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者版 无障碍阅读
当前位置:首页 > 政府信息公开 > 法定主动公开内容 > 其他主动公开内容 > 政府工作报告

2006年大冶市人民政府工作报告

发表日期:2011-07-27    文章来源:

  政  府  工  作  报  告
  ——2006年3月23日在大冶市第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
  市长  刘凤山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请连同《大冶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一并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十五”时期及2005年工作回顾
  新世纪的头五年,是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最好的时期之一。五年来,在上级党委、政府和大冶市委的正确领导下,我们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组织实施市二届人大五次会议通过的《大冶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先后战胜和克服了非典疫情及各种自然灾害,实现了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确保了“十五”计划确定的主要预期目标全面和超额完成。
  ——经济发展迈上新台阶。2005年全市地方生产总值突破100亿元,“十五”时期年均增长12%,人均生产总值达到11114元;财政收入达到8.57亿元,年均增长27.3%,超额完成“十五”计划目标3.57亿元,占地方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8.6%,比2000年提高4个百分点;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35.6亿元,年均增长22.8%,五年累计达到116亿元,是“九五”累计投资的2.6倍;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贷款余额分别达到58.1亿元和18.2亿元,年均增长23%和10%。综合经济实力跃居全省县市前列。五年来,工业化进程不断推进,初步形成了冶金、建材、食品三大产业集群。劲酒、登峰、新冶等企业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市场竞争力明显增强。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达到84.9亿元,是2000年的3.2倍。“三农”工作进一步加强。水利、道路等农村生产生活条件逐步改善,产业化进程和集约化程度有所提高,扶贫开发和农村小康建设取得新成效。农林牧渔总产值达到21.1亿元,年均增长6%。第三产业加快发展,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34.8亿元,年均增长9.5%。
  ——改革开放取得新突破。企业改革进一步深化,民营经济快速发展,民营经济总量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80%以上, 已成为市域经济主体。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收付、政府采购和收支两条线管理等财政管理体制改革进展顺利,市直部门预算编制面达到100%。农村税费改革进一步深化,农业税全部取消。投资体制改革、乡镇综合配套改革、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稳步推进。对内对外开放不断扩大,五年累计吸引外来投资59亿元,年均增长65%。华祥水泥、尖峰水泥、新冶特钢、华鑫实业、雨润集团、美岛服饰、武钢集团活性灰等一批投资超亿元的大项目落户大冶,为我市经济发展增添了后劲。“十五”期末外贸出口总额达到600万美元。
  ——城乡建设展现新风貌。“十五”以来,实施了城乡路网、电网、通信网及一批重点基础设施建设,有力推进了城乡一体化进程。城乡路网建设成效显著,与黄石对接的城市区间快速通道和李家坊隧道建成通车,“十五”期间,共硬化县乡公路200公里、通村公路500公里。实施了城乡电网改造和通信网络建设,能源供应和通信能力快速提升。市区建管水平进一步提高,市政功能进一步完善,实现了争创“楚天杯”三连贯。实施了长江饮水、垃圾处理、城市防洪、旧城改造和“两湖一园”等一批重点市政工程,建成了金湾国际大酒店等一批标志性建筑。到2005年底,城区建成面积达到20平方公里,比2000年增加6.9平方公里。城镇化水平达到42%。小城镇建设步伐加快,基本形成了“中心城区——中心镇——中心集镇”的城镇体系。
  ——社会事业开创新局面。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7%,劲牌公司指纹图谱技术通过国家级鉴定,登峰公司被评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教育事业加快发展,教育质量进一步提高,全市初中毛入学率达到98%,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54%。民办教育逐步兴起,多元教育投入体制开始形成。城乡医疗、预防、公共卫生防疫体系和应急救治体系基本建立,防病治病能力有新的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稳步推进。文化、体育、广电事业蓬勃发展,文体活动异彩纷呈,丰富了城乡居民文化生活。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取得新成效,稳定了低生育水平,“十五”期间,人口年均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以内,出生婴儿性别比失衡得到初步控制。环保措施进一步加强,“三项整治”工作扎实推进,依法整顿和关闭了一批污染严重的“五小企业”,耕地保护和土地综合开发利用取得新的进展,土地市场管理趋于规范。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卓有成效,五年累计城镇新增就业人员3.6万人,帮助困难群体就业1.2万人。着力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确保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费、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失业人员保障金和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按时足额发放。加大社会救助工作力度,全市农村特困户救助对象达1万人。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长,“十五”期末,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7334元,年均增长8.4%;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269元,年均增长6.1%。
