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是湖北省坚持“建成支点、走在前列、谱写新篇”目标定位,加快推进“一主引领、两翼驱动、全域协同”区域发展布局的关键时期;是黄石市深化和拓展转型升级,加快建设长江中游城市群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关键时期;是大冶市持续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陈贵镇逆势上扬、高位起跳、重振辉煌的关键阶段。必须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融入新发展格局,科学编制和实施陈贵镇“十四五”规划,巩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成果和全省首强镇地位,奋力开创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规划纲要明确了全镇在“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定位、重大任务及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主要依据是:《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共湖北省委关于制定湖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共黄石市委关于制定黄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共大冶市委关于制定大冶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
第一节 全面建成小康陈贵如期完成
“十三五”期间,面对严峻的外部经济形势和繁重的改革发展任务,陈贵镇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和省市委、政府工作要求,围绕建设“五大名镇”的目标定位,深入实施生态立镇、工业强镇战略,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系列重大成就。先后荣获全国五四红旗单位、荆楚最美乡镇、湖北“四好农村路”示范镇、湖北省“擦亮小城镇”试点镇等多项国家、省级殊荣,成功进入湖北省经济发达镇序列,国家卫生镇荣膺“三连冠”,全国文明镇笑傲“八连冠”。全省“四化同步”示范镇试点任务全面完成。在全国综合实力千强镇排名中从第222位跃升至第165位,连续几年稳居湖北乡镇之首。
镇域经济实力更加强劲。坚持工业强镇,先后盘活工业企业18家,规上工业企业动态保持在30家。改革创新取得突破性进展,成功完成矿业集团经营权承包模式改革。形成以牛仔纺织服装、机械装备制造、新材料、食品加工四大产业为主导,建材、化工、绿色循环矿业、农旅、汽车零部件制造等产业全面发展的产业格局。工业结构更加合理,高新技术产业贡献值超过15%,矿业占工业经济比重从70%下降至32%。“十三五”期间,全镇累计完成规上工业总产值359.85亿元,固定资产投资228.56亿元。
生态环境更加秀美宜人。大力推进人居环境整治,深入实施“四个三”重大生态工程,打造省级美丽乡村9个、省级绿色示范村16个、省级生态村8个,森林覆盖率达35.4%;镇区新建生活污水处理厂;河塘堰库都配备了“河长”,取缔污染严重的涉水养殖场34家,关停“散乱污”企业20家,农业面源污染得到有效遏制,小微水体得到有效治理;累计改厕5300多个,新建公厕200多个;打造10个垃圾分类试点村;打造24个“建材银行”示范点;复垦利用工矿废弃地4200亩,土地整治面积达3万余亩,种植苎麻2000余亩改良土壤。
城乡更加宜居宜业。乡村主干道基本实现硬化、刷黑,乡村公路格局发生深刻变化;投入数千万元,建起全省一流乡镇中心卫生院、农贸市场;大金省道沿线、镇区和乡村主干道全部亮化,照亮群众平安回家路;农村自来水管网改造全面铺开、快速推进,大部分村已喝上清甜甘冽的“仙岛湖水”;李家湾、柯旭旦湾地质灾害移民搬迁工程进程加快,累计改造农村危房近百户;对275个自然湾进行环境整治,引导拆除农村破旧土坯房130间、旱厕538个,拆除各类违建面积万余平方米。成功入选湖北省50个“擦亮小城镇”行动试点镇。
旅游名片更加光彩夺目。举办了全国门球赛冠军总决赛等3场大型国家级赛事;陈贵龙狮在湖北省第十五届运动会中摘金夺银,成绩斐然;建成红豆杉主题公园、柑橘采摘园、草莓采摘园各类休闲农业示范点数十处,乡村产业园里百花绽放,柑橘、草莓等水果种植面积5000余亩,稻虾产业规模达16800亩,成功举办首届大冶龙虾文化旅游节、大冶市首届柑橘采摘节等节庆活动,乡村旅游风生水起。
群众生活更加幸福美满。实施省市重点水利工程项目百余个,清淤沟渠数百公里,下朱闸改造工程、红旗灌区节水配套改造工程、大冶湖大港陈贵段综合整治工程赢得群众一片叫好;实现农村劳动力就业转移6000余人;两个贫困村全部脱贫,贫困人口均已达到“两不愁三保障”脱贫标准;12所中小学、幼儿园校园改建全面完成;建成21个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建成集司法、中心戒毒社区、政法办、退役军人事务站、信访办于一体的综治中心,形成大综治大调解的工作格局。村级视频监控探头加快覆盖,落实“一村一辅警”,群众“一感一度一率一评价”有了明显提升。武阳高速陈贵段工程、地质灾害移民搬迁工程、库区移民“美丽家园”工程等重点民生实事加快推进。
在“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陈贵镇面对新冠肺炎疫情、“98+”特大汛情的严重冲击,面对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严峻挑战,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英明领导、科学决策下,团结带领全镇人民,全面落实党中央各项决策部署和省市委各项工作要求,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坚持战疫、战洪、战贫“三战并举”,一仗接着一仗打,经受住了历史性大考,赢得了疫情防控、疫后重振、社会稳定“三大保卫战”重大胜利,经济持续恢复向好,社会大局保持稳定,交出了令群众较为满意的答卷。五年来的发展成就为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镇奠定了坚实基础。
第二节 新发展阶段面临新环境
“十四五”时期将是陈贵镇发展动能转换期、产业发展攻坚期、民生改善关键期,面临更加复杂多变的宏观发展环境,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
