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者版 无障碍阅读
当前位置:首页 > 政府信息公开 > 法定主动公开内容 > 决算公开 > 政府决算 > 2024年

2024年政府决算公开

发表日期:2025-09-12    文章来源:大冶市财政局

2024年政府决算公开目录

一、决算报告

关于大冶市2024年财政决算和2025年上半年预算执行情况的报告

二、情况说明

2024年转移支付资金情况说明

2024年举借债务情况说明

2024年“三公”经费决算情况说明

2024年预算稳定调节基金情况

2024年预算绩效工作开展情况

附件:2024年财政决算公开表格

2024年财政重点绩效评价报告

一、决算报告

关于大冶市2024年财政决算和2025年上半年预算执行情况的报告

——2025年8月26日在大冶市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

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一次会议上

大冶市财政局局长  纪宏锋

主任、各位副主任、各位委员:

受市政府委托,向市人大常委会报告我市2024年财政决算和2025年上半年预算执行情况。

一、2024年财政决算情况

2024年是大冶建市30周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在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市人大的监督支持下,我市财税部门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湖北重要讲话精神,以及各级经济、财政工作会议精神,紧紧围绕市委确定的发展战略和决策部署,锚定“当好主力军、走在全省前列、奋进全国五十强”目标,严格执行市人代会和市人大常委会批准的财政预算,全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任务顺利完成,财政运行总体平稳,决算情况总体较好。根据预算法有关规定,重点报告以下情况:

(一)一般公共预算收支决算情况

2024年,我市全地域财政总收入完成1,100,286万元,同比增长9.3%;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677,833万元,同比增长12.9%。

根据现行财政管理体制,2024年,全市地方财政总收入完成895,845万元,占预算(指调整预算,下同)的101.2%;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542,843万元,占预算的100%;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完成867,933万元,占预算的103.5%。

一般公共预算收支平衡情况:

收入方总计1,067,495万元,其中: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542,843万元,上级补助收入313,617万元,一般债务转贷收入77,466万元,上年结余收入65,040万元,调入资金34,529万元,动用预算稳定调节基金34,000万元。

支出方总计1,067,495万元,其中:一般公共预算支出867,933万元,上解上级支出91,005万元,一般债务还本支出57,777万元,安排预算稳定调节基金14,877万元,年终结余(结转下年支出)35,903万元。

与今年1月向七届人大五次会议报告的预计完成数相比,在办理2024年财政体制结算时,省财政厅对我市部分结算项目决算数作出调整,以及在实际执行中收入方和支出方存在部分变动,分别是:

收入方增加51,806万元,变动项目分别为:

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加243万元;

上级补助收入净减少4,948万元,其中:一般性转移支付收入增加385万元,专项转移支付收入减少5,333万元;

债务转贷收入增加39,645万元;

调入资金增加13,045万元,其中:从政府性基金调入增加7,545万元,从国有资本经营调入增加1,500万元,从其他资金调入增加4,000万元;

动用预算稳定调节基金增加3,821万元。

支出方增加51,806万元,变动项目分别为:

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增加33,367万元;

上解上级支出增加5,681万元,其中:体制上解支出增加306万元,专项上解支出增加5,375万元;

债务还本支出增加16,693万元;

安排预算稳定调节基金增加6,698万元;

年终结余(结转下年支出)减少10,633万元。

(二)政府性基金预算收支决算情况

2024年,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完成520,925万元,占预算的95.9%;政府性基金预算支出完成724,631万元,占预算的85%。

政府性基金预算收支平衡情况:

收入方总计1,082,866万元,其中: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520,925万元,上级补助收入26,261万元,专项债券转贷收入431,069万元,上年结转收入92,462万元,调入资金12,149万元。

支出方总计1,082,866万元,其中:政府性基金预算支出724,631万元,专项债券还本支出180,149万元,调出资金25,867万元,年终结余(结转下年支出)152,219万元。

与今年1月向七届人大五次会议报告的预计完成数相比,在办理2024年财政体制结算时,省财政厅对我市部分结算项目决算数作出调整,以及在实际执行中收入方和支出方存在部分变动,分别是:

收入方增加23,342万元,变动项目为:

国有土地收益基金收入减少15,001万元;

农业土地开发资金收入减少2,050万元;

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净增加17,492万元,其中:土地出让价款收入增加18,885万元,补缴的土地价款减少1,314万元,划拨土地收入减少554万元,缴纳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增加475万元;

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收入增加18万元;

污水处理费收入增加140万元;

专项债务对应项目专项收入增加6,558万元;

上级补助收入减少64万元;

专项债券转贷收入增加4,100万元;

调入资金增加12,149万元。

支出方增加23,342万元,变动项目分别为:

科学技术支出减少2,580万元;

文化旅游体育与传媒支出增加100万元;

城乡社区支出净增加70,361万元,其中: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安排的支出增加53,113万元,国有土地收益基金安排的支出减少14,963万元,农业土地开发资金安排的支出减少2,050万元,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安排的支出增加499万元,污水处理费安排的支出增加1,072万元,棚户区改造专项债券收入安排的支出减少3,500万元,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对应专项债务收入安排的支出增加36,190万元;

农林水支出增加417万元;

资源勘探信息等支出增加991万元;

其他支出减少109,879万元;

债务付息支出减少4万元;

债务发行费用支出增加3万元;

专项债券还本支出增加112,877万元;

调出资金增加7,545万元;