  ——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取得新成就。坚持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广大干部群众,认真组织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政府机关工作人员整体思想政治素质有所提高。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行业(单位)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深入推进,公民素质和城乡文明程度进一步提高。深入推进基层民主建设,健全村务公开和村民自治制度,完善城市社区居民自治和基层管理体制,较好地保证人民群众依法行使民主权利。政府自身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得到加强。自觉接受民主监督,广泛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坚持向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报告工作,向人民政协通报情况,认真办理市人大议案,省、市人大代表建议、意见以及市政协提案。加强了与工会、共青团和妇联等群众团体的联系。重大事项社会公示和听证制度逐步落实,科学化、民主化决策机制进一步完善。以实施《行政许可法》为契机,依法行政水平进一步提高,行政执法监督和行政复议工作更加规范。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强化反腐倡廉措施,廉政建设进一步加强。行政效能监察和行风评议成效明显。深入开展普法教育,公民法制观念进一步增强。以创建“平安大冶”为主线,加强信访工作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积极化解各类矛盾,全力维护社会稳定。依法打击各种犯罪,有效遏制了严重刑事犯罪案件上升势头。积极支持民兵预备役、预备役部队、国防教育和“双拥”活动开展,认真做好军队转业干部、复员退伍军人接收安置、优抚和政策落实工作,军政、军民关系进一步密切。全市呈现出和谐稳定发展的良好局面。
  刚刚过去的2005年,我市继续保持了经济社会发展的良好势头,全面完成了市三届人大四次会议确定的各项主要目标。全市实际利用市外资金比上年增长40%;完成固定资产投资比上年增长25.6%;规模工业总产值比上年增长29.9%;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6.6%;财政收入比上年增长59.9%。这些成绩的取得,既为“十五”划上了圆满的句号,又为“十一五”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与此同时,审计、统计、物价、老龄、科普、人事、编制、工商、安监、质监、药监、档案、史志、气象、人防、民族宗教、外事侨务等工作均取得了新的成绩。
  各位代表,这些成绩的取得,是我们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一系列重大方针政策的结果,是市委正确决策和坚强领导的结果,是历届市委、市政府打下的良好基础和人大、政协监督支持的结果,是全市人民艰苦创业、团结拼搏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全体人大代表、各位政协委员,向全市广大工人、农民、知识分子、机关干部、驻冶解放军、武警官兵和公安干警,向给予市政府工作鼎力支持的各民主党派、工商联、人民团体和社会各界人士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前进道路上还存在一些矛盾和问题。主要表现为经济结构性矛盾仍然突出,传统产业比重大,产业链条较短,集中度不高,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不够,第三产业发展滞后,城市转型任务十分艰巨;农业基础设施抗御自然风险的能力不强,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不高,农产品加工业不够发达,农民持续增收的难度加大;城市建设和管理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环境保护工作有待进一步加强;城镇就业再就业压力大,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渠道不多,社会保障体系还不健全,下岗职工、城镇低收入居民和贫困地区群众的生活还比较困难,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的任务十分繁重;计生工作基层基础不牢,性别比仍然偏高,违法超生比较严重;安全形势依然严峻,安全意识急需提高,安全管理有待加强;政府职能转变尚未完全到位,行政能力、工作效能和服务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公务员队伍素质参差不齐,反腐倡廉任务艰巨。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存在的问题,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切实加以解决,为大冶实现“十一五”跨越式发展创造更加良好的环境。
  
    二、“十一五”时期的奋斗目标和工作重点
  “十一五”时期,是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承前启后、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关键时期。做好“十一五”时期的各项工作,对于促进我市经济又快又好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了科学制定未来五年大冶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根据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和市委三届七次全会精神,市政府在充分调查研究、认真听取各方面意见的基础上,编制了《大冶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纲要(草案)》对“十一五”时期我市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环境进行了全面的分析。从发展的大环境看,世界经济正处于新一轮的恢复和增长期,我国经济正处于新的经济周期的上升期,国际、国内资本产业正加速向我国中西部梯递转移,特别是国家实施中部崛起战略和省推进武汉城市圈建设,为我市加快发展提供了重大战略机遇。从我市自身的条件看,大冶近些年来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新的发展思路逐渐明晰,新的体制机制逐步建立,新的物质基础初步奠定,大冶这座千年古城正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因此,我们完全有条件在未来五年发展得更快一些、更好一些,必须进一步抢抓机遇,乘势而上。
