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茗山乡“十四五”规划基本思路
发表日期:2023-11-30
-
×
分享是一种态度
茗山乡“十四五”规划基本思路
茗山乡是一个传统的农业乡镇,“十四五”是茗山乡围绕绿色发展,转变发展方式,加快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时期,茗山乡“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深入贯彻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国家“十四五”规划,认真对接大冶市“十四五”规划各项目标任务,立足茗山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广泛征求社会各界意见后,形成了茗山乡“十四五”规划基本思路。
一、基本目标
围绕“一花引来百花开,一木化作健康来,瓜果蔬菜加药材,全域旅游乐开怀,富了口袋和脑袋”农业发展理念,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
一花引来百花开。围绕省字号——芳香特色小镇金子招牌,做大做强芳香产业,建设集芳香种植、芳香工业、芳香疗养、芳香教育、芳香贸易等一体化的景区化高端产业乡镇。
一木化作健康来。加大对茗山辣木产业的支持和培育力度,推动辣木种植、加工标准化、产业化、现代化,全方位推广辣木产品健康理念,提高辣木产业带贫效益和能力,成为茗山健康扶贫示范基地。
瓜果蔬菜加药材。构建茗山农业现代产业体系,形成以公司+种养殖大户+合作社+农户的全产业链条,实现农业资源共享、技术共享、市场共享的农业发展新模式,力争打造2家中药材企业,3—5家果蔬品牌,形成“一轮明月,众星拱月”发展格局。
全域旅游乐开怀。大力发展节会经济,舞动美丽经济,擦亮万亩玫瑰花、千亩莲花、十里樱花走廊等品牌。
富乐口袋和脑袋。以农村土地为载体,深化“党建引领·活力村庄”改革,吸引更多的人才、资金、技术回流,实现农村发展良性循环。
二、发展定位
紧紧围绕“生态立乡、产业强乡、旅游兴乡”发展思路,加快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以新的理念引领现代农业发展,努力把茗山打造成为大冶乡村振兴样板区和全域旅游示范区。
三、基本思路
(一)以芳香产业为主导,实施芳香特色小镇建设工程
坚持坚持高起编制芳香特色小镇规划,全力打造中国高端芳香产业平台、中国芳香产业旅游目的地和 “三产融合”发展的标杆。努力把大冶芳香小镇打造成“中国芳香之城”,成为大冶继“千年铜都、中国劲酒、古建之乡”之后的第四张城市名片。
1.推进一产业现代化进程。加强与上海交大、北京林大、华中农大等院校的合作,在组培育苗、生物防治、产品溯源、标准制定等方面获得新的突破,推进农业国家高新企业的创建。扩大种植规模。2020年新增自营种植面积7000亩,总种植规模达到15000亩,提升原材料产量和品质,兼顾芳香植物观赏和药用价值,形成“月月花、季季果”。
2.构建二产芳香健康产品体系。加快芳香健康产品的开发力度,提升产业品牌价值,探索产品柔性化、智能化、定制化生产。完善质量标准建设。对照国际标准,建立企业标准,牵头发起行业标准,确定瑞晟公司在芳香领域的话语权。畅通营销渠道,加大产品推广力度,力争打造2-3款爆品。
3.提升三产芳香特色产业旅游。加大景区提档升级。通过产业规划、运营管理、项目设计等提升芳香产业旅游IP,启动楚天香谷景区提档升级, 2021年启动国家4A级旅游景区的申报。依托芳香产业基础,全面发展芳香特色产业旅游,力争成功申报国家级芳香特色小镇和国家级芳香田园综合体。凸显芳香健康旅游特色,扩大“芳香健康”主题旅游景区的特色旅游项目建设,启动芳香疗法、芳香康复花园的推广与建设。
(二)以产业兴旺为重点,实施农业产业升级转型工程
4.优化农业产业布局。突显“一片一特色”、“一村一品牌”,紧扣三大片发展优势,邀请高校专家和专业团队,对茗山乡地理、资源、环境、气候等进行全方位调研,确定茗山乡农业产业发展方向,选择市场前景好、带动能力强、辐射效果好的种植品种,制定《茗山乡农业产业发展实施意见》,出台《农业产业奖补办法》,利用3-5年时间,不断做大做强选定农业产业,形成标准、链条化、科技化发展,提高农村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品牌影响力,在全市以及鄂东南地区有一席之地。
5.打造农业知名品牌。推进农业品牌认证与管理。支持农业企业申报认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农产品地理标志,鼓励农业企业创建国家级、省级农业品牌标识。积极培育“茗山辣木”、“茗山莲子”、茗山生态果蔬、茗山药龟、茗山蚕丝等品牌,通过成立茗山农业产业协会、联盟等方式,定期举办农业产业研讨会,邀请专家、行家进行指导,形成统一规划、抱团发展、共同收益。力争力争打造2家中药材企业,3—5家果蔬品牌,形成“一轮明月,众星拱月”发展格局。