年终结余(结转下年支出)减少56,489万元。

(三)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支决算情况

2024年,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完成11,267万元,占预算的99.6%;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支出完成5,888万元,占预算的72.3%。

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支平衡情况:

收入方总计14,936万元,其中: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11,267万元,上级补助收入281万元,上年结转收入3,388万元;

支出方总计14,936万元,其中: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支出5,888万元,调出资金4,662万元,年终结余4,386万元。

与今年1月向七届人大五次会议报告的预计完成数相比,在办理2024年财政体制结算时,省财政厅对我市部分结算项目决算数作出调整,以及在实际执行中收入方和支出方存在部分变动,分别是:

收入方减少2万元,变动项目为:

国有资本经营收入减少42万元;

上级补助收入增加20万元;

上年结余收入增加20万元。

支出方减少2万元,变动项目为:

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支出减少2,259万元,其中: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及改革成本减少36万元,国有企业资本金注入减少2,206万元,其他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支出减少17万元;

调出资金增加1,500万元;

年终结余(结转下年支出)增加757万元。

(四)社会保险基金预算收支决算情况

2024年,社会保险基金预算收入完成589,331万元,占预算的162%;社会保险基金预算支出完成605,531万元,占预算的162%。上年结余267,583万元,年末滚存结余251,383万元。

与今年1月向七届人大五次会议报告的预计完成数相比,社会保险基金当年总收入增加224,595万元,总支出增加231,870万元,年末滚存结余增加41,788万元。主要原因是:今年1月向七届人大五次会议报告社会保险基金预计完成数时,省财政厅未向市县下发省级和黄石统筹的五项保险上级补助收入和上解支出等相关数据。

社会保险基金具体项目收支平衡情况如下:

1.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当年收入211,378万元,当年支出219,890万元,上年结余51,163万元,年末滚存结余42,651万元。

2.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当年收入44,438万元,当年支出36,890万元,上年结余128,100万元,年末滚存结余135,648万元。

3.机关事业单位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当年收入53,672万元,当年支出73,476万元,上年结余-61,219万元,年末滚存结余-81,023万元。

4.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含生育保险)基金当年收入106,725万元,当年支出102,322万元,上年结余88,008万元,年末滚存结余92,411万元。

5.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基金当年收入155,759万元,当年支出151,132万元,上年结余56,713万元,年末滚存结余61,340万元。

6.工伤保险基金当年收入10,057万元,当年支出10,044万元,上年结余0万元,年末滚存结余13万元。

7.失业保险基金当年收入7,302万元,当年支出11,777万元,上年结余4,818万元,年末滚存结余343万元。

(五)其他需要报告的事项

1.地方政府债务情况

2024年,省财政厅核定我市地方政府债务限额2,178,605万元,比上年增加727,415万元,增长50.1%。其中:一般债务限额653,389万元,专项债务限额1,525,216万元。

2024年,省财政厅下达政府债券资金508,360万元,比上年增加105,509万元,增长26.2%。其中:新增债券251,797万元(一般债券41,097万元,专项债券210,700万元),再融资债券256,563万元(一般债券36,194万元,专项债券220,369万元)。

2024年末,我市地方政府债务余额1,800,283万元,占限额的82.6%。其中:一般债务余额604,139万元,专项债务余额1,196,144万元。

2.预算稳定调节基金情况

2023年末,我市预算稳定调节基金余额34,550万元,2024年动用预算稳定调节基金34,000万元,补充预算稳定调节基金14,877万元,2024年末余额15,427万元,比上年末减少19,123万元。

二、2024年财政重点工作情况

2024年,全市财税部门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中央、省、市工作要求,落实市人大预算决议及审查意见要求,充分听取代表的意见建议,沉着应对困难挑战,全力以赴保底线,统筹兼顾防风险,凝心聚力促改革,为完成全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任务提供了有力支撑。

(一)抓收入、促转型,全力夯实财政保障基础,打造可持续增长新引擎。2024年,在经济增长承压、减税降费持续深化的背景下,全市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历史性突破50亿元大关,为全市高质量发展提供了优质、稳定、可持续的财力保障。一是强化协同意识,迈进财源建设新阶段。财税、发改、经信、商务、住建等多部门参与,打破信息壁垒,进一步完善财税综合信息共享体系,实现涉税信息共享共治。强化财源信息动态监控,聚焦重点行业、重点企业、重大项目,建立“一企一策”服务台账,动态监测税源变动,精准服务稳存量、拓增量。二是聚焦产业升级,培育壮大新兴财源。推动财政政策与产业政策深度融合,资金精准投入“3+2+X”现代化产业体系。拨付传统产业技改、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资金6,114万元,支持主导产业强链补链。拨付长城汽车产业发展资金13,000万元,支持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技术改造。争取超长期国债12,080万元,加速氢能全产业链落地,促进新兴产业发展壮大。三是深化综合治税,提升收入征管质效。依托大数据平台,加强对重点税源、新兴业态、股权转让、资产交易等领域的税收风险监控和稽查力度,堵塞征管漏洞。规范非税收入管理,依法征收、应收尽收。在全面落实国家减税降费政策切实为企业减负的同时,以精细化管理推动财政收入的“量质齐升”。