  根据“十一五”期间新的形势,《纲要(草案)》提出了我市“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是:通过5年的努力,把大冶建设成为中国重要的保健食品基地、武汉城市圈新型制造业的配套基地和特色农副产品生产加工基地,成为产业发达、功能配套、富有特色和竞争力的新型工业城市,富有魅力和独特个性的生态园林城市,富有创新精神和文化底蕴的文明法治城市,力争使大冶成为全国文明城市、全省首强县(市),为向全国百强县(市)迈进打下坚实的基础。主要规划指标是: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1%;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年均增长18%;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8%;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6%,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年均增长1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3%;利用市外资金年均增长20%,外贸出口年均增长20%以上;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8%、6%;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年均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以内;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削减10%;万元生产总值综合能耗比“十五”末下降20%左右。这些指标既考虑了大冶“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又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突出了人文和社会目标、城乡协调发展目标、结构和效益目标、资源利用和生态环境目标、公共事业和公共服务目标。
  全面实现《纲要(草案)》所提出的各项目标任务,必须着重解决好八个带有全局性的问题。
  (一)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工业化是一个国家和地区实现现代化不可逾越的阶段。大冶是一座典型的资源型城市,必须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把推进新型工业化作为事关大冶发展全局的一项长期任务,进一步调整结构、优化布局、提高效益,使工业在全市经济发展中发挥更大作用。一是整合提升传统支柱产业。巩固钢铁、水泥、食品、机电制造、有色金属等传统支柱产业的优势地位。以国家产业政策为导向,引导钢铁企业联合重组,延长产业链,提高产业水平。积极采用新型干法生产工艺,壮大水泥生产规模。加快“劲牌”系列产品的开发和先进技术在“中国劲酒”酿造上的应用,巩固劲牌中国保健酒行业第一品牌地位。以登峰公司为龙头,发展新型换热器和节能设备生产,壮大机电制造工业板块规模与实力。“十一五”期末,形成40万吨无缝钢管、30万吨铸管、100万吨线型材、800万吨水泥的生产能力。二是培育壮大替代潜力产业。加快发展纺织服装、加工制造、化工医药、烟花爆竹、农副产品深加工等替代潜力产业,转变增长方式,拉长产业链条。三是突破性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加大政策支持力度,以科技创新为支撑,大力培育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力争“十一五”期间在光机电一体化、电子信息、新型材料等领域取得较大突破。
  (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在新时期新阶段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战略举措。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加大对农业农村发展的支持力度,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目标和要求,全面推进农村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一是加快发展现代农业。调整优化农业结构,转变农业增长方式,加快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和无公害农产品,稳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市场竞争力。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支持劲牌公司争创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全力支持雨润项目在大冶发展壮大,培植一批成长型龙头企业争创省级农业龙头企业。配套推进雨润千万只肉鸡生产基地,中粮百万头生猪养殖基地,大金省道沿线10万亩花卉苗木基地,保安湖、大冶湖流域10万亩优质水产品养殖基地,城郊10万亩蔬菜种植基地等十大名特优基地。二是推进文明村镇建设。以村庄规划建设、道路建设、电网建设、信息化建设和绿色通道建设为重点,加快村镇建设步伐,切实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条件和农民居住环境。以文明新村建设为切入点,切实转变农村社会风气,不断提高农民素质和农村文明程度。三是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将农村社会事业纳入公共财政体系,重点提高农村教育、卫生、文化、广电、计划生育和社会保障水平。
  (三)加快发展服务业。加快发展服务业是调整优化我市经济结构的迫切需要,有利于增加税收、增强地方经济实力,有利于扩大就业,有利于促进生产消费协调发展,有利于减少资源能源消耗和污染,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十一五”期间,要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积极运用现代服务技术和经营方式,全面改造商贸、餐饮等行业,不断提升传统服务业的业态和服务水平;突破性发展现代服务业,大力发展商贸物流业、信息服务业和金融保险业;大力培养成长型服务业,积极支持文化产业、旅游业、房地产业、中介服务业和社会服务业做大做强。