新机遇。从国家层面上看,我国已转入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在构建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为地处沿江地区的大冶市陈贵镇推进区域协同发展提供了战略机遇;从省级层面上看,湖北省正在构建“一主引领、两翼驱动、全域协同”的区域发展布局,有利于陈贵镇更大程度集聚要素资源,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力;从黄石市、大冶市层面上看,黄石正在构建“一心两带、多点支撑、全域一体”的区域发展布局,大冶正在构建“双区引领、五园支撑、多点开花”的全域发展格局,为陈贵镇对接大冶湖高新区和临空经济区带来发展机遇;从自身角度来看,经过多年持续转型发展,特别是十一次党代会以来,陈贵镇以工业强镇为引领,大抓工业、抓大工业,盘活工业企业18家、建成牛仔纺织服装产业链、基本完成机械装备制造产业集群布局、推进矿业集团完成改革等,积蓄了产业基础优势。
新挑战。受新冠肺炎疫情、贸易保守主义等不利因素影响,世界经济面临下行趋势,不确定性明显增加。同时,“十四五”时期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对陈贵镇进一步摆脱传统路径依赖、加快转型发展、提升发展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一是产业基础不牢固,产业集群偏少,牛仔纺织服装产业集群能级不够,战略性新兴产业还未形成有力支撑,传统产业改造提升不够快;二是科技创新能力不强,省级高新技术企业偏少,高新技术产值占比还不高,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单打冠军”、“隐形冠军”企业偏少,省级以上名牌产品、商标不够,龙头企业远远不够;三是安全生产等领域还存在风险隐患,一些领域的监管还存在薄弱环节,疫情冲击导致的各类衍生风险需要高度警惕,防范化解风险任务依然艰巨;四是营商环境有待提高,一些政府和部门单位工作人员办事质量和效率不高,担当精神、服务能力、宗旨意识亟待增强,甚至有工作做虚功、不务实等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现象存在;五是生态治理欠账较多、民生保障还有不少短板等问题。
综合来看,陈贵镇处在战略机遇的叠加期、蓄势跃升的突破期、调整转型的加速期,机遇大于挑战,前景十分广阔。必须立足“两个大局”,增强机遇意识和风险意识,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以自身发展的确定性应对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奋力谱写更加出彩的绚丽华章。
第一节 指导思想
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全面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认真落实湖北省“一主引领、两翼驱动、全域协同”区域发展布局和黄石市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战略部署,围绕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镇,实施创新改革开放人才“四轮驱动”,打造以两大百亿产业集群为支柱的现代产业新体系,以争创全国转型发展标杆区、绿色发展引领区、基层社会治理样板区“三区示范”为抓手,接续建设“实力名镇、宜居名镇、生态名镇、旅游名镇、幸福名镇”,实现转型发展走在全国前列,不断开辟高质量发展新局面,为大冶市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市做出陈贵新贡献。
第二节 基本原则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落实党委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要求,完善镇党委领导经济工作机制,提高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能力和水平,确保党中央决策部署、省委工作要求、市委发展战略在陈贵落地生根。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人民至上,更加注重共享发展,加快补齐民生短板,提高全镇人民生活品质,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迈进。
——坚持新发展理念。更加坚定贯彻新发展理念,筑牢工业强镇理念,大抓工业、抓大工业,做大做强实体经济支撑,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战略,锻长板、补短板、强弱项,着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努力实现高质量发展。
——坚持改革创新。坚定不移吃“改革饭”、打“创新牌”,破除制约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高效能治理的体制机制障碍,持续增强发展动力和活力。
——坚持系统观念。强化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统筹推进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防风险,实现发展质量、结构、规模、速度、效益、安全相统一。
——坚持转型发展。保持战略定力,坚定不移推进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加快资源型乡镇产业转型升级,加速换动能、转方式、优布局,不断拓展转型内涵,提升转型质效,推动转型之路越走越宽。
第三节 发展定位
“十四五”期间,依托长江经济带、对接武汉城市圈,主动融入黄石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围绕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镇总体目标,推进“12345”陈贵行动,以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实施“五大战略”,持续推动“五大名镇”建设,争创全国转型发展标杆区、绿色发展引领区、基层社会治理样板区,夯实中国明星镇、全国文明镇、湖北首强镇地位,争创全国百强镇。