(二)抓重点、保平衡,尽力兜牢民生保障底线,绘就共同富裕新图景。将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财政支出的优先方向,确保民生福祉持续改善。全年民生支出达624,662万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72%,同比增长13.1%,民生“保障网”越织越密、越织越牢。一是乡村振兴战略精准投入。及时足额拨付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资金19,528万元,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能。抢抓增发国债政策机遇,争取水利项目资金28,564万元、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资金2,300万元,重点支持灌区现代化改造等基础设施短板,完成新增3.8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提升农业抗风险能力,有效保障粮食安全。创新财政支持方式,“1+5”重点农业产业链建设资金拨付3,677万元,有效推动茶叶、水产等特色农业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发展,夯实产业兴旺根基。精准发放惠民惠农财政补贴4,687万元,确保政策红利直达农户。二是城乡融合与基层治理协同推进。深化“以奖代补”机制,整合资金5,767万元,支持252个共同缔造试点深化拓展、提质增效。争取省级和美乡村试点资金4,000万元,加快推进保安镇示范片建设,4个试点村通过省级验收,打造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样板。持续投入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资金2,770万元,深入开展“清洁家园”行动,村容村貌持续改善,城乡人居环境差距逐步缩小。三是基本民生底线坚实筑牢。拨付各类就业创业补贴5,676万元,就业优先政策加力增效,全力稳住就业基本盘。投入医疗救助、高龄津贴等各类社会救助资金24,469万元,切实兜住兜准兜牢特殊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底线,社会救助体系更加健全。投入43,486万元推进老旧小区改造,惠及居民3.4万户,加快城市更新步伐,切实回应群众期盼。四是教育事业发展优先保障。坚持教育投入“两个只增不减”,全年教育支出达154,000万元,同比增长5.7%,其中,足额保障教育系统人员工资及学校运转经费125,900万元,筑牢教育发展根基;投入10,700万元用于义务教育能力提升、校舍安全维护及改善高中办学条件,办学环境持续优化;落实扶困助学政策,发放各类学生补助1,283万元;安排专项资金120万元深化教联体改革,助力湖北省普及普惠性幼儿园示范市创建,推动全域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五是健康大冶建设稳步向前。投入2,500万元用于中医院智慧医院建设和医技康复能力提升,不断支持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投入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及基本药物补助资金8,670万元,完成83个村卫生室提档升级,筑牢基层医疗卫生网底,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更加健全。六是文体旅繁荣发展注入活力。投入文旅专项及铜绿山四方塘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升级资金3,000万元,擦亮“青铜古都”文化名片,推动文旅深度融合。安排专项资金912万元,支持举办大冶半程马拉松、铜都音乐节等品牌活动,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提升城市美誉度和吸引力。

(三)抓服务、优环境,大力发挥财金联动功能,激发市场主体新活力。将优化营商环境作为头号工程,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引导撬动作用和金融“活水”效能,打好“财政+金融”组合拳,有效破解市场主体发展难题。一是政策红利精准直达企业。落实国家减税降费政策,落实增值税留抵退税65,777万元,为企业注入现金流。深化“放管服”改革,不断推动“无申请兑现”扩面增效,累计纳入“无申请兑现”政策69项,2024年新增25项,全年拨付1,218家企业“免申即享”奖补资金4,546万元,降低企业经营成本,大力提升企业获得感和满意度。二是政府采购赋能中小企业。贯彻落实政府采购支持中小企业发展政策,超过200万元的货物和服务采购项目、超过400万元的工程采购项目中适宜由中小企业提供的,预留中小企业采购份额比例不得少于40%。提高价格扣除优惠比例,货物和服务类项目,对符合规定的小微企业价格扣除优惠提高到10%—20%。全年政府采购面向中小企业合同授予额385,619万元,占比达96%。三是普惠金融服务提质扩面。强化政银企合作,统筹财政资金补充创业担保贷款担保金1,540万元,财政贴息1,604万元,有效撬动银行信贷资源,惠及市场主体3,800余户,融资成本进一步降低。市国信公司成功纳入省级中小微企业应急转贷纾困服务体系,累计提供低成本转贷资金近80,000万元,成为企业纾困解难的“及时雨”。持续增强“三农”重点领域金融供给,拨付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贷款贴息1,376万元,促进产业兴农。四是多措并举激活消费引擎。精准施策提振市场信心,拨付购房补贴6,700万元,助力房地产市场企稳回暖;投入铜都消费节、新春消费券等经费400万元,有效提振市场消费;安排商贸业发展专项资金736万元,支持商业业态创新和消费场景升级,积极培育新型消费增长点。

(四)抓谋划、促改革,有力提升财政管理水平,构建现代财政新体系。面对财政紧平衡常态,向改革要动力、向管理要效益,纵深推进财政领域改革,提升财政治理现代化水平。一是大财政体系建设破题开篇。践行并深化“大财政”理念,将盘活存量资产资源作为拓展财源、化解债务、支撑发展的重要突破口。持续深化“三资”盘点,摸清家底,将政府控制的各类资金、资产、资源全部纳入清理范围,2024年底国有“三资”规模达59,160,000万元,甄别有效资产19,720,000万元,锁定可盘活可利用资产1,850,000万元;创新盘活路径,实现挖潜增效,共计盘活资产1,457,500万元,变现519,500万元,带动融资520,100万元,盘活率达79%,“三资”规模和盘活率居黄石首位。其中以尾矿库资源撬动融资,投资氢能产业园项目,纳入全省资源盘活、促进有效投资典型案例。二是预算绩效管理改革走深走实。坚持“花钱必问效、无效必问责”。大幅拓展重点绩效评价范围,全年实施重点评价项目20个,涵盖重大政策、重点项目和民生领域,将评价结果作为预算安排、政策调整的重要依据,其中,评价发现2024年四元民生保险保费补贴项目测算依据不够精准,2025年预算编制将保障人口范围由户籍人口调整为常住人口,预算金额同比压减15%,持续强化评价结果刚性应用,显著提升财政资源配置效率。三是政府投资项目管理精细高效。强化政府投资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做实结算、决算等关键环节,全年纳入政府投资绩效平台应结算项目8个,完成结算报告项目8个、决算报告项目6个,结算率、决算率分别达到100%、75%。从严从实开展财政投资评审,全年高效完成121个项目预(结)算评审,审减投资38,000万元,审减率16.4%,有效节约财政资金、防控投资风险。四是国资国企改革深化提升。有序推进国企改革深化提升三年行动,成功整合组建金弘控股集团和青铜源文旅集团,国有资本布局持续优化,国有企业功能定位更加清晰。聚焦主责主业,持续强化产业链供应链增资扩容,4家企业供应链营收达739,300万元,着力打造具有影响力的产业供应链管理服务平台。