  (四)加快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建设。“十一五”期间要继续加大投入,推进基础产业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一是加快能源和交通建设。按照布局合理、结构优化、适度超前的原则,推进能源、交通等基础产业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提高资源的综合利用效率,规范煤炭等矿产资源开采。加强电力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提高电力保障水平。推进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形成公路网、水运网和客货运站场相配套的交通运输网络。二是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力度,重点抓好城市道路、城区绿化、环境卫生、休闲场所、消防人防等设施建设。实施完成垃圾处理场、城区污水处理厂、长江引水扩建、天然气利用、青龙山公园扩建等重点项目。高度重视工业园区建设和生产力布局,按照“集约、集群”的发展思路,完善现有园区的基础设施,高起点建设城西北工业园,引导企业向园区集聚,促进产业集群发展。
  (五)进一步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坚定不移地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突破制约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机制性障碍,进一步提高我市的市场化程度和开放度。一是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全面深化企业改革,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加快建立规范的现代企业制度;深化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完善公共预算制度;深化投资体制改革,规范政府投资行为,健全政府投资决策责任制度等。二是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加强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继续抓好事业单位改革,建立新型的事业单位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建立和完善行政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的基本制度。加强行政效能建设,坚持依法行政,推行政务公开。三是扩大开放和对外贸易。主动融入武汉城市圈,按照一体化分工,加快推进产业、生产要素、基础设施等方面的对接,积极承接国际、国内的资本和产业转移。积极开展对外贸易,努力扩大对外贸易规模和提高对外贸易的质量效益。四是营造加快发展的良好环境。以优化行政环境、市场环境、法治环境、信用环境建设为重点,加强制度建设,建立长效机制,切实减轻企业负担,营造有利于经济社会健康协调发展的外部环境。
  (六)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高度重视人口、资源、环境保护工作,发展循环经济,大力推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一是提高人口和计划生育水平。大力推进人口和计划生育综合改革试点工作,完善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新机制,加大计划生育奖励扶持力度,引导群众转变生育观念,建立新型生育文化,稳定低生育水平,有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问题。二是合理开发利用资源。科学开发和高效利用矿产资源,大力推进节能节水节地节材,加强资源综合利用。在重点行业、重点领域、重点企业大力开展和推广资源节约替代技术,支持发展一批资源利用率高、无污染的清洁生产企业。三是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坚持在发展中解决环境问题,努力实现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加强环境综合整治和源头污染防治,重点抓好城区、大冶湖流域、保安湖流域和铁金港、岩山港、九桥港、大箕铺港等“一区、两湖、四港”的环境综合整治,有针对性地防治重点企业的工业污染,控制不合理的资源开发,加强对土地、森林、水域等自然资源的生态保护。
  (七)实施科教兴市和人才强市战略。推进经济加快发展,必须推进科技教育加快发展,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一是大力实施科教兴市战略。整合教育资源,调整教育布局,不断提高教育质量和教学水平,到2010年基本实现教育资源共享和教育信息网络化。在全市实施技术创新示范工程,支持骨干企业加强技术中心建设,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二是加快人才队伍建设。大力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加强人力资源能力建设,实施人才培养工程。抓好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等各类人才的培养和使用。建立优胜劣汰、能上能下的用人机制和竞争机制,加大人力资源开发的投入,推进市场配置人才资源,规范人才市场管理,促进人才合理流动。
  (八)全面推进和谐大冶建设。构建和谐大冶,既是推进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最终目标,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保障。一是做好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广开就业门路,拓宽就业渠道,全面落实再就业扶持政策,力争“十一五”期间新增就业岗位3万个以上,建立健全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二是建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大政府对文化事业的投入力度,抓好文化设施建设,着力培育一批具有大冶特色的文化品牌和文艺精品,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三是努力提高医疗服务水平。加大政府对卫生事业的投入力度,不断完善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体系,逐步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四是大力改善特困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加大对特困群体的救助力度,进一步完善城乡特困群体就医、子女就学、住房、生活等社会援助体系,加快形成以政府为主体、社区(镇村)以及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社会救助网络。