年展望

发表日期:2021-02-22

  • ×

    分享是一种态度

    0

今年以来,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严峻考验和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全市上下始终坚持以“六稳”促“六保”,并以超常规的举措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奋力实现“两手抓、两手有效”。随着复工复产复商复市加快推进,二季度以来我市逐步克服疫情带来的不利影响,发展韧性和活力进一步彰显,主要指标加快恢复,经济运行呈现总体向好、稳步回升的复苏态势,政策落实保障有力,生产需求持续改善,市场预期稳步好转。

一、经济运行主要特点

据初步核算反馈,2020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GDP)556.04亿元,按可比价计算,下降5.9%,降幅较上半年和前三季度收窄19.3个和6.1个百分点,与黄石持平,居黄石第3位。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50.22亿元,增长1.5%;第二产业增加值305.78亿元,下降7.1%;第三产业增加值200.05亿元,下降5.5%。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9:55:36,第三产业比重比上年提高1.3个百分点。

(一)经济复苏趋势明显

从主要经济指标看,今年以来主要指标降幅均月均收窄3个百分点以上。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全社会用电量、大工业用电量当月增速连续7个月正增长;固定资产投资当月增速连续6个月保持两位数正增长;工业投资、技改投资当月增速由下降90%以上到三位数增长;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余额增速自4月底以来持续保持两位数增长。同时2020年全市主要经济指标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工业用电量增速、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工业投资累计增速分别高于全省2.2个、1.6个、0.5个和1.4个百分点。

2020年大冶市主要经济指标增速对比情况表








单位:%

指标名称

1-3月

1-6月

1-9月

1-12月

3月

6月

9月

12月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

-57.2

-25.6

-9

-3.9

-70

18

11.2

5.9

全社会用电量

-30.2

-15

-8.9

-0.1

-30.5

4.3

12.3

11.6

  大工业用电量

-37.2

-18.2

-9.9

-1.8

-31

1.1

20.9

1.7

固定资产投资

-85.3

-58.5

-35.6

-18.3

-92

-30.1

14.2

188.1

  工业投资

-88.1

-67.6

-40.7

-22.5

-94.4

-44.1

3.9

172.7

  技改投资

-94.1

-66.8

-48.1

-40.3

-97

448

-57.2

160.9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54.2

-36

-24.8

-26.6

-60.2

-3.4

13.2

-13.3

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

-62.2

-50.6

-40.3

-37.2

-85.6

-40.1

-19.7

-55.5

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余额

-1

4.4

8.2

6.5

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余额

2.8

14.8

13.8

14.7

(二)生产供给形势向好

1.农业供给稳定回升。今年以来,我市始终坚持强龙头、创品牌、带农户,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以瑞晟、鑫东等龙头企业为主体带动全市农业发展。同时组织农业企业参加武汉农博会等品牌推介活动,加强形成品牌效应。2020年,全市实现农林牧渔业增加值51.94亿元,增长1.6%,较上半年和前三季度回升6.8个、3.2个百分点,顺利实现转正。全市60家农产品加工企业实现产值154.68亿元,同比下降20%,降幅较上半年收窄20个百分点,农产品加工企业降幅稳步收窄。

2.工业生产加速恢复。12月当月,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5.9%,已连续8个月保持正增长,高于黄石4.6个百分点。从企业类型看,国有企业(60%)和股份合作企业(持平)产值恢复快于其他类型企业,分别较前三季度提高40个和7.7个百分点。大中型企业、小微企业产值分别下降4.4%、8.2%,分别较前三季度收窄2个和3个百分点,小微企业产值降幅稳步收窄。从行业类别看,全市前十大支柱行业增加值呈“五升五降,合计下降0.2%,降幅较前三季度收窄7.8个百分点,其中仪器仪表制造业、黑色金属矿采选业、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等高速增长,分别增长204.2%、49.1%和18.6%。从重点企业看,全年全市312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累计产值实现正增长的企业有101家,当月产值实现正增长的有208家,增长面达66.7%。年产值达亿元以上的企业有113家,合计实现产值617.14亿元,拉动全市规上工业总产值增长3.5个百分点,其中东艾电机、新鑫钢铁、旺成新材料产值分别增长80.9%、35.9%、20.8%。从工业用电量看,12月当月全市实现大工业用电量3.14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7%,连续5个月保持增长。全市40家重点纳税企业中72.5%的用电量当月实现增长,其中徐风环保、劲佳包装分别增长61.8%、29.4%。2020年全年实现大工业用电量30.53亿千瓦时,同比下降1.8%,高于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增速3.2个百分点。