(五)抓落实、强管理,着力防范财政运行风险,筑牢安全发展新屏障。牢固树立底线思维和风险意识,将防风险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统筹发展和安全,确保财政运行稳健可持续。一是兜牢兜实“三保”底线。强化源头管控,在部门预算编制中深化零基预算理念,坚决压减非刚性、非重点项目支出,2024年预算审减项目121个,审减金额7,673万元,节俭资金优先用于“三保”。坚决贯彻落实党政机关习惯过紧日子要求,坚持将“保基本民生、保工资、保运转”作为预算安排的刚性要求和优先顺序,全年足额保障“三保”支出超380,000万元,确保党政机关正常运转、财政供养人员工资按时足额发放、基本民生政策应享尽享,社会大局和谐稳定。二是防范化解政府债务风险。坚持“稳中求进、内紧外松”原则,以“控增量、去存量”“双降”为目标,结合我市实际制定1+5化债方案,提高我市政府债务管理质效。全年按时足额偿还政府债券本息154,300万元,坚决维护政府信誉。抢抓国家政策窗口期,积极利用合法合规的置换手段化解存量隐性债务,坚决遏制新增隐性债务。强化财政承受能力评估,完善地方政府债务常态化监测预警机制,对政府投资项目严格审批管理,牢牢守住不发生政府债务风险底线。三是织密织牢财会监督网。构建常态化、长效化财会监督机制,聚焦虚列支出、挤占挪用、违规举债等突出问题,持续开展财经纪律重点领域专项整治,深化“互联网+监督”平台应用,提升日常线上监管效能,全年核查整改各类财经纪律问题211条。依托惠民惠农“一卡通”平台,实现19,000万元补贴资金精准识别、阳光发放,畅通惠民资金“最后一公里”。

三、2025年上半年预算执行情况

今年以来,全市各部门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中央、省、市决策部署,严格执行市七届人大五次会议审查批准的财政预算,主要情况如下:

(一)上半年预算执行情况

1.一般公共预算收支情况

地方财政总收入551,118万元,占年初预算的(以下简称“占预算”)61%,同比增长9.3%。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348,430万元,占预算的64.2%,同比增长13.1%。其中:地方税收收入210,194万元,占预算的56.2%,同比增长2.5%。

一般公共预算支出473,095万元,占预算的61.9%。分功能科目情况如下:

一般公共服务支出52,588万元,占预算的42.8%;

公共安全支出17,287万元,占预算的56.2%;

教育支出80,341万元,占预算的52.2%;

科学技术支出8,874万元,占预算的60.1%;

文化旅游体育和传媒支出6,053万元,占预算的47.9%;

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35,897万元,占预算的44.4%;

卫生健康支出22,380万元,占预算的54%;

节能环保支出7,781万元,占预算的62.3%;

城乡社区支出43,695万元,占预算的58.5%;

农林水支出58,494万元,占预算的67.5%;

交通运输支出14,563万元,占预算的54.5%;

资源勘探信息等支出97,736万元,占预算的385.5%;

商品服务业等支出776万元,占预算的35.4%;

自然资源海洋气象等支出8,079万元,占预算的51.2%;

住房保障支出2,405万元,占预算的51.5%;

粮油物资储备支出756万元,占预算的79.8%;

灾害防治及应急管理支出3,951万元,占预算的65.4%;

债务付息支出10,799万元,占预算的59.7%。

2.政府性基金预算收支情况

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70,694万元,占预算的13.4%。其中: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金收入65,592万元,占预算的13.9%。

政府性基金预算支出223,885万元,占预算的34.4%。其中:土地出让收入安排的支出71,233万元,占预算的18.3%。

政府性基金预算收支差额较大的主要原因是:根据总会计制度相关规定,专项债券转贷收入不列入政府性基金本级预算收入,专项债券收入安排的支出列入政府性基金本级预算支出。

3.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支情况

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3,093万元,占预算的26.6%。

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支出4,347万元,占预算的56.4%。

4.社会保险基金预算收支情况

社会保险基金总收入146,050万元,占预算的40%,其中:

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收入49,736万元,占预算的53.2%;

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收入15,112万元,占预算的34%;

机关事业单位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收入26,145万元,占预算的32.8%;

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含生育保险)基金收入30,721万元,占预算的49.3%;

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收入20,646万元,占预算的26.7%;

工伤保险基金收入1,650万元,占预算的50.3%;

失业保险基金收入2,040万元,占预算的50.5%。

社会保险基金总支出167,827万元,占预算的43.5%,其中:

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支出58,381万元,占预算的46.9%;