专栏1:陈贵“十四五”“12345”行动
“1”——以工业强镇推动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为陈贵第一要务、一号工程; “2”——打造高端装备制造、纺织服装两大百亿支柱产业集群; “3”——以争创全国转型发展标杆区、绿色发展引领区、基层社会治理样板区“三区示范”建设为抓手; “4”——激发创新、改革、开放、人才“四轮驱动”新动能; “5”——打造“五大名镇”,实力名镇、宜居名镇、生态名镇、旅游名镇、幸福名镇。 |
——实施工业强镇战略,持续建设实力名镇。聚焦牛仔纺织服装、机械装备制造、化工及新材料、食品加工、汽车零部件、绿色循环矿业等产业,加大招商引资、项目建设力度,做好建链、补链、延链、强链文章,推动主导产业集群发展,进一步做大经济体量。持续推进传统产业技改升级、转型发展,做优做强传统产业。发展电子商务及现代物流业,推进与制造业融合发展,打造先进制造强镇。
——实施生态优先战略,持续建设生态名镇。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持续推进“四个三”重大生态工程,统筹推进治山、治水、治土、治气、治废行动,坚定不移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持续改善生态环境,争创全国“两山”实践创新基地和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先行区。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持续建设宜居名镇。加快补齐城乡基础设施领域短板,巩固全省“四好农村路”创建成果,以安全饮水为重点,加快农村水、电、路、气、网等基础设施提档升级,办好一批“急难愁盼”的民生实事。高质量示范引领农业现代化,打造富美乡村。推动城乡一体发展,争创湖北省“擦亮小城镇”示范镇。
——实施全域一体战略,持续建设旅游名镇。大力实施全域旅游战略,以雷山名胜风景区为依托,积极招商引资,完善旅游设施要素,推动雷山景区新一轮大发展,辐射带动全镇乡村旅游蓬勃发展。支持陈贵龙狮、瑞云国医堂等本土文化产业做大做强,全力创建“湖北省全域旅游示范区”,巩固“湖北旅游名镇”成果,创建全国旅游名镇。
——实施民生至上战略,持续建设幸福名镇。盘活好、利用好山水资源,引进能人回乡,因地制宜发展乡村产业,形成“一村一品”的品牌效应,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促使乡村产业高质高效,呈现多点开花、竞相绽放的格局,促进农民富裕富足。以城市创建为引领,以道德楷模为示范,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持续推进“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与“扫黄打非”斗争,从重打击违法犯罪行为,加强信访矛盾纠纷调处化解,推动农村移风易俗,不断提升农村社会治理效能。
第四节 发展目标
二〇三五远景目标:展望二〇三五年,陈贵镇将基本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镇。镇域经济实力、综合竞争力将大幅跃升,经济总量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迈上新台阶;科技进步成为经济增长主动力,创新活力全面迸发;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建成完整强劲的现代化经济体系;基本实现镇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成“实力名镇、宜居名镇、生态名镇、旅游名镇、幸福名镇”,力争进入全国百强镇第二方阵。
“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到2025年,陈贵镇国民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1%。力争建成两大百亿产业集群,规上工业企业达60家以上,规上工业总产值突破280亿元,工业制造业对镇域经济贡献率超过70%。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69亿元,年均增长10%。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达到5亿元,年均增长15%。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47000元,年均增长7%。勇当黄石“多点支撑”和大冶“五园支撑”的急先锋,率先成为全省镇域经济发展排头兵,力争挺进全国百强乡镇和全国经济发达镇。
坚定不移推进工业强镇,聚焦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推动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成为大冶“五园支撑”之首,巩固湖北首强镇地位,打造先进制造强镇。
第一节 推动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
机械装备制造业。实施“三量并举”策略,做好优势组合、优势延伸、优势再造。深化盘活存量行动。以兴成钢铁盘活后的有利契机,帮助下游企业破解铁水供应要素瓶颈制约,助力航宇鑫宝铸管、富烽新材料加快发展、做大做强,做成全国知名铸管生产企业和中部地区高端工模具钢轧辊生产基地。推进提升质量行动。做好扩能技改工作,推进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改造升级,壮大规模,提高效能,提升竞争力,拓展市场空间。推进引进增量行动。在现有基础上做大做强汽车零部件制造业,引进一批与铸造相关联的产业落户,推动产业向高端延伸,打造集熔炼、铸造、制造于一体的装备制造产业集群,到2025年,装备制造产业产值超过100亿。
牛仔纺织服装业。加快高端引进、智能升级,做大做强纺织服装产业集群。打造纺织服装产业全链条。推动纺织服装产业向细分领域延伸,引进配套产业链项目落户。立足园区完整的纺织服装产业链优势,继续招引名优服装项目落户陈贵,力争2025年规模服装生产企业达25家以上,年制衣8000万件以上。加快智能化升级。充分应用新一代信息技术、互联网,建设智能车间、智能企业,提高企业生产效能,加快与物联网融合,创造新产品、新业态,开辟新的增长点。打造百亿服装产业链配套电商。促进纺织服装线上线下融合,加快布局建设纺织服装线上销售平台,拓展纺织服装发展空间。到2025年,纺织服装园区集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30家以上,形成百亿纺织服装产业集群,打造“中部牛仔时尚小镇”。