五是坚持不懈地抓好扶贫开发工作。坚持实施产业扶贫、贫困劳动力转移扶贫、项目扶贫、社会扶贫,到2010年,力争全市所有重点贫困村都能得到有效扶持。“十一五”期间,解决现有8500名绝对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六是全力倡导文明新风尚。认真贯彻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全面提高公民思想道德素质;深入开展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行业(单位)、文明社区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倡导科学、文明、健康、向上的生活方式。七是努力促进社会稳定与和谐。完善社会管理的领导体制和机制,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妥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做好信访工作,提高应对和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
  
    三、扎实做好2006年的各项工作,努力实现“十一五”的良好开局
  2006年是全面贯彻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的第一年,也是“十一五”的开局之年,做好今年的工作意义重大。分析当前形势,我们面临着新的机遇,国家继续实施稳健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为我们加快发展提供了比较稳定的宏观环境。但我们也面临着国际、国内一些不确定因素及自身工作中各种矛盾和困难的挑战。面对机遇和挑战,我们有优势、有条件实现又快又好的发展,确保“十一五”开好局,起好步。今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生产总值增长11%,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增长20%,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3%,财政收入增长18.8%,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增长15.8%,实际利用市外资金增长20%,其中境外资金增长20%,万元生产总值综合能耗下降4.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8%,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6%,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2%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以内。根据以上预期目标,今年将重点做好以下九个方面的工作:  
  (一)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
  第一,抓好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推进城市转型。我市目前正处在推进城市转型的关键时期,抓好城市转型工作对大冶“十一五”发展至关重要。今年要根据“十一五”规划的发展战略定位,做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支持骨干企业做强做大。对劲牌公司、三鑫公司、新冶公司、华鑫公司、华祥公司、登峰公司、兴冶公司等15户产值过亿元、税收过千万元的行业龙头企业及雨润等一批潜力大的成长型企业实行重点政策扶持,通过优势企业发展来培育优势产业,使食品工业板块不断做“强”,钢铁管型材板块不断做“特”,水泥建材板块不断做“大”,轻工制造板块不断做“精”。二是支持替代产业发展。在纺织服装、医药化工、新型建材、烟花爆竹等行业选择有色铜深加工、美岛服饰、祥尔烟花、力康制药、汇鑫方解石等10家企业进行重点培育,力争使每个行业形成1—2家规模企业。三是抓好节能降耗工作。不断推进新冶、华鑫、华祥、华兴、兴成等重点企业节能技术改造,大力回收和循环利用各种废旧资源,力争今年全市万元工业产值综合能耗下降4.5%以上。
  第二,加快推进项目建设,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扎实推进项目建设,进一步营造全市重视、支持、参与项目建设的氛围。筛选安排一批“三个一”项目(即固定资产投资额在1000万元以上、建成后年实现税收100万元以上、就业人数100人以上)进行“笼子”管理;滚动抓好“三个五”工程,确保“三个一”项目当年新投产50个、新开工建设50个、新增加储备50个。进一步完善推进项目建设的有关政策措施,强化重点工程项目业主负责制,真正做到一个项目,一名市领导,一个业主单位,一个工作专班,一套抓落实的工作机制,使项目建设有领导协调、有部门负责、有专班主抓、有督办跟踪、有奖惩兑现。
  第三,大力推进工业园区建设,构筑发展平台。积极推进大冶经济开发区、灵成工业园等工业园区建设,完善硬件设施,优化服务环境,使开发区、工业园成为对外开放的窗口、聚集生产要素的平台、加快发展的发动机。罗桥工业园今年要完成浠大路硬化、罗湖路及工业园1#、2#延伸段建设。启动城西北工业园区建设,尽快完成概念规划、征地拆迁及部分“三通一平”。
  第四,实施精品名牌战略,争创名牌产品。把实施精品名牌战略作为培植城市核心竞争力的关键举措来抓,按照“重点扶持一批、大力提升一批、开发储备一批、引进嫁接一批”的思路,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对创湖北名牌或获得国家免检产品称号的企业,市政府一次性奖励10万元,对创中国名牌产品的,市政府一次性奖励50万元。鼓励企业培育名牌产品,争创名牌产品,用名牌产品带动地方经济发展。2006年重点做好“劲牌”的中国名牌产品申报工作;铜城牌漆包线、华兴玻璃制品、灵溪食品、旋力牌真空机等4个产品的湖北名牌产品申报工作,力创1个中国名牌、3个湖北名牌。
  第五,进一步放宽政策,推进民营经济加快发展。高度重视民资流向和民营经济发展,切实抓好“回归工程”和“转移工程”。积极搭建外出人员回乡创业平台,鼓励他们返乡创业。根据城市转型的需要,引导民间资本从投资矿业向轻工制造、旅游服务、农副产品深加工、基础设施等行业转移。支持工商联、商会、行业协会发展。鼓励党政机关、事业单位、科研机构的工作人员辞职、离岗创办民营企业;扶持失业人员和农民发展个体经济。
  (二)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
  第一,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现代农业。政府及部门要围绕现代农业发展实现“四个转变”,即由催种催收向抓项目建设转变,由抓千家万户向抓大户、抓农业龙头企业转变,由直接抓常规农业生产向抓公共服务转变,由抓单纯的粮油指标考核向抓整个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实绩考核转变。支持雨润肉食加工、灵溪(金柯)风味食品、真有味旅游食品、黄金湖系列水产品等龙头企业发展及其配套基地建设。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应用体系建设,进一步加大农牧业新品种、农产品无害化生产、动植物病虫害综合防治、配方肥料、配方饲料、转型简化生产技术、设施农业技术、高产高效模式技术、生态农业技术等农业实用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力度,通过办样板、做示范等方式提高农业新技术的普及程度和应用水平。