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支出19,967万元,占预算的52.7%;

机关事业单位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支出37,402万元,占预算的47%;

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含生育保险)基金支出27,482万元,占预算的49.2%;

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支出20,526万元,占预算的26.5%;

工伤保险基金支出2,149万元,占预算的35.1%;

失业保险基金支出1,920万元,占预算的40%。

(二)财政运行情况

上半年,全市财税部门深刻把握当前财政经济形势,锚定高质量发展首要任务,坚持多措并举、挖潜增收,收入实现高基数下的高增长,重点支出保障有力,为我市经济社会稳健发展提供有力支持,为完成全年预算目标打下坚实基础。总体来看,上半年全市财政运行情况较好,主要工作情况如下:

1.更加聚焦主责主业,顺利实现财政收入“双过半”。今年以来,受减税降费政策继续实施、部分企业改造升级等因素影响,我市重点企业整体掉收,税收贡献下降。全市各收入征管部门攻坚克难、落实有力措施,有效推动财政收入稳步增长,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同比增长13.1%,超额完成财政收入“双过半”目标任务。一是做好财政收入“加法”。坚持树牢全市“一盘棋”思想,围绕全年收入目标,压实责任,多方开源,挖潜增收。财税协同,强化收入征管,密切跟踪劲牌公司、三鑫金铜等重点税源企业的同时紧盯税收征管薄弱环节,做到“抓大不放小”,确保税收及时足额入库,实现应收尽收。同时,全市各单位加大向上沟通力度,上半年争取上级转移支付资金248,529万元,新增专项债券资金88,733万元。二是做好大财政“乘法”。围绕大财政体系建设,在全市范围内继续深化国有“三资”盘活工作,积极“盘活存量、挖掘增量、做大总量”,挖掘非税收入可持续增长点,上半年入库各类资产盘活处置收益87,200万元。三是做好服务企业“减法”“除法”。上半年,我市增值税留抵退税15,800万元,切实帮助企业减轻负担。不断提升政府采购透明度,动态更新并公布现行有效的政府采购制度文件目录清单,全面推行政府采购意向公开。持续开展政府采购领域妨碍公平竞争规定的清理工作,不断激发市场主体活力,确保我市财源工程“路面宽、走得稳”。

2.更加聚焦提质增效,积蓄高质量发展动能。用好用足财政政策“工具箱”,最大程度释放政策红利,帮助市场主体健康发展,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一是优化财税营商环境。拨付“四补”机制资金4,156万元,发放创业担保贷款12,718万元,做实新型政银担风险分担机制,大力化解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为164家企业拨付“无申请兑现”资金1,160万元,提升惠企资金拨付时效;完成政府采购中小企业合同授予额188,144万元,占政府采购合同授予总额的99.2%,充分发挥政府采购支持中小企业作用。二是支持科技创新提能。拨付传统产业技术改造专项资金1,193万元,推动传统产业向智能化、高端化转型升级;拨付科技创新和高新技术企业发展专项资金328万元,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拨付工业重点领域设备更新改造项目1,277万元,支持企业改造升级;拨付矿区绿电绿氢制储加用一体化氢能矿场综合建设项目资金1,500万元,加快未来产业布局发展。三是持续提振消费活力。拨付消费品以旧换新资金200万元,支持实施消费提振专项行动;拨付购房补贴4,400万元,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拨付智能家居、3c数码、惠购湖北等消费券407万元,着力激发消费潜能。

3.更加彰显为民理财,在发展中保障改善民生。坚持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财政工作的奋斗目标,尽力而为、量力而行保民生、保重点。一是深入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拨付乡村振兴四级衔接资金7,098万元,为进一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注入新动力;拨付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厕所革命建设资金1,956万元,持续推进健康乡村建设,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拨付农业产业发展资金1,519万元、五大产业链扶持资金1,362,万元支持农业产业融合,做强农业龙头企业,做优农业品牌,推动全市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拨付和美乡村示范片建设资金500万元,加快建设宜居宜业乡村。二是落实落细社会保障政策。拨付就业补助金254万元、创业担保贷款贴息784万元,全力稳定和扩大就业;拨付困难群众社会救助资金10,436万元、高龄津贴839万元、城乡医疗救助资金2,224万元,切实做好困难群众的救助工作;拨付退役优抚资金1,282万元、城乡义务兵家庭优待金917万元,全面加强退役军人服务保障。三是支持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拨付64,420万元,足额保障教育系统人员工资的及时发放;拨付义务教育学校公用经费6,242万元,确保各学校正常运转;拨付各类学生补助642万元,完善扶困助学机制;拨付教育清凉工程建设资金315万元,改善办学条件。四是促进卫生健康事业发展。拨付中医院智慧医院建设资金800万元,持续深化公立医院综合改革;拨付中医院、人民医院学科建设、信息化建设资金1,825万元,推动县域医共体建设;拨付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资金6,080万元,深化医药卫生体系改革,助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普惠民生。五是助力文体事业繁荣发展。投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资金627万元,促进公共文化事业持续健康发展;拨付文旅奖补资金718万元,推动我市旅游业融合发展;拨付铜绿山国家遗址展示保护工程资金580万元,助力古文化遗址保护。