化工及新材料产业。做大做强化工、汽车防水材料、复合材料、包装材料等重点材料产业板块。全力支持楚天化工与华新水泥等大企业合作,加大技改升级,最大释放楚天化工产能,力争楚天化工产能翻番。全力支持楚天导博、大瀛复合材料、泰亨电气、腾隆工贸等技改升级,打造优质新材料供应基地。发展装配式建材、新型环保建材,打造绿色建材基地。
食品加工业。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强力推进、开放引进,重点发展畜禽水产肉类加工、水果加工、蔬菜加工、粮油加工、酒类饮品加工等食品加工业,形成产业集群。立足雨润食品工业园,以隆庆公司为龙头,通过招商引资,盘活富成、福润2家企业。推动致海、增发等企业延伸发展农产品加工,支持杰梓旭蛋业、宝峰米业等做大做强,引进农产品初加工和深加工企业,培育10家以上黄石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力争食品加工业年产值30亿元以上。
绿色循环矿业。树立“产业无好坏,产品见高低”的理念,推动传统矿业由采选到球团、烧结方向延伸,走“二次创业”之路。支持矿业集团对大广山、刘家畈两大矿区实施深部探矿,支持对刘家畈矿业公司、铜山口矿业公司进行绿色矿山创建,实现矿山绿色综合开发利用,拓宽收入门路,矿业及延伸加工产业规模达30亿元以上。
专栏2:陈贵镇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重点工程
机械装备制造重点工程:实施湖北华锦汽配制造有限公司汽车零部件制造项目、大冶席丰铸造有限公司铸造生产线环保升级改造等项目。 牛仔纺织服装重点工程:实施百亿纺织服装产业链建设,湖北浩盈纺织股份有限公司羊绒衫生产线、湖北缘瀚服装科技有限公司服装加工等项目。 化工及新材料重点工程:实施湖北楚天导博新材料有限公司自动化防水卷材生产线等项目。 食品加工重点工程:实施大冶隆庆肉类加工有限公司生猪屠宰生产线、大冶福润禽业食品有限公司禽肉制品精加工项目复工复产等项目,推动致海、增发等企业产业链延伸。 绿色循环矿业重点工程:实施陈贵大广山矿业有限公司接续及配套工程、湖北陈贵矿业集团稀有金属(钴)提炼、陈贵工业尾沙循环经济园、大冶有色金属有限责任公司铜山口铜矿露天开采境界优化、钙化物系列产品生产等项目。 |
第二节 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
节能环保产业。利用马鞍山产业园独特产业定位优势,引进发展节能环保产业。鼓励铜山口矿业公司铁矿石原矿开采及矿产资源循环利用,支持铁矿尾矿资源循环再利用及平整、搬迁、充填、治理等项目,利用符合条件的闭库尾矿库等工矿废弃土地发展光伏发电等产业。
第三节 提升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
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实施新一轮技改升级,加快推进技术改造、生产换线、产品换代、机器换人,做强做优传统产业。采用现代绿色矿山开采模式,实行矿产储备统一勘探,实施矿山深部探矿,延长矿区服务年限,提高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水平。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积极对接国家、省、市产业链布局,推动具有优势关键基础材料、产业技术基础实现新突破。实施绿色发展行动,开展清洁能源、清洁生产等绿色技术研发及应用。
壮大优势产业集群。实施新一轮盘活计划,对产业不优、势头不强,面临淘汰的停产半停产企业,逐步退出园区,实现“腾笼换鸟”。实施产业集群培育计划,推行产业链“链长制”,推动资源要素和产业重点项目向牛仔纺织服装新区、马鞍山产业园集聚,推动“两大百亿产业”集群发展。完善园区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推广标准厂房建设,提升园区综合承载力。
强化企业龙头引领。实施龙头企业培育和引进计划,着力培育和引进更多头部企业和有终端产品的企业,提升产业链控制力和市场竞争力。聚焦提升东神楚天化工、顺富纺织等龙头企业竞争力,打造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的大型企业集团;支持亚光、博英精工、隆欣五金、楚天导博、海富镍网等企业发展壮大,加强技术革新,培育一批细分行业“隐形冠军”、“科技小巨人”、“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实施产业链提升计划,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锻造产业链长板,增强产业链供应链韧性,保障产业链供应链稳定。
发挥制造业品牌效应。实施制造业质量提升计划,加强标准、专利等建设,推动优势技术和标准成为行业标准或国家标准,支持东神楚天化工、富烽新材料、博英精工、亚光公司等企业争创中国质量奖。实施品牌提升计划,实施主导产业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三品”战略,实施“名牌、名品、名企、名园”创建工程,着力打造一批国家和省市知名品牌。
开辟第二经济主战场。实行“南征北战”战略,由纺织服装产业园自南向北向马鞍山产业园主战场进军,突破发展空间的束缚,继续扩园至3000亩,同时推进纺织服装新区扩园,为“十四五”项目入驻备足发展空间;完善马鞍山园区“七通一平”配套工程设施,借助平台优势,引进更多与园区发展定位相适应的优势项目落户,打造百亿优势特色园区,形成产业聚集效应,培育全新经济增长极。
坚持乡村振兴战略引领,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重中之重,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和农村社会治理现代化,有效促进农民稳定增收、城乡协调发展,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第一节 提升农业质量效益