3.服务业生产稳中向好。疫情发生以来,我市服务业恢复速度最快,服务业营业收入在4月份恢复程度就达70%以上。一是服务业营业收入降幅收窄至个位数。2020年,全市服务业营业收入26.54亿元,同比下降1.9%,降幅较上月收窄1.5个百分点。全市15个行业大类中,营业收入降幅个位数及正增长的占40%,其中商务服务业、装卸搬运和仓储业和土地管理业分别增长3.4%、3.7%和88.3%。二是核算行业贡献较大。全市涉及GDP核算的16个服务业指标中有13个指标高于黄石平均水平,其中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工资总额(1.7%)、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工资总额(9.2%)、人民币存贷款余额(13.4%)较快增长,分别高于黄石4.1个、1.4个和0.8个百分点。三是建筑业较快恢复。2020年,全市建筑业实现增加值32.4亿元,下降31.4%,降幅较上半年收窄22.5个百分点。78家资质以上建筑业企业实现产值200.28亿元,同比下降25.9%,降幅较上半年收窄27.2个百分点,产值恢复程度高于全市的企业占比达68%,其中博天建设、同瑞建设、星海建筑产值分别增长126.8%、99.2%和47.4%。

(三)有效需求持续改善

1.投资降幅持续收窄。2020年,全市固定资产投资下降18.3%,在黄石连续4个月排名前三,其中工业投资下降22.5%,技改投资下降40.3%,降幅分别较上月收窄6.3个和5个百分点,投资领域整体呈加速复苏态势。一是产业结构继续优化。2020年全市第三产业投资同比下降12.7%,高于全市投资增速5.8个百分点,三次产业投资结构为0.3:49.7:50,三产占比较上年同期提高3.2个百分点。二是基础设施投资降幅较大收窄。2020年,全市基础设施投资同比下降21.3%,降幅较前三季度收窄21.4个百分点,今年以来月均收窄7.2个百分点,其中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长41.2%,已连续2个月保持两位数增长。三是民间投资加速恢复。2020年,全市民间投资同比下降18.5%,降幅较前三季度收窄16个百分点,占全市投资的比重为87.6%,随着放开市场准入、多项税费减免等激发民间投资活力政策的逐步落实,全市民间投资触底反弹,稳步恢复。四是房地产开发市场稳步复苏。2020年,全市房地产业“去库存”稳步推进,全年房地产开发投资同比下降11.5%,降幅月均收窄6.8个百分点,高于全市投资增速6.8个百分点。同时海雅香山湖等项目为顺应市场需求调整购房福利促进商品房加快销售,全年商品房销售101.84万平方米,同比下降15.6%,降幅较前三季度收窄9.2个百分点。五是项目建设稳步推进。2020年全市新增入库5000万元以上项目103个,计划总投资161.4亿元,月均新增8个以上,其中亿元以上项目60个,大项目建设入库进度加快。