6.推进乡村旅游发展。积极构建全域旅游发展格局,以大茗山登山步道串联成珠,把大茗山建设成大景区,建好大茗山登山步道延伸工程,积极申报省级健身示范登山步道。加快环杨桥水库旅游路和芳香特色小镇建设步伐,挖掘茗山人文历史和人文景观,打造茗山猴子望月等八大景点。完善旅游设施,提高旅游服务水平,力争建设一批星级民宿和农家乐,让茗山成为大冶后花园和旅游集聚地。大力开展旅游节会活动,继续擦亮玫瑰花旅游节会和黄湾莲花节等旅游品牌,依托楚天香谷景区,积极创建全国乡村旅游示范基地。
(三)以生态宜居为关键,实施美丽乡村建设工程
7.坚决落实环境保护行动。坚决落实环境保护行动。坚决打好打赢蓝天保卫战、碧水攻坚战和净土持久战“三大战役”,建设天蓝地绿水净村美的新家园。突出抓好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畜禽水产养殖污染治理、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突出杨桥港、茗山港和洋湖港治理、农村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巩固提升水生态文明建设成果。将打赢蓝天保卫战、碧水攻坚战、净土持久战纳入执法日常工作。
8.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强化问题导向,统筹谋划,科学推进农村环境问题集中整治,着力改善农村地区环境面貌。全面规范农村房屋建设,完善农村建房规划管理和审批制度,加大监督力度,严格规范新建房屋规划管控,全面清理农村违法建筑。大力推进农村危房改造。全面开展农村垃圾集中治理,重点整治垃圾不分类、垃圾焚烧、建筑垃圾乱倒等现象。健全农村垃圾收运处置体系,实行垃圾分类处理、及时清运。把文明节俭操办婚丧喜庆事宜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以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为载体,突出营造讲文明、树新风的良好氛围,为推进精准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良好的社会环境。严禁违规大操大办婚丧喜庆事宜,倡导城乡居民树立婚事新办、丧事简办、其他事项不办的农村文明新风尚,有效遏制大操大办、厚葬薄养、人情攀比等陈规陋习。
9.加快美丽宜居乡村建设。推进新一轮美丽宜居乡村建设,完成市级美丽乡村示范村、特色村创建工作,到2025年达到美丽乡村全覆盖。全力支持鼓励有条件的地方融合农事体验等特色农业生产活动,发展乡村旅游。重点打造乡村民宿、乡村康养旅游基地、乡村研学旅行基地、星级乡村旅游区(点)和精品旅游线路。
(四)以乡风文明为引领,实施农村文化生活繁荣工程
10.加强乡村思想道德建设。进一步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深入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中国梦宣传教育,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充分发挥党员干部、新乡贤、农村能人的示范引领作用,选树一批道德模范,引导农民向上向善、孝老爱亲、重义守信、勤俭持家。建立道德激励约束机制,引导农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提高,实现家庭和睦、邻里和谐、干群融洽。引导村民移风易俗,运用典型案例、身边故事,发挥红白理事会和村规民约的积极作用,整顿大操大办、人情攀比、厚葬薄养等陈规陋习,推行节地生态安葬。
11.弘扬优秀乡村传统文化。充分挖掘农村文化蕴含的优秀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发挥其在凝聚人心、教化群众、淳化民风中的重要作用。加强优秀本土文化遗产保护,划定乡村建设的历史文化保护线,注重保护保留乡村风貌,避免大拆大建,保护好文物古迹、传统村落、传统建筑等历史文化遗产,推动优秀本土文化遗产合理适度利用。强化本土文化自信,发掘和发扬长期形成的勤劳质朴、尊老敬贤等宝贵精神“遗产”,深入挖掘传统手工技艺、民俗、民间音乐、生活习俗舞蹈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艺术资源,在保护传承的基础上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赋予时代内涵、丰富表现形式,进一步提升吸引力与影响力。
(五)以治理有效为基础,实施基层党建提升工程