保障粮油供给及质量安全。坚持粮食生产党政同责,维护国家粮食安全。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守住耕地红线和基本农田红线,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加大农业水利设施建设力度,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完善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健全动物防疫和农作物病虫害防治体系。强化绿色导向、标准引领和质量安全监管,建设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大力开展田块整治、土壤改良、排灌设施、田间道路等建设。开展耕地“非农化”“非粮化”整治,严格制止耕地抛荒,促进抛荒耕地复耕。加强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和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建设,推进优质粮食工程。保障粮、油、肉等重要农产品供给安全,确保主粮基本自足、口粮绝对安全。开展粮食节约行动。开展全程质量管控示范企业和示范基地建设,培育一批绿色、有机和地理标志农产品。落实农产品质量安全责任追究制度,巩固农产品质量安全镇村分级管控网络,严格落实产地准出和质量安全追溯制度,实现所有企业监管全覆盖。打造全省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镇。力争2025年,全镇生猪年出栏稳定保持在6万头以上,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定在2.2万吨、油料产量稳定在0.4万吨。力争入选全国产业强镇建设名单。
大力发展乡村产业。聚焦产业兴旺,支持脱贫村产业不断发展壮大,实施高效种养发展行动和优势特色农产品壮大工程,大力发展稻虾、花卉苗木、柑橘、草莓等农业产业集群。以致海为龙头,稳定稻虾养殖规模,擦亮“国家级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招牌,打造鄂东南小龙虾之乡;以增发、文辉、义顺等为龙头,打造黄石知名“果冻橙”小镇;着力支持雷山草莓做大规模、做响品牌,打造湖北草莓小镇;借助华垅村国家“一村一品”示范村(花卉苗木)的优势,逐步推进花卉苗木更新品种,向高端化方向发展,打造全国知名花卉苗木之乡;规范畜禽养殖,加强生猪稳产保供,推进标准化规模养殖,擦亮湖北养殖大镇名片。发展苎麻、黄花等种植加工,丰富本地农业物种门类。
增强水利设施功能。坚持“除险保安、排灌结合、生态完善、功能提升”原则,加快实施骨干性、基础性水利工程,提升水资源优化配置和水旱灾害防御能力。继续抓好大冶湖大港陈贵段全线治理工程和欧家港综合治理工程等重大水利工程建设,补齐水利基础设施短板,构建“蓄洪有处、堤防稳固、排洪通畅”的防洪体系。全面推进红旗灌区节水配套改造续建工程等水利工程建设,打通水利排灌设施“最后一公里”。深入实施九桥、杨华垅、石岭屋等中小型水库整治工程,提高蓄水抗洪能力,为农业生产提供保障。
实施农业品牌提升工程。培育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支持企业创建全省、黄石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推进“两品一标”建设,打造陈贵特色农产品品牌5个以上。适时举办农业节会活动,扩大农产品品牌影响力。
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培养以特色果蔬、水产品、畜产品为主导的农产品初加工和深加工产业,实现农村新业态发展。加强仓储保鲜冷链设施建设。完善农产品电子商务公共服务平台,鼓励发展电商直播经济,推动与供销社等机构合作,推广陈贵特色农产品。掀起雷山景区新一轮旅游开发高潮,丰富旅游要素,对接乡村旅游,发展全域旅游,把陈贵打造成鄂东城市圈周末休闲旅游“打卡地”。创建湖北省全域旅游示范区。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丰富乡村经济业态,拓展农民增收空间。打造全国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示范镇。
第二节 实施乡村建设行动
改善提升农村人居环境。全域整治农村人居环境,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力争2025年,省市美丽乡村示范村实现全覆盖。强化规划引领,统筹城镇和村庄规划建设。学习“千万工程”经验,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深入推进农村危房改造、厕所革命、土坯房拆除、生活垃圾分类、生活污水无害化处理工作,推广农村“建材银行”模式。开展农村小微水体和黑臭水体治理,加强水土流失治理。
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完善乡村水、电、路、气、通信、广播电视、物流等基础设施,提升农房建设质量。推进城乡义务教育、卫生医疗、养老、社会救助、文化体育事业等一体发展,不断提升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至2025年,实现农村自来水、供气入户全覆盖。建成综合文体中心,各村篮球场全覆盖。持续巩固全省“四好农村路”示范镇建设成果,再造百里“四好农村路”路面刷黑工程。到2025年,创建全市“四好农村路”示范村10个,所有村通达双车道公路,所有村路面拓宽提档升级,特殊路段全部实施错车平台建设。
加强乡风文明建设。深入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积极开展文明村镇创建,持续促进乡风文明推进移风易俗、遏制农村陋习、培育文明新风。推广群众文体服务中心模式,引导广大农民遵纪守法、崇德向善,以好家风带动好村风、引领好乡风。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队伍建设,实施基层党组织“头雁”计划,培养农村骨干队伍。完善乡村自治制度,持续深化“党建引领·活力村庄”改革,打造全省乡村治理体系建设示范镇。
推进农村体制机制改革。落实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政策。深化农村宅基地“三权分置”改革,勇当大冶市农村宅基地改革排头兵。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充分盘活集体资产,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规范提升农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鼓励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小农户建立利益联结机制,带动小农户专业化生产,增加农民收入。健全城乡融合发展机制,强化乡村振兴人才支撑,大力培养新型职业农民,培养与引进相结合,吸引企业、能人、市民下乡兴乡,增强农业农村发展活力。建立职业技能培训制度,提升农业转移人口就业能力。加强农村房屋隐患排查整治。盘活农村闲置宅基地等土地资源,打造民宿等旅游设施,促进农民增收。