2.市场消费继续回暖。2020年,全市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63.93亿元,同比下降6.3%,其中限额以上消费品零售总额95.87亿元,同比下降28%,降幅今年以来月均收窄4.4个百分点,增速稳步回升。从行业类别看,零售业和餐饮业恢复较快,零售额分别同比下降23.9%、19.9%,均快于全市限额以上单位零售额增速。从商品类别看,全市限额以上单位在售的21个商品类别中,有15个类别12月当月实现增长,其中大宗商品消费持续向好,石油及制品类增长34%,累计增长6.6%,较前三季度提高25.1个百分点,粮油食品类自5月份以来持续两位数增长。消费升级类商品零售额降幅较快收窄,化妆品类(-1.9%)、通讯器材类(5.2%)增速快于限额以上消费品零售额增速26.1个和33.2个百分点。从零售地区看,全市城镇消费品零售额93.13亿元,同比下降33%,降幅较前三季度收窄10个百分点;乡村消费品零售额2.73亿元,同比增长2.8%,快于城镇35.8个百分点,今年以来首次实现正增长。

3.对外贸易恢复良好。今年以来,全市进出口均受疫情影响严重,前三季度均大幅下滑,为支持外贸企业复产,我市成立外贸综合服务中心,给予充分政策支持,同时指导企业参加127届、128届线上广交会、进口博览会、加拿大服装纺织品采购展线上虚拟展会系列活动、中国机电产品亚洲国家网上交易会等展会开拓国际市场,同时组织汇星袜业、百世吉服饰、亚防医疗等企业开展转内销活动,帮助企业清库存、缓压力、促内销。1-11月,全市完成进出口总额37.4亿元,同比增长22.3%,较上半年提高92.2个百分点,其中出口36.52亿元,同比增长27.4%,较上半年提高97.4个百分点,今年以来月均收窄16.6个百分点,在黄石排名由年初的垫底上升至第1位,全市贸易顺差为35.64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33.1%。其中文玺智能科技、博奥贸易、顺服纺织等出口恢复明显,1-11月出口额分别增长5199%、276.6%和42.9%。

(四)新兴业态发展壮大

高技术制造业快速发展。2020年,全市以电子机械和器材制造业、仪器仪表制造业等为代表的高技术制造业产值累计增长19.6%,较上半年提高6.5百分点,高于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增速24.6个百分点,特别是以融通高科和宏兴智能设备为代表的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累计产值达15亿元,增速达64.5%,远高于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增速。全市高技术制造业完成投资13亿元,同比下降7%,降幅较上半年和前三季度分别收窄43.8个、14.7个百分点,其中医药制造业、印刷业和记录媒介复制业投资分别增长1031%、133.2%。

高新技术产业稳步恢复。通过全市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研发机构三年扫零行动,充分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营造创新氛围,提升企业“硬核”实力,以加快创新主体培育,推进产业高新化为落脚点,利用科技政策宣讲培训会,组织科技型中小企业评价入库132家。全年全市已组织69家企业申报高新技术企业,拟认定高企55家(其中净增34家),其中,劲佳包装、融通高科和瑞晟生物等3家申报省级企业技术中心,东贝铸造申报省级工程研究中心,国启生态等3家申报省级院士专家工作站。2020年,全市拥有高新技术企业124家,较前三季度增加18家,共完成产值373.6亿元,下降6.5%,降幅较上半年收窄10个百分点,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52.6%,较上半年提高1.7个百分点。

线上新业态较快增长。受疫情影响,网上购物、直播带货等新业态、新模式带动线上交易快速发展,2020年,全市通过公共网络实现的零售额4亿元,同比增长31.3%,今年以来始终保持两位数高位增长,占限上零售额的比重为4.2%,同比提高2个百分点。网络购物催生快递业务迅速发展,全市邮政业务总量增长3.5%,较前三季度提高5.3个百分点。同时我市大力推动电商融合,配合编制《大冶市“三送一稳”扶贫产品目录》包含34家企业207项商品,引导鼓励“商贸实体+电商”抢订单,带动20余家企业利用购物和直播平台带货销售达1500万元,创新形成“援企助销模式,大力推进线上经济快速发展。