12.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以党建引领乡村振兴,注重提升基层党组织组织力,发挥基层党组织在团结群众、推动发展、基层治理中的战斗堡垒作用。着力提升基层党组织凝聚力,筑牢乡村振兴组织基础。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着力提升基层党组织政治站位,着力增强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进一步严肃党内政治生活,涵养积极健康的党内政治文化。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定不移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团结带领广大群众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各项决策部署,汇集起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磅礴力量。以组织体系建设为重点,深入推进“三型”党支部创建工作,牢固树立一切工作到支部的鲜明导向,把支部建设成为团结群众的核心、教育党员的学校、攻坚克难的堡垒。以政治建设为统揽,以“党建+”为引领,大力实施“组织力提升工程”,全力围绕乡党委、政府提出的中心工作、重点工作,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在脱贫攻坚、环境保护、项目建设、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基层社会治理创新等工作中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加强基层党建工作实效性,激发基层党员干部担当作为的精气神,为乡村振兴筑牢基础。
13.推进平安乡村建设。健全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领导责任,健全完善综治中心功能和运行机制。深入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严厉打击农村黑恶势力、宗族恶势力以及黄赌毒盗拐骗等违法犯罪。依法加大对农村非法宗教活动和境外非法势力渗透活动打击力度,突出整治私设乱建现象,规范民间信仰场所管理。健全农村公共安全体系,加强警务、消防、安全生产工作,坚决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
14.提升乡村法治建设水平。加强农村法治教育,增强干部群众法治意识和法治素养。深入推进综合行政执法改革向基层延伸,健全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健全农村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加强对农民的法律援助和司法救助,完善农村人民调解工作机制,做好农村矛盾纠纷常态化排查预警、多元化解和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深入开展法治乡村创建活动,加强农村法治宣传教育,增强干部群众法治意识和法治素养,引导干部群众尊法学法守法用法,依法表达诉求、解决纠纷、维护权益。
(六)以生活富裕为根本,实施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能力提升工程
15.全面巩固脱贫成果。继续实施驻村帮扶、结对帮扶、专项帮扶、社会帮扶,不断完善扶贫政策体系设计。按照“应享尽享”的原则,对照贫困户脱贫标准,及时全面落实教育、健康、住房安全、兜底保障等扶贫政策。提高基本公共服务能力,切实解决因病、因教致贫等问题。因地制宜,建立自然、经济、社会之间的良性循环机制。
16.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实施全民参保计划,健全城乡各项社会保险转移接续政策。完善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和大病保险制度,完善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建立基础养老金合理增长机制。构建居家为基础、村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相结合的多层次农村养老体系,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和妇女、老年人关爱保护及困境儿童保障体系,推进农村幸福院、农村留守儿童之家等建设。加强和改善农村残疾人服务。
责任编辑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