专栏3:陈贵镇农业重点项目
稻虾共作种养示范基地:对全镇38处龙虾养殖基地进行提档升级,开展标准化、规模化生产,着力打造全省特色龙虾小镇。 陈贵镇高标准基本农田改造:推进陈贵镇高标准农田改造项目,特别是结合重金属污染情况,根据农业结构调整苎麻和高端花卉苗木种植条件和环境,对基本农田进行整理和改造。 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推进大冶湖大港陈贵段全线治理、欧家港综合治理;对水库和河流水生态进行修复;对沟渠、河道进行清淤,对抗旱、排涝泵站进行整修改造、提档升级。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继续加大柑橘、草莓、苎麻和高端花卉苗木的推广和种植,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 |
第三节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落实“四个不摘”,过渡期内保持主要帮扶政策总体稳定。帮扶投入只增不减,确保脱贫群众获得感只增不减。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加强易返贫致贫人口收入水平变化和“两不愁三保障”巩固情况常态化监测。
促进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推动乡村振兴政策向相对贫困地方倾斜,增强其巩固脱贫成果及内生发展动力。继续坚持和完善地区、部门协作和对口支援、社会力量参与帮扶力度。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领导责任制,继续扶持脱贫地区发展“一村一品”“一乡一业”,持续压实党政主要负责人“第一责任”,要选优配强党组织书记,选派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做强“堡垒工程”,发挥“头雁作用”,镇村两级书记共抓乡村振兴。
积极融入新发展格局,推动服务业向专业化、高品质、多样化升级,不断为全社会生产生活提供优质服务供给。
第一节 进一步完善服务业产业体系
生态康养旅游业。以乡村休闲旅游、文化旅游、康养旅游、互联网+旅游为抓手,加快发展生态康养旅游业。积极推进乡村休闲旅游。积极打造王祠、南山、李河等特色旅游次集镇,重点推进小雷山村和南山村旅游村建设,加强环境整治和美化,拓展旅游空间,开发旅游采摘、传统美食、民宿服务等旅游项目,构筑全域旅游开发新格局。积极推进文化旅游。挖掘文化旅游的潜力,以陈贵诗词文化、中医文化、武术文化为着力点,以“龙狮文化”为核心主题,提升文化旅游业的层级档次,创新建设模式,多层级推进景区建设。积极推进康养旅游。以健康养生为核心,提升小雷山、大泉沟、天台山“三大亮点景区”生态休闲避暑功能,重点支持推进雷山康养基地建设。大力推进“互联网+旅游”。开辟休闲健身旅游平台和应用场景,重构再造陈贵旅游产业链条,提升旅游供给服务效能和水平,创新“互联网+”旅游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到2025年,将陈贵镇建设成为集观光揽胜、文化体验、休闲度假、康养于一体的武汉城市旅游圈重要节点,打造旅游名镇。
专栏4:陈贵镇文化旅游重点项目
大泉沟生态农业观光示范区:以大泉沟风景区为基础,以生态旅游有限公司等旅游资源为依托,开发集采摘、餐饮和民宿为一体的田园综合体。 雷山风景名胜区提档升级:按照打造全国“5A”级景区的目标,推动小雷山、大泉沟、天台山三大景区建设。 天台山旅游健康养生项目:建设文化旅游基地、养生康养园、度假酒店、商业街及相关配套设施。 瑞云国医堂百草园项目:建设以中医药文化为主题的生态旅游观光园300亩。 乡村旅游建设:巩固“湖北旅游名镇”创建成果,争创“湖北省全域旅游示范区”,对部分设施进行提档升级,推动乡村旅游发展。 |
商贸流通业。围绕商贸兴镇,深化服务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扩大消费、改善民生为主线,加快发展现代商贸流通业。支持商贸企业做大做强。以“便利消费进社区,便民消费进家庭”为主题,以永兴平价超市等成长型企业为龙头,建设完善乡镇社区的商业服务网点。打造专业化特色市场。围绕现代农业和现代工业发展与需求,建设农贸批发和水果批发市场、旅游土特产品购物广场、高端花卉苗木交易市场等等。加快农村电商发展。大力推广“互联网+”,推进“互联网+”进农村,积极探索农村电商示范新模式。
现代物流业。依托鄂州花湖机场、黄石港,主动融入空水港区现代物流产业链,大力推进空水港区现代物流基地建设,发展仓储物流。支持企业自营外贸出口,拓宽线上线下双渠道,融入“双循环”发展格局,实现出口、内销“双提升”,力争外贸出口总额突破5000万美元。
专栏5:商贸流通业重点项目
陈贵镇城镇化建设有限责任公司矿产品交易中心:建设矿产品集散智能化平台及其基础配套设施。 陈贵镇城镇化建设有限责任公司陈贵物流园:打造现代化综合物流集散中心,包括物流中心、运输枢纽设施、运输组织管理中心、信息中心及基础设施。 陈贵镇城镇化建设有限责任公司陈贵商贸中心综合体建设:商业购物中心、配套地产、体育公园、少年文化宫、影视城、餐饮及休闲娱乐等相关配套设施建设。 湖北缘瀚服装交易中心:新建现代物流立体综合仓库80000平方米,综合办公楼6000平方米,及相关配套设施。 万众矿产品电商平台:集电商、物流、仓储为一体的电商综合服务平台。 |
第二节 深入推进产业融合
推进工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深化研发、生产、流通、消费等环节关联,发展服务衍生制造,发展工业文化旅游。提升装备制造业和服务业融合水平,深化制造业服务业和互联网融合发展,促进现代物流和制造业高效融合,推进消费服务重点领域和制造业创新融合,提高金融服务制造业转型升级质效。
加强农业与服务业融合。健全完善农村电商、农业信息、农业科技、农机租赁等农村服务体系,增加乡村优质服务供给。以“现代农业+田园旅游”的思路,打造一批高品质的生态旅游康养示范项目。大力发展农村电商,积极搭建农产品电商公共服务平台,推动“三品一标”“一村一品”等名优特农产品全国销售。
促进服务业各产业融合。促进物流+商贸、数字技术+新消费、生态+文化+体育+旅游、大数据+康养等服务业内部产业融合,大力发展“宅经济”“云生活”,推进新零售、新媒体、新娱乐、新供应链进乡村,激发消费活力。
坚持以人为本,全面提升乡镇生活品质,根据区域主体功能定位,充分考虑水土资源和生态环境压力,优化乡镇空间结构,提升宜居环境和综合承载功能,打造宜居名镇。