(五)就业民生较好保障

1.保就业。今年以来,我市通过返还失业保险费、开展线上线下招聘、组织线上职业技能培训等多举措带动全市就业,全年全市共开展招聘会28场,累计有830家用人单位提供岗位74446个,累计参加招聘会人数为73089人次,初步与用人单位达成就业意向为8881人。同时为517家符合稳岗返还政策条件的企业落实稳岗补贴1072万元,惠及职工3.36万人,稳就业政策深入落实。截至12月底,全市城镇新增就业9076人,完成数是全年任务的2.5倍;新增高校毕业生就业1080人,失业人员再就业3674人,是全年任务的1.8倍;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7087人。

2.保民生。受疫情影响,各类市场主体受损严重,民生领域财政支出提供了有力保障。2020年全市完成地方财政总收入入47.09亿元,同比下降36.4%,其中,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7.03亿元,同比下降37.2%。完成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支出86.45亿元,同比增长6%,已连续5个月保持正增长,其中民生支出67.25亿元,同比增长3.3%,分别较上半年和前三季度提高22.4个和3.3个百分点,占全市财政支出的比重为77.8%,较前三季度提高2.8个百分点,住房保障支出、灾害防治及应急管理支出、教育支出等较快增长,分别增长75.3%、25.5%和11.4%。

3.保收入。随着复工复产复商复市的加快推进,以及各项惠企政策、保民生保就业政策的逐步落地,居民收入增速稳步回升,降幅逐季收窄。2020年,全市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41829元,在全省县域经济一类县市中排名第1,同比下降2.3%,降幅较上半年和前三季度收窄8.5个和4.7个百分点;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553元,同比增长0.1%,顺利实现正增长,较前三季度提高4.4个百分点,总量和增速均在全省一类县市排名第6。

4.保价格。居民消费价格波动平稳。12月份,全市居民消费价格(CPI)同比下降0.1%,自8月份以来,价格与上年同期相比均在1个点之内平稳波动。其中食品类价格同比上涨1.4%,非食品类价格下降0.7%,服务价格同比上涨0.2%,工业品价格、消费品价格、能源价格同比分别下降1.8%、0.3%和4.2%。其中八大类“两涨六跌”,食品烟酒、医疗保健类价格分别上涨1.2%和4.6%。工业品价格稳中有涨。受当前经济运行持续恢复、下游需求向好和部分重点工业品原材料供应偏紧的影响,全省重点工业品价格涨势明显。全省41个工业行业中,涨(降)幅在2个点以内波动的占61%,其中有色金属矿采选、黑色金属矿采选业等行业由于有色金属和钢铁市场市场向好,涨幅均在8个点以上。

二、2020年经济增长的支持因素

(一)宏观政策把控营造激烈“气场”。2021年是机遇之年,也是开局之年,要认真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和省、黄石市委工作要求,紧扣“一心两带、多点支撑、全域一体”的区域协调发展布局,创造性推动全市经济高质量发展;要根据全市“十四五”规划,抢抓“五大工程”、工业复兴工程,落实“九大计划”,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要以“双区”为引领、“五园”作支撑,立足现有工业集聚区的资源禀赋、开发现状及发展方向,推进主导产业向大冶湖高新区、黄石临空经济区两大主战场集聚,推进特色产业转型升级,形成产业集群发展效应。

(二)重大项目支撑打造强大“磁场”。2021年将有一大批重点项目进入投资旺盛期。北起至东风农场计划总投资100亿的光谷东大学城已经正式开工,预计完成投资进度达20%;随着大冶东收费站建成通车,明年全市基础设施建设将会释放第二春。大冶·万达广场项目加快推进,预计完成投资10亿以上;黄石临空经济区起步区管网建设项目有序待发,预计实现投资额约10亿元以上;双港村、团垴村等城中村棚改项目效能释放,预计完成投资达15亿元以上。

(三)新增经济增长点集聚强劲“力场”。2020年,全市新增规模以上企业27家、传统服务业企业12家、现代服务业企业8家,同时,明年全市预计有25家新进规企业、139个新增项目,后续动力不断增强。2020年全市招商引资保持快速增长,实际引进内外资1.3亿元,较上半年增加1亿元,同比下降6.3,降幅较上半年收窄47.1个百分点,其中展旺精密制造项目、鹏鹤智汇物流园、湖北中都装配式建筑智造产业基地等项目落地开工,都将为2021年经济增长注入新的动能。