  第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重点抓好水利建设工程、乡村道路建设工程、生态家园建设工程、造林绿化工程和新农村建设试点工程等5项工程建设。水利工程建设重点抓好大冶湖泵站更新改造,20座中小型水库整险加固,2个重点民垸的口门建设,9大民垸的堤防整险加固、排涝抗旱泵站维修改造,主干渠疏通护砌等;乡村道路建设要完成硬化通村公路100公里;生态家园建设要做好1530户农户的“三改一建”工作;造林绿化要抓好退耕还林、长防林、水土保持和乡村绿化、道路绿化,完成造林5万亩,同时要启动森林禁伐区建设。新农村建设试点工作,选定20个基础较好的村,推进改路、改水、改厕、改厨、改圈、改垃圾处理和通路、通电、通水、通沼气、通信息等“六改五通”建设。
  第三,发展农村公共事业,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加大农村公共服务设施投入,教育、卫生等投入要重点向农村倾斜。在认真抓好对农村贫困生“两免一补”的同时,市财政将适当提高对贫困乡镇农村中小学预算内公用经费的补贴标准。加强镇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大力培育农村民间鼓乐、评书、秧歌、舞龙舞狮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娱乐活动。加强农村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坚决防止“代、垫、扣、减”等行为,确保2006年全市参合率达到72%以上。
  第四,认真落实农村政策,增加农民收入。认真落实党在农村的各项政策,让农民得到真真切切的实惠。严格涉农收费管理,切实减轻农民负担。进一步健全村务公开制度、民主决策制度、民主管理制度和民主监督制度,切实保障农民的知情权、决策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增加市乡财政对“三农”的直接投入,确保增幅高于全市平均支出水平。抓好农村扶贫开发工作,解决3000绝对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大力发展打工经济,免费对农民进行技能培训,力争培训农村劳动力1万人以上,使受训农民就业率达到95%,新增转移农村劳动力超过1万人。通过各项措施,确保今年全市人平纯收入净增200元。
  (三)加快发展第三产业,提升服务业发展水平
  第一,大力发展商贸物流业。强化规划和引导,充分利用武九扩能、黄石新客站和大广高速建设的机遇,推进罗桥物流中心区建设进程。加快市场体系建设,支持中商、冶商、青澳、金港、江浙商贸城等市场发展,建设完善新城区中心商业区;在条件成熟的村镇,积极实施“万村千乡”农村连锁店工程;着力发展和培育专业市场,壮大建材、农副产品、家电、装饰装璜等专业市场。
  第二,大力发展旅游业。按照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启动矿冶文化、龙狮文化、生态度假旅游、湖泊渔业游憩、温泉休闲度假和革命史迹文化等六大旅游区建设。加强旅游宣传促销,推出“青铜故里”这张城市名片和“中国龙狮之乡”、“石雕之乡”等旅游乡镇品牌;拓宽投资渠道,构建多元化投入机制,加快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力争实现旅游硬件建设投入、接待游客人数、旅游综合收入三个同比翻番的目标。
  第三,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制定出台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支持文化产业加快发展。深化经营性文化单位体制改革,通过转换机制,激发文化产业的发展活力,盘活现有文化资源。有针对性地抓好文化产业招商,鼓励外来资金和民间资本投资兴建演艺厅、体育场馆、休闲娱乐场所。加强非物质文化和文物保护工作,挖掘和弘扬地方文化,培育打造青铜制品、舞龙舞狮、布烙画、奇石等具有大冶地域特色的文化体育产业品牌。
  第四,大力发展信息服务业。加快推进经济社会信息化进程,构建信息服务平台。积极鼓励企业建设完善电子商务与信息平台,推进电子商务的集成应用。加强政府网站建设,加快推进“电子政务工程”,鼓励有条件的乡镇、市直部门网站与政府公众网联网,促进政务的互联互通和信息共享。大力支持网络通信服务、咨询性信息服务业加快发展,力争培育1—2家有一定规模和影响的信息咨询服务企业。
  第五,大力发展社区服务业和中介服务业。结合社区建设,抓好物业管理以及方便社区居民生活的各种服务;发展群防群治的社区治安服务和覆盖面广、形式多样、科学文明、健康向上的文教体卫服务。规范发展各类中介机构和中介组织,促进中介服务业的健康发展。
  (四)加快对外开放步伐,推进新一轮招商引资工作
  立足大冶自身优势和产业特点,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始终坚持发展和环保的双赢,积极合理有效地吸收外来资金、技术、人才和管理经验,坚持内外资一起引,不断提高利用外资的规模和质量,提高招商引资水平。
  第一,突出三个“围绕”抓招商。一是依托现有产业基础和资源优势,围绕保健食品、钢铁制造、新型建材等产业延伸和产业配套来抓招商,延伸产业链条,优化产业环境,促进食品、冶金、建材等传统产业换代升级和集群发展。二是围绕优化产业结构抓招商,充分发挥人力资源丰富和地处武汉城市圈的区位优势,大力发展机械制造、生物医药、食品加工、纺织服装等劳动密集型产业,推进城市转型。三是围绕发展旅游业、服务业、文化产业抓招商,进一步拓宽投资领域,提高引资综合效益。
  第二,创新工作方式抓招商。一是抓好以商招商。通过服务好现有外来企业,使他们把企业不断做强做大,形成“一期带二期,一个带一片”的“马态效应”。二是抓好节会招商。把节会活动和小分队招商结合起来,通过开展节会活动造声势,通过招商小分队抓落实。三是抓好定向招商。认真捕捉重点企业的发展信息,特别是布点战略和投资意向,开展定点招商,提高招商效果。
  第三,落实工作责任抓招商。推进部门“大合唱”,全民大招商。将招商引资目标分解落实到各部门单位,并在政府网站、电视台进行公布,接受社会的公开监督。加强对外资工作的检查、督办和考核,做到硬帐硬结。
  第四,加快发展外向型经济。重点扩大对外经济贸易,努力培植新的外向型经济增长点,尽快提高我市经济的外向度。
  (五)着力抓好城乡规划建设管理,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
  以创建国家级山水园林城市为目标,以完善城市基础设施、提升城市形象为重点,在全市开展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年活动。