第一节 优化镇域体系
推动城镇体系协调发展。加快实现镇区带动、社区联动、园区推动,镇区与园区互补,以镇区为陈贵的经济文化中心,加快王祠、李河、铜山口等中心集镇建设,充实中心集镇功能,发挥中心集镇的支点作用,推进集镇精细化管理。加快实现工业向园区集中、土地向规模集中、人口向城镇中心村集中、住宅向社区集中。优化布局四个集镇带产业功能,发展以大金省道沿线为主轴的主导产业中心集镇带,转型振兴何夕至铜山口沿线的工矿产业集镇带,突破壮大铜山口至九桥沿线的物流旅游产业集镇带,积极发展高新产业集镇带,形成以大金沿线陈贵段为主轴,316国道陈贵段、栖螺线、陈台线协调发展的镇域体系。
优化空间发展格局。按照“东进、西延、南控、北拓”的思路,拓展“一主两次”发展轴。“城镇发展主轴”指镇区依据现状山水及交通条件所形成的东西向发展主轴;“产业发展次轴”指依托国道316便捷的交通联系带动东部产业区的集约高效发展;“公共服务次轴”指依托陈茗路引导镇区公共服务功能的集聚,引导生活服务区从南部老城向北部逐步拓展。“十四五”期间,重点打通小雷山景区与洪滨港之间山水廊道,整体上形成“西部旅游休闲区、中部行政服务和商居区、东北部产业园区”。
第二节 强化乡镇功能
统筹新老基建。坚持传统基建改造升级,加快推动新基建布局建设,强化乡镇功能。推动传统基础设施转型升级。大力建设示范应用场景,夯实融合应用基础,畅通数字技术、互联网技术、智能技术在基础设施产业循环升级,进一步释放新动能。提升政务网络服务平台。深化政务网络服务智能化建设,增强数据流量和视频流量承载能力,建成具有安全运营、智慧分析、数据共享的高质量政务网络服务平台。加快制订和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行动计划。瞄准新型基础设施领域,以5G移动宽带、工业互联网、物联网为重点,加紧谋划实施一批引领性、带动性和标志性的新基建项目。加快对接5G“万站工程”。落实推进“5G+光网”双千兆城镇建设,超前布局5G网络,提升千兆网络入厂园、入社区、入户覆盖面。推广工业互联网。支持工业互联网基础赋能平台、行业特色平台、服务应用平台建设,引导企业“上云上平台”。围绕机械装备制造、纺织服装两大百亿产业集群,培育工业互联网行业示范平台。
优化交通路网。积极对接黄咸高速、武阳高速和大金复线建设项目。争取陈贵高铁站与客运站、货运站一体化建设,构建完善快速客运和物流网络,实施大金复线沿线平交路口交通警示标志和农村公路生命安全防护工程,打造沿线“畅、安、舒、美”的农村公路路域环境。深入推进国省县道综合改造工程,重点推进316国道陈贵段沿线综合改造工程。实施园区路、镇村公路与国道无缝对接,实施景区路提档升级,实现市乡公路高级化、城乡交通一体化。大力推进农村产业路建设和危桥改造工程,推行路长制,加强农村公路日常管护。加快农村公路石滩桥、卫康桥、三眼桥、余洪桥、彭刘伍桥等5座危桥改造工程及10座桥涵消危行动。
强化能源通信设施保障能力。改造提升电力工程。扩大电网负荷,保证生产生活用电,保证供电安全性和稳定性。大力实施清洁能源建设,重点推进陈贵天然气输气建设工程。完善对陈贵纺织服装新区、马鞍山产业园园区建设管网设施,打造企业蒸汽、供电、供热系统。落实推进“5G+光网”双千兆城镇建设。实施镇域互联网全覆盖、提升固定宽带接入用户数、推进5G基站建设。扎实推进数字电视网络改造工程,全面完成农村数字电视升级。
专栏6:陈贵镇基础设施建设重点项目
大冶市陈贵镇城乡一体化建设项目:大冶市陈贵镇水库及周边环境整治、铜山口矿周边排水及环境整治扩建、镇乡污水收集治理改建及供水一体化管网改建、大广山铁矿区注浆建设。 陈贵镇马鞍山产业园扩园基础设施建设工程项目:园区扩至3000亩,新建供排水管网,建设一条11000KVA专用线路及污水处理厂一座。 陈贵镇分布式燃气能源项目:对陈贵纺织服装新区、马鞍山产业园园区建设管网设施,打造企业蒸汽、供电、供热系统。 陈贵纺织服装新区扩园基础设施建设工程项目:新扩现有园区,包括土地平整、新建园区道路、绿化、路灯、供排水管网等基础设施建设。 武阳高速陈贵段建设工程:征地、拆迁、路基桥梁建设、三改工程。 |
第三节 加强乡镇管理
树立“全周期管理”,推进“细管、智管、众管”,提升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社会化治理水平,推进乡镇管理向治理转变。强化规划引领。不断创新规划理念和方法,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等“多规合一”。加强乡镇规划,创新文化村镇保护模式,提升乡镇风貌和品质内涵。推进精细化管理。深入推进乡镇环境卫生、违法建筑、占道经营、违规饲养畜禽、噪声污染以及交通秩序治理等重点治理,建设美丽家园。完善生活垃圾、建筑垃圾、大件垃圾、厨余垃圾和餐厨垃圾处理设施,加快建成乡镇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系统。深化体制改革。加强管理执法队伍建设,推进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深入推进“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活动,推动治理资源下沉。积极探索社会化服务新模式,鼓励、引导多主体全方位参与乡村治理,形成多元共治、良性互动的治理格局。
坚持创新引领,深化重点领域改革,释放开放活力,增强陈贵经济社会发展新动能,加快推动省级创新型乡镇建设。力争到2025年,国家级创新平台数量达1家以上,省级创新平台达5家以上,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研发机构覆盖率80%以上,省级高新技术企业达16家以上,打造创新活力陈贵。
第一节 实施创新驱动战略
加快工业创新平台建设。推进省级重点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工程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职工技师创新工作室等创新平台建设,开展核心技术研发。深入实施企业科技创新与培育工程。推进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加快推进企业产业数字化、智能化、物联网化,实现企业转型升级,增强企业竞争力。优化农业科技创新平台。创建湖北省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实施创新驱动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完善科技成果转化协同推进机制。完善人才培养管理机制。大力培养与引进创新型领军人才,弘扬科学精神和工匠精神,培育一批省市工匠型人才和金牌工人。积极创新投融资模式。完善镇域发展融资功能,率先探索新型乡镇投融资新模式。