(四)用电量曲线确保经济活力“电场”。用电量作为经济运行的“晴雨表”、“风向标”,大工业用电量(占全社会用电量的比重达73.8%)的变化是工业经济走势的直接反映。3月份在不足半个月的复产时间内,全市实现大工业用电量1.57亿千瓦时,单月用电量已恢复到去年同期的70%,随着企业全面复工复产,6月份大工业用电量首次转正,增长2.5%,单月大工业用电量走出了“U”形反转。截至12月底,大工业用电量连续5个月保持正增长,全社会用电量连续4个月保持两位数高速增长,用电量数据发生的积极变化,表明大冶经济活力逐步加强,稳中向好局面不断加强。

三、影响经济运行的不利因素

(一)行业恢复分化明显。受疫情影响,今年以来全市各行业复苏分化现象明显,在规模以上工业中,31个行业大类中有22个行业工业产值仍同比下降,其中纺织服装服饰业同比下降31.1%、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同比下降20.8%,与增长较快的仪器仪表制造业(181%)、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22%)等行业相比增速差距明显。在规模以上服务业中,九大门类“六升三降”,其中房地产业营业收入同比下降81.9%、教育业营业收入下降31.7%,与增长较快的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75.3%)、文化、体育和娱乐业(33.3%)形成明显分化。在商贸业中,批发业和住宿业经营仍然较为低迷,批发业零售额增速(-44.1%)、住宿业零售额增速(-31.1%)分别低于恢复程度较好的餐饮业24.2个、11.2个百分点。

(二)投资增长后劲不足。一是新增项目不足2020年,全市新增5000万元以上投资项目与去年同期相比减少19个,计划总投资同比减少241.1亿元,平均规模为1.57亿元/个,同比减少1.75亿元/个,新增项目个数同比减少明显,且规模普遍偏小。二是技改投资恢复偏慢。2020年全市技改投资下降40.3%,低于全市投资22个百分点,今年以来,技改投资与全市投资增速的差距均在10个百分点以上。截至12月底,全市技改投资存量仅31.64亿元,同比下降34.5%,大部分乡镇存量均不足亿元,其中金山店镇、金牛镇等乡镇存量为0,明年我市技改投资增长动力严重不足。三是房地产去库存不足。今年以来我市房地产市场虽在有序恢复,但冷热不均现象仍存在,开发力度与上年相比仍显薄弱。2020年全市房屋竣工面积为19.6万平方米,同比下降42.6%,期末商品房待售面积15.4万平方米,同比增长20.4%,同比提高了27个百分点,去库存力度有待加强。

(三)企业运营压力犹存。今年以来,受疫情影响,市场冲击明显,企业部分产能闲置,用工成本、管理费用增加,经营效益下滑明显,经营压力仍然较大。一是企业利润下滑明显。2020年,全市实现利润总额50.4亿元,同比下降17.4%,低于工业产值增速12.4个百分点;同时物流等各类成本上涨以及销售低迷使得企业库存压力加大,应收账款始终高位增长,全市应收账款同比增长30.9%,现金流压力较大。二是中小型企业恢复偏慢。全市工业经济恢复主要依靠大中型企业拉动,部分中小企业生产恢复偏慢。剔除全市40家税收重点企业外,其余272家规上工业企业中,12月当月产值同比下降的有95家,占比30.4%,当月产值增速低于全市平均增速的有82家,占比30.2%,恢复进程逐渐放缓。

总的来看,尽管外部环境比较严峻,经济运行还存在各类问题,但只要坚持“六稳”、“六保”,做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在全市有力的支撑因素下,发展活力、动力和潜力将不断释放,预计2021年全市经济运行有望保持总体平稳、稳步增长的态势。