  第一,实施新一轮的规划修编工作。完成市区城市总体规划的修编报批工作和“两湖一园”详规报批工作;编制城西北工业园区规划和城东北新区、旧城区熊家洲区域的控制性详细规划、2006年实施的重点工程建设规划和黄石新客站周边详细规划。各乡镇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重点,合理编制好镇村发展建设规划。
  第二,加快实施一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按“一次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高标准改造老城区,高品位建设新城区,提升大冶的城市形象。实施城市畅通工程,改造完善矿冶大道、新冶大道、城市快速路等城市主街道,开工建设下黄东路、劲牌东路、金湖大道延伸段。继续抓好西桥商城、保康路、地质巷等地段旧城改造,拆除违章建筑,打通消防通道,完善排水设施。完成垃圾处理场、天然气利用等续建工程,完善黄石新客站站前广场及配套工程建设,启动城区污水处理、民防应急救援中心等重点工程建设,不断完善城市功能。高质量建设铜城时代商居小区等一批住宅小区。推进村庄整治和省“百镇千村”示范工程建设,抓好陈贵、灵乡、还地桥3个全国重点镇,金牛、保安、金山店、大箕铺、殷祖、刘仁八、汪仁等建制镇,黄金湖、茗山、西畈等集镇建设。
  第三,全面提升城市管理和开发水平。进一步强化城市管理,不断创新管理机制,推进城市管理制度改革,积极稳妥地推进道路清扫保洁、市政设施和绿化管养等城市管理的市场化,降低管理成本,提高管理效益。进一步理顺城市交通管理体制,加大城市管理执法力度,建立主体明确、资格合法、职责到位、保障有力的城管综合执法体制和运行机制。积极探索和推进城市经营,依托城市投资公司,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选择一批公共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向社会公开出售,面向社会招标,吸纳社会资金参与城市建设,逐步建立起城市建设的多元化投资机制,加快城市发展步伐。
  (六)加快推进各项改革,进一步增强发展活力
  第一,进一步深化企业改革。全面启动市直未改制企业的改制工作,尽快做好破产企业的破产终结和职工安置,全面启动局属企业的改制。大力推进乡镇企业产权制度改革。进一步完善已改制企业法人治理结构,激发企业活力。重点抓好拖车厂、带钢厂、印刷厂、黄金公司、保安湖开发公司、农科所、种籽公司等企业的改革改制。同时,抓好湛月宾馆、汉办、市政公司、二级客运站、公路局和贸易中心系统企业的改革改制工作。
  第二,进一步深化农村各项改革。全面推进农村综合配套改革,基本完成乡镇事业单位、农村义务教育和市乡财政体制改革,从制度上解决乡镇经费困难和确保农民负担不反弹。积极化解村级债务,逐步偿还老债,严禁新增债务。坚持和完善农村土地承包制度,规范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行为。进一步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全面落实粮食购销政策。
  第三,进一步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快形成行政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推进依法行政,严格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履行职责。推行电子政务,提高服务和管理水平。建立健全各种预警和应急机制,提高政府应对突发事件和风险能力,完善安全生产监管体系。
  第四,进一步深化财税管理体制改革。完善乡镇、开发区税收征管体制,充分调动乡镇、开发区当家理财的积极性。积极稳妥地推行财政编制公开,继续深化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收付、政府采购、收支两条线管理等改革,逐步将政府所有收支活动纳入预算管理范围,增强预算的完整性、约束力和透明度。
  (七)完善财税金融保障机制,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第一,在全市开展“财政管理年”活动,加强财政收支管理。千方百计拓宽税基,涵养税源,优化税收结构,提高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在全市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坚持依法治税,强化税收征管,确保今年的财政收入完成10.18亿元。严格预算管理,优化支出结构,确保法定支出,增加对社会事业、社会保障、社会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领域的投入,支持新型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支持建设节约型社会和发展循环经济。严肃财经纪律,加强财政监督和审计监督。加强对行政事业单位经营性资产的管理,规范行政事业单位资产处置行为。
  第二,加强银企协调,充分发挥金融对经济增长的支持作用。完善银企协作机制,积极支持金融机构优化信贷结构,促进银企双赢。金融部门应以发展地方经济为已任,把国家的货币信贷政策与大冶实际需求有机结合起来,千方百计增加银行对企业的投入,力争今年新增存款的60%以上用于地方经济的发展。支持中小企业担保公司增资扩股,争取更多的贷款额度。大力推进金融信用环境建设,严厉打击逃废金融债务不法行为,防范和化解地方金融风险,营造良好的金融信用环境。
  (八)加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统筹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第一,进一步做好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扩大就业渠道,鼓励自主创业、自谋职业和灵活就业。进一步落实积极的就业政策,认真实施“技能就业工程”,深入开展“一站式”、免费援助就业等多项服务,帮助下岗失业人员、特困人员实现再就业。今年,确保全市新增就业岗位6100个。依法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提高非公有制企业的社会参保率,力争新增社会保险扩面2万人。认真解决进城务工人员、灵活就业人员、破产改制和特困企业的退休人员的社会保障问题。建立和完善以城市低保、农村五保户、特困救助制度为基础,临时社会救助为补充,专项救助相配套,各项优惠政策相衔接的社会救助体系,切实解决农村困难群体的实际问题。
  第二,大力发展科教文卫等各项社会事业。加快技术自主创新能力建设,今年市政府将继续安排300万元,支持骨干企业建立完善研发中心和开展技术创新活动。进一步调整学校布局,巩固“普九”成果;加快教育改革与发展,扎实推进素质教育与职业教育,不断提高教育质量和教学水平。启动农村寄宿式学校试点工作,为2万名农村贫困学生免除书本费、杂费和补助寄宿生活费。进一步加强基层文化建设,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体系,改善农村医疗卫生条件,大力发展社区卫生服务;加强重大疾病预防控制,抓好艾滋病、血吸虫病、禽流感等重大传染病的预防工作;进一步规范医疗服务价格,切实解决城乡居民看病贵问题。大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提高竞技体育水平。进一步巩固和推进全市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今年要新覆盖100个50户以上的自然村。