4.更加强化内外统筹,持续提升城市发展能级。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城市工作重要论述,外塑形象,内提气质,着力构建宜居智慧韧性城市。一是强化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保障。充分发挥政府投资带动引导作用,实施供水管网、污水处理等城市功能补短板行动,拨付4,580万元推进大冶市污水处理设备更新和大箕铺污水处理厂二期建设,加快推进污水处理提质增效;拨付2,300万元实施供水管网分区计量项目、乡镇老旧供水管网改造,持续提升居民饮水安全品质。二是扎实有序推进城市更新改造。以实现“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为目标,推动品质提升攻坚行动。拨付老旧小区改造资金3,302万元、拨付既有住宅加装电梯79台、资金1,185万元;改善人民群众居住条件;拨付炕头老街改造资金3,500万元,推动市容市貌品质提升;拨付城市地下管网管廊更新项目资金1,425万元,提升城市防汛能力和安全韧性水平。三是加快建设综合交通体系。抢抓武鄂黄黄国际综合交通枢纽建设等重大机遇,拨付G106黄石铁山至大冶段改建工程项目资金34,500万元,加速打通大冶与武汉都市圈核心组团快速融合联通重要通道,加快融圈入群;拨付熊家洲大道东延等“断头路”建设资金600万元,推进城市道路互联互通;拨付国省道大中修项目和农村公路建设养护资金7,418万元,推动交通运输事业高质量发展。

5.更加重视科学管理,不断提升财政治理效能。在深入总结2024年大财政体系建设经验的基础上,抢抓重大改革试点机遇,积极推进深化零基预算改革等5项财政科学管理改革试点,推动财政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实现新突破。一是坚持目标导向,做好系统谋划。建立“提升财政科学管理水平和治理效能,完善财政管理制度体系,牢牢守住风险底线”为目标,抓好科学谋划,明确改革举措,制定“1+5”财政科学管理试点方案,以市政府统筹协调、市财政局牵头抓总、部门单位协同联动抓落实工作机制,扎实有序推进改革试点任务。二是坚持问题导向,夯实改革基础。积极采取有力措施着力解决当前财政收支平衡突出矛盾,积极采取有力措施,进一步夯实改革基础。全面清查国有“三资”,建立持续盘活机制,加快国有“三资”资产化、证券化、杠杆化进程;全面清理本级保险、以奖代补、政府购买服务、编制规划、系统运维网费、编外人员保障等各类涉及财政支出政策,提出优化建议;梳理部门单位支出项目清单,按照“法定、通用、专项”分类拟定支出标准。三是坚持效果导向,细化改革措施。坚持以政策定项目、以标准定额度、以绩效定增减,构建零基预算管理机制,确保财政科学管理改革方向对、步子稳、效果好。

(三)下半年工作安排

2025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收官之年,也是大冶全力冲刺千亿县市、奋进全国50强的决胜之年,做好财政工作意义重大。下半年,我们将认真落实市人大七届五次会议和本次会议精神,落实好市委部署要求,聚焦高质量发展首要任务,打好政策“组合拳”,实施好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不断巩固强化经济回升向好态势。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1.抓措施、拓财源,增强财政可持续能力。一是聚焦税源管理稳基固盘。把加强税源管理作为一项基础性工作,融入日常,抓在经常,动态研判收入形势,持续关注留抵退税回补情况,跟踪分析重点行业、重点税源和重大项目推进情况,全力挖潜增收,保障税收及时足额入库。二是聚力财源建设培优育强。推动财源建设工作常态化良性运行,培育厚植新兴财源税源。持续加大市场主体的帮扶力度,支持企业纾困解难,不断壮大主体税源,推进全市财源扩量提质。三是聚合非税征管提质增效。充分利用预算管理一体化系统、财政电子票据管理系统等平台,建立规范化、标准化、自动化的收入与票据对比机制,实现对征收行为的源头把控、动态监管,加强非税收入日常监管,不断提升财政治理效能。

2.施政策、解难题,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一是抓紧抓牢科技创新核心要素。不折不扣落实《关于进一步强化科技创新推动大冶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统筹各项财政资金,支持培育科技创新标杆企业,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开展技术攻关,推动科技企业量质提升。二是用好用活科创人才有力支撑。落实落细各项人才优惠政策,支持“铜都汇”创新创业大赛、“科技副总”“科技顾问”等计划实施,加快构建教育科技人才发展体系、搭建人才发展平台、提升人才服务水平,形成“惜才、聚才、用才、兴才”的良好局面。三是做大做强现代产业主要载体。坚持工业强市、工业兴市,围绕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通过各项奖补政策,支持实施工业企业技术改造,深入推动两化融合提档升级,实施中小企业成长工程。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化发展,前瞻布局未来产业,全力支持氢能源等未来产业布局发展。

3.补短板、惠民生,提升人民生活品质。一是完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发挥财政政策保障作用,健全分层分类的社会救助体系,完善基本医疗、大病保险和医疗救助制度,提升社会救助保障水平。做好“一老一小”关爱服务,完善养老机构运营补贴制度,发展普惠型养老服务和互助型养老,提高爱心托管班水平。二是持续加大民生领域投入。坚持“心系群众、财政为民”理念,优化资金资源配置与供给。重点关注教育、医疗、就业创业、困难救助、公共服务质量提升等重点民生领域经费保障,用真金白银织牢“民生网”,用财政担当答好“民生卷”。三是统筹发展与安全。牢固树立“发展是第一要务,安全是发展的前提”思想,将安全防范作为财政投入的重要领域,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安全指数,支持开展安全生产“治本攻坚”三年行动,进一步提升基层应急管理能力;推动加强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守护“舌尖上的安全”;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推动平安大冶建设。