四、2021年工作建议 

(一)要勤监测。疫情还未完全消散,今年尤其要加强对疫情防控和经济运行情况的预警监测,紧盯重点时段、重点市域、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确保安全稳定的经济环境。一是要重点对受疫情直接影响的交通物流、娱乐文教、零售等第三产业,以及延工延产的制造业特别是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出口企业等,全面摸排重点企业基本情况、生产走势、上下游产业链影响程度、物流运输情况等;二是要对总量比重高、增长速度慢的板块,排位前十的行业、排位前五十的企业,重大项目投资、新业态消费、高技术生产等领域,通过动态跟踪监测、专题研究和深度分析,及时发现苗头性问题,准确掌握企业运行困难和生产经营打算;三是要密切跟踪外部经济形势变化,强化分析研判和预警监测能力,更加准确把握经济运行走势,提高全市上下对经济和疫情双重预判的能力水平,坚持常态化开展“双千”活动,帮扶企业共渡难关。

(二)要促活力。疫情对于传统“节日经济”相关产业具有较强的破坏力,但也将催生新的业态推动行业转型升级,如在线教育、远程办公、直播带货等,数字经济将进一步发展。一是要对企业实施“造链、补链、强链、延链”工程,推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与传统产业深度融合,深化工业企业资源利用绩效评价,引导促进企业转型升级,进一步提高产出率、企业效益,促进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二是要深化政产学研合作,充分利用光谷东大学城项目,支持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建设高水平研发机构、集聚高层次创新人才,坚持以劲牌、新鑫钢铁、博天环保和顺富纺织等重点企业和“6+1”制造业体系为重点,深入推进制造业优化升级;三是要引导消费提质扩容,激发后疫情时期的消费释放,着力扩大限上企业规模,优化限上企业结构,加大“全城购”、“千店同惠、促进消费”等活动,促进实物消费提质升级,营造良好的消费环境。

(三)要抓新增。2020年全市在库投资项目情况看,要保证2020年大冶市经济稳定增长仍然要抓新增项目做为有力支撑。一方面要稳定有效投资,在保持产业投资、民间投资力度不减、强度不降的同时,聚焦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制定完善基础设施领域补短板实施意见、工作方案和项目清单,加强项目建设和储备,加快推进已纳入规划的重大项目建设。与此同时,加大对在建项目的资金保障,鼓励盘活存量财政资金重点用于在建重点项目,防止出现“半拉子”工程。另一方面抓招商引资,针对“十四五”发展规划,结合各乡镇主导产业,加大对口企业招引力度。要发挥好临空经济区和高新区的“梧桐树”作用,推动产业升级发展。同时,要紧盯今年新增入库的60个亿元以上项目的开工进度,加强与招商部门的协调沟通,让签约成功的大项目尽快入库,充实大项目储备库,支撑全市投资的稳定增长。

(四)要严考核。大冶市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各部门单位形成合力,及时沟通,才能确保打好“十四五”开局之战。一是预警预判,各部门要加强对各行业发展和GDP支撑指标进行研判预警,数据偏低、异常等情况要及时发现问题,重点突破各项短板,为顺利完成全年任务提供有利保障;二是盯紧考核,各部门要将经济指标完成情况与五大考核目标相结合,加强部门衔接,围绕重点及时发现问题及早沟通解决,确保全市实现争先进位;三是对上衔接,各部门要对主要经济指标加强研判预测,特别是对经济增长的支撑数据要进一步分析挖掘,增强敏锐性和前瞻性,涉及对上的指标,要加大衔接争取力度,确保顺利完成预期目标。

2021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开局之年,是我们党成立100周年。全市上下必须充分认识到,我们正在起笔开篇的“十四五”新答卷,而面对持续不断的疫情,我们更要坚定信心、保持定力,变中求稳、难中求进,统筹推进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工作,促进经济实现量的合理增长和质的稳步提升,交出一份高质量发展的满意答卷。

责任编辑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