  第三,深入推进“三项国策”贯彻落实。切实抓好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坚持党政一把手亲自抓、负总责,严格落实一票否决权,突出抓好出生人口性别比整治、政策外生育监管、社会抚养费征收、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和违法超生治理等5项重点工作,完善工作机制,理顺生育秩序,确保各项人口和计生目标的实现。抓好资源的科学利用和有效保护,建立完善土地管理和矿产资源开发监管责任体系。坚持污染防治与生态保护并重,完善环境管理体制和健全社会监督机制。加强大冶湖、红星湖、保安湖等重点水域污染防治,严禁企业直接排放超标工业废水;加强金湖、还地桥等重点地区的大气粉尘污染防治,对污染企业实行限期达标排放;加强城区餐饮业油烟污染治理和建筑施工噪声监管,着力解决油烟噪声扰民问题。同时,要进一步抓好黄坪山、小雷山、大王山、天台山、大泉沟、董家口和黄金湖等风景区的生态环境保护。
  第四,全力维护社会稳定。落实信访领导责任制,畅通人民群众反映合理诉求的渠道。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依法打击各种犯罪活动,保障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观念,严格执行“一票否决”制度和安全事故责任追究制度,抓好安全生产的各项基础工作,防止重特大事故发生,确保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建立健全公共应急体系和突发性灾害救援体系;提升应对突发公共事件和突发灾害能力。
  第五,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深入开展爱国主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和丰富多彩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营造健康向上的社会氛围。认真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切实加强公民道德建设,树立良好的家庭美德、职业道德和社会公德。推动慈善事业发展,逐步形成扶贫济困、互帮互助、乐于奉献的良好社会风尚。加强国防动员和民兵预备役工作,切实抓好“双拥”工作。进一步扩大基层民主,完善城乡基层政权、基层自治组织、企事业单位的民主管理制度,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人民群众开展基层民主实践。全面推进依法治市,启动“五五”普法工作,提高市民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
  (九)不断推进政府自身建设,努力提高行政能力
  第一,加强理论学习,不断提高公务员队伍素质。以《公务员法》的实施为契机,积极推进学习型政府和学习型机关建设,着力抓好公务员的理论学习和业务培训,进一步提高公务员的政治素质、业务水准、创新能力和工作水平。巩固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成果,不断增强公务员的宗旨意识、公仆意识和服务意识,努力造就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湛、作风优良的公务员队伍。
  第二,加强制度建设,提高依法行政水平。进一步强化法治观念,严格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履行职责,做到依法办事、依法决策、依法处理问题,把政府各项行政行为纳入法制化的轨道。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简化行政审批程序和手续,把主要职能转移到“经济调节、市场监管、公共管理和社会服务”上来。进一步健全科学的决策程序和体制,完善公众参与、专家论证和政府决策相结合的科学民主决策机制。完善重大事项向人大报告并征求政协意见制度,自觉接受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法律监督和工作监督,接受政协的民主监督。进一步推进政务公开,充分保障社会公众广泛的参与权、知情权和监督权。
  第三,加强作风建设,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坚持科学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努力在“打基础、管长远”上下功夫。进一步提高政府领导发展的能力和水平。健全完善抓落实的长效机制,努力提高政府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坚持按客观规律办事,围绕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困难和问题,深入基层,深入群众,真心诚意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
  第四,加强廉政建设,树立良好的政府形象。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进一步完善领导干部述职述廉制度、重大事项报告制度、经济责任审计制度和民主评议制度。严格执行建设工程项目招投标、经营性土地使用权出让、产权交易和政府采购等制度,从源头上预防腐败。坚持一要干净、二要干事的原则,促进各级公务员尤其是领导干部廉洁自律、勤政廉政,以良好的政府形象取信于民。
  各位代表,人民政府是为人民服务的,努力为人民群众办实事,是各级政府应尽的职责。多年来,市政府坚持每年为全市人民办好一些实事,已深入民心。这里,我代表市人民政府郑重承诺,今年全市将着力办好以下十件实事,请各位代表和全市人民监督落实。一是筹集资金270万元,救助农村特困人口1.5万人;二是筹集资金490万元,对农村义务教育2.1万贫困学生实施“两免一补”;三是筹集资金65万元,对城区“零就业家庭”实行政府购岗就业,低收入家庭实行房租补贴;四是筹集资金450万元,实施城区排水设施改造;五是筹集资金150万元维修农业水利设施;六是筹集资金200万元,加强乡镇卫生院建设,缓解农民群众“看病难”问题;七是筹集资金150万元对农村劳动力进行就业培训;八是筹集资金150万元,扩大农村广播电视覆盖面;九是筹集资金750万元,改扩建城区中小学,缓解城区“入学难”问题;十是筹集资金400万元,建设全民健身俱乐部。
  各位代表,兴冶富民是时代赋予我们的神圣使命,是人民寄予我们的历史重托。让我们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团结和带领全市人民,不辱使命,负重奋进,为开拓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局面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