4.防风险、守底线,筑牢安全发展防线。一是严密防范“三保”运行风险。全面落实“三保”支出保障责任,坚持“三保”支出在预算安排和库款调度上的优先顺序。强化“三保”运行动态监测预警和风险研判,严格落实“保工资”专户专调,兜牢兜实“三保”底线。二是精准防控地方债务风险。建立全口径地方债务监测机制,动态掌握地方债务风险底数,持续监测地方债务风险。科学合理确定发债规模,加强专项债券全生命周期管理,提升“债务—资产”转化效率。完善地方债务风险预警和应急处置机制,常态化跟踪化债方案落实,确保债务风险总体可控。三是完善财会监督体制。推动与人大监督、纪检监察、审计监督等贯通协调,持续深入开展财经纪律重点问题专项整治,加强乡镇财政资金管理。按照《全市机关事业单位公务接待、商务接待和机关内部食堂违规吃喝问题开展专项检查工作方案》重点做好公务接待、食堂违规吃喝专项检查,持之以恒纠治“四风”,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

5.强改革、激活力,深化财政管理改革。一是落实习惯过“紧日子”要求。准确把握中央、省、市关于党政机关要习惯过紧日子的要求,切实履行财政部门职能职责,强化“三公”经费限额管理、预算约束管理、规范项目管理,加快建立绩效评价结果与预算安排科学合理的挂钩机制,坚持勤俭办一切事业,切实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二是加强财政资源和预算统筹。深入总结大财政体系建设经验,通过完善国有“三资”盘点盘活机制、强化政府收入全口径预算管理、完善财政支出统筹使用机制等方式,进一步提升财政资源和预算统筹质效。三是深化零基预算改革。牢固树立零基预算理念,打破“基数+增长”的预算固化格局,明确支出安排序列,以零为基点编制预算,健全完善应保必保、重点突出、绩效优先、调控有力的预算安排机制,扎实推进财政科学管理,科学编制2026年财政预算,强化重大战略任务和基本民生财力保障。

主任、各位副主任、各位委员,今年不仅是“十四五”收官之年,更是“十五五”规划之年,我们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自觉接受人大监督,认真落实本次会议审议意见,在下半年以舍我其谁的使命感、只争朝夕的紧迫感、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坚定信心、砥砺奋进,为大冶“聚力建支点、冲刺千亿市”做出更多贡献。

二、情况说明

2024年转移支付资金情况说明

2024年省财政厅累计下达我市一般公共预算转移支付资金313617万元,其中:返还性收入2685万元,一般性转移支付收入285366万元,专项转移支付收入25566万元。

我市无对下返还性支出、一般性转移支付支出及专项转移支付支出,特此说明。

2024年举借债务情况说明

现就2024年我市政府债务情况说明如下:

省财政厅核定我市2024年地方政府债务限额2178605万元,其中:一般债务限额653389万元,专项债务限额1525216万元。截至2024年底,我市地方政府债务余额为1800283万元,其中:一般债务余额604139元,为限额的92.5%;专项债务余额1196144万元,为限额的78.4%。

全年我市收到新增地方政府债券转贷收入251797万元,其中:一般债券41097万元,专项债券210700万元。新增地方政府债券资金着力保障重点领域和重大项目建设,主要用于市政和产业园区基础设施、交通基础设施、医疗教育等社会事业、农林水利、生态环保、老旧小区改造、棚改等民生项目。

全年我市收到再融资债券转贷收入256563万元,其中:再融资一般债券36194万元,再融资专项债券220369万元,全部用于偿还到期政府债券本金。

2024年“三公”经费决算情况说明

2024年全市各部门继续按照过“紧日子”要求,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要求,从严控制和压缩“三公”经费支出。据统计,市级“三公”经费财政拨款支出1675.34万元,超年初预算207.94万元,其中:

1、因公出国(出境)经费13.24万元,共计出国团队2次,出国人次2人。比2023年增加13.24万元,超预算13.24万元,主要原因是黄石市临时安排出国任务。

2、公务用车购置及运行维护费1498.2万元,与年初预算1303.5万元相比增加194.7万元。其中公务用车购置支出399.7万元,较年初预算200万元增加199.7万元;公务用车运行维护费1098.5万元,较年初预算1103.5万元比减少5万元;公车购置及运行维护费决算数均较预算数增加,主要是老旧车辆进入更新高发期,公务用车购置费用增长。

3、公务接待费163.9万元,与预算163.9万元持平。其中:外宾接待支出0万元,国内公务接待支出163.9万元。

2024年预算稳定调节基金情况

2023年末,我市预算稳定调节基金余额34550万元,2024年补充预算稳定调节基金14877万元,2024年末余额15427万元,比上年末减少19123万元。

2024年预算绩效工作开展情况

今年以来,我市按照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工作要求,以提升财政资金绩效为主线,以绩效目标实现为导向,以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为手段,推动预算绩效管理全方位、全过程、全覆盖的扩围增面,不断促进财政资金使用提质增效。

一、亮点工作成效。

2023年度全省预算绩效管理考核工作中,按照省厅要求积极准备材料、梳理数据,并按时提交考核资料,在全省考核评比中获得“优秀”等级。2024年度全省预算绩效管理考核工作严格按照省厅报送要求填报资料,全年工作受到省财政厅综合绩效处表扬。

二、做“严”绩效考核。

根据市委组织部要求,将财政预算绩效管理考核评分方案进行缩减,最终以“预算绩效管理质量水平”“预算绩效管理结果应用率”两条指标进行考核。考核具体工作于2025年2月份针对全市一级预算单位及乡镇单位展开,考核结果已报送考核办。

三、做“优”事前评估。

2024年事前绩效评估工作随预算编制工作同步进行,对市直预算单位符合要求的项目开展事前绩效评估工作,单位提交的事前绩效评估报告经主管部门及业务股室审核盖章后,交于市财政局确认报告格式并扫描存档确认通过评估。年中新增追加项目需要开展事前绩效评估工作的,参照该流程开展。2024年共完成10个事前绩效评估项目,评估报告完整性及质量相较以往年度有所提升。    

四、做“全”绩效目标。

坚持绩效目标编制与预算编制四个同步,即同步布置、同步编制、同步审核、同步批复。全年全市共编报绩效目标项目1133个,金额1241771万元,其中一般公共预算支出项目1094个,金额381897万元;政府性基金项目24个,金额499999万元;国有资本经营预算项目2个,金额2465万元;社保基金项目7个,金额357410万元,实现项目支出绩效目标“四本预算”全覆盖。完成77家一级单位部门整体绩效目标申报。

五、做“深”绩效自评。

以政府名义下发《关于开展2024年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的通知》,计划评价项目563个,金额811842万元。其中:自评项目543个,金额711105万元,占评价总额的87.60%;重点绩效评价项目20个涉及金额100737万元,占评价总额的12.40%,重点评价领域进一步拓宽,为财政资金提质增效夯实基础。实际完成评价项目563个,金额813306万元,其中:自评项目545个,金额712568万元,占评价总额的87.61%;完成重点绩效评价项目20个,涉及金额100737万元;完成89家市直单位部门整体支出绩效评价工作。自评报告电子版已全部审核归档,纸质档已收齐并装订成册。

六、做“好”绩效监控。

对2024年所有纳入绩效目标管理的项目支出全部实施绩效监控,采取单位自行监控和财政部门重点监控两种方式进行。9月印发《关于开展2024年市直单位项目支出绩效运行监控工作的通知》(冶财〔2024〕33号),选择59个涉及农业、教育、医疗卫生等民生类项目实施重点跟踪监控,金额286978.79万元,占年初项目支出金额483599万元的59.34%。所有项目绩效监控报告均已汇总成册。

七、做“实”重点评价。

2024年围绕社会民生热点等重点领域筛选重点绩效评价项目20个,包含1个部门整体支出项目、3个政府采购支出项目,评价类型从市级项目支出、部门整体支出进一步拓展至政府采购项目支出、专项债券支出等重点领域,为财政资金提质增效夯实基础。评价报告定稿后已通知项目单位开展评价结果反馈工作,要求单位在规定时间内根据《绩效评价结果反馈通知书》进行问题整改并报主管部门审核确认,评价机构对单位问题整改及结果应用报告书进行审核,评价报告及评价结果报送人大、市政府。此外,12月份委托专业独立的第三方机构审查评价报告,其出具的评分评级结果已面向社会公众公开。

八、加强预算绩效管理培训。

2024年共开展3次培训,累计培训人数近200人。3月19日,参与“2024年度刘仁八镇农村集体‘三资’监管、政府采购、预算绩效及部门单位财务知识培训会”,对绩效目标申报与绩效自评实操进行详细解析。7月3日,在市财政局2楼会议室举办2024年财政重点评价工作布置暨业务培训会,会上介绍了2024年重点绩效评价项目总体情况,明确了工作要求,对于如何开展并做实重点评价工作进行了业务交流。7月19日,受单位邀请在残联第九期梅香讲堂上解读了预算绩效管理工作及具体实例,并着重针对残疾人救助类项目进行实例讲解。9月24日,根据2024年市财政局“财政大课堂”活动安排,联合经济建设股在市财政局2楼会议室举办政府投资项目绩效综合评价平台专题培训班,主要针对政府投资项目绩效综合评价平台流程和两算工作进行培训,提高了财政业务人员对政府投资项目绩效综合评价平台工作的认知。

九、绩效信息公开工作。

2024年度绩效目标已随同部门预算在市政府网站公开,涉及预算单位258家,涉及项目金额100416万元。2023年度绩效评价公开已于9月份布置给各单位,由单位随同部门决算在市政府网站公开。2024年度重点绩效评价结果已于12月通过市财政局法定主动公开内容版块在市政府网站公开。

十、预算绩效管理宣传报道。

全年共发布5篇新闻期刊,其中省级稿件2篇、市级稿件1篇、县级稿件2篇,利用《财政与发展》《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黄石日报》《今日大冶》等期刊媒体宣传预算绩效管理工作动态,进一步促进单位树立绩效意识,深化工作人员对预算绩效管理重要性的认识,强化社会监督。

十一、2024年结果应用工作。

根据各绩效管理主体单位的自评、重点评价结果,总结各部门单位2024年度项目支出绩效评价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相关整改等情况,并应用于2025年预算编制中调整预算安排,削减冗余且不必要的开支,其中通过重点绩效评价工作有效压减预算资金2388.83万元。

十一、积极推进投资项目平台工作。

一是明确专人负责平台运行、协调各相关业务股室等具体工作,根据实际工作不断优化操作流程,确保各项工作有序推进;二是及时将任务转办到各责任股室,督促各股室在规定时限内开展财力论证工作,严把项目审核关口;三是加强部门间沟通,积极对接省财政厅、发改委等相关部门,及时反馈平台运行中遇到的问题,不断完善平台操作流程,积极推进平台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