第二节 推进提质机制改革
创建服务型乡镇政府。增强镇党委、政府服务功能,着力推进乡镇政府服务职能创新,增强政府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功能。健全政府债务管理体系,防控政府债务风险。激发集体经济活力。加快推进集体资产体制机制改革,通过存量资产分离、资产重组,高端嫁接、高端引进,推进“内改外联”。重点支持与扶持湖北陈贵矿业集团等企业,开拓新领域,提升矿业竞争力。全面优化营商环境。制订陈贵镇优化营商环境重点指标任务清单,深入落实“放管服”改革,打造高效一流的政务服务体系。对标国内一流标准,坚持思想破冰引领发展突围,弘扬“有事必应,无事不扰”的“店小二”服务精神,完善问题常态化协调解决机制,落实联系服务中小企业制度。深入开展“千名干部进千企 优化环境促发展”活动,积极进企业、增信心、解难题。依法打击各类涉企违法犯罪行为。探索推行园区“环保管家”等第三方服务模式。
第三节 塑造对外开放新优势
主动对接国家支持湖北省经济社会发展一揽子政策,把握长江经济带、长江中游城市群、环大冶湖生态新区建设机遇,制订对接行动计划和实施方案,全力推进与鄂州花湖机场、黄石港枢纽的产业对接。大力承接发达地区产业转移。抢抓国际产业链重构、东部发达地区产业转移机遇,积极融入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着力引进高端装备制造、现代纺织服装等产业,推动陈贵产业转型升级。
第八章 推进“两山”陈贵行动 打造生态名镇
坚持“两山”理念,践行“两山”实践,守住自然生态安全边界,把修复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争创全国“两山”实践创新基地和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先行区。
第一节 筑牢绿色生态屏障
严格落实生态保护红线、资源利用上线、环境质量底线。统筹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实施天然林保护修复、退耕还林、地质灾害、土壤重金属污染、工矿废弃地综合治理等生态修复治理工程,加强水土流失治理。持续开展国土绿化行动,构建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林业发展新格局。持续推进治山、治水、治土、治气、治废“五治”行动,筑牢绿色生态屏障。
治山。加强绿色矿山建设,加大尾矿库综合利用,推进矿山生态修复,强化矿山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利用。深入推进长江大保护。全面推行林长制。
治水。推行河长制,推进水环境、水生态、水资源治理,重点推进大港、水库等水环境治理。提高生活污水管网、入户管网覆盖面。强化涉水空间管控,常态化、规范化推进河库塘堰“清四乱”工作。加强地下水资源保护。
治土。实施地质灾害、土壤重金属污染、工矿废弃地综合治理等生态修复治理工程,加强水土流失治理。加强水土共治,持续开展国土绿化行动,协同防控环境风险。
治气。持续推进大气污染防治行动,加强道路扬尘抛洒综合治理,消除重污染天气。强化工业企业环保设施升级改造,推进钢铁等重点排放企业完成超低排放改造。加强秸秆禁烧宣传与秸秆焚烧打击,推行秸秆粉碎还田。
治废。加大监管执法力度,严格控制新建、扩建固体废物产生量大、区域难以实现有效综合利用和无害化处置的项目。减少农用化肥、农药使用量,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加强医疗废物、危险废物收集处理,重视新污染物治理。
第二节 建设生态文明家园
围绕生态名镇建设目标,统筹经济、社会、文化和生态现代化建设,巩固全国生态文明先进镇建设成果,争创全国美丽乡镇建设先行区。
加快建设绿色家园,改善人居环境。补齐镇区基础设施建设短板,开展环境综合整治,推进大冶湖大港陈贵段镇区沿线绿色观景长廊建设,完善镇区休闲设施,提升镇区形象。持续推进“绿满陈贵”行动,不断提升森林覆盖率。依托现有城镇发展框架体系,推进绿色交通、绿色社区、绿色公共服务,创新城镇建设管理模式。在人居环境优美、村庄面貌整洁、乡村产业发达、公共设施完善、乡村居民幸福等方面建设美丽乡村。
落实村庄整治全覆盖,创建宜居示范。深入推进“村庄整治全覆盖”,实施整治指标量化,落实长效管理机制。加大投入,推进连片整治。积极争取政策性资金,增加镇级财政投入,加强大金省道、316国道陈贵段沿线村庄开展“三清、三改、三建、三化”为主要内容连片整治。结合“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示范区建设。全面推进美丽乡村、绿化示范工程建设,实施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行动,加快补齐农村人居环境短板,创建全省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示范区。
第三节 争创全国“两山”实践创新基地
贯彻“两山”理论,大力发展绿色低碳经济,探索绿色发展新模式,践行绿色生活方式,争创全国“两山”实践创新基地。
大力发展绿色低碳经济。加快冶金制造等传统产业改造升级,促进环保装备高端制造、节能减排等先进技术对传统产业的嫁接改造;依托生态转型优势,大力推进生态旅游、健康养生、园林绿化等绿色生态、低碳循环产业发展。
积极探索矿山生态环境修复与发展新模式。深入推进矿山资源开发与生态修复的良性发展,完善矿产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建立矿山生态环境恢复补偿制度。建立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履约保证金制度。积极开展矿山矿区“山水林田湖草”保护修复试点,通过土地整治、植被恢复、河湖水系连接等手段系统恢复生态功能,在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基础上,探索生态修复后发展文化旅游、生态农庄的新模式。积极支持刘家畈、大广山、铜山口、安船四大矿区生态环境修复与发展新模式试点示范。
探索“环境整治+生态农庄+生态旅游”新模式。结合发展生态旅游业,加快小雷山、大泉沟、天台山风景区配套设施建设及沿线村庄的生态环境整治工作,全面优化景区的森林景观和生态环境质量,达到生态效益、旅游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同步增长。
践行绿色生活方式。建设节约型社会,大力开展绿色家庭、绿色学校、绿色社区、绿色企业等创建行动,引导全社会向勤俭节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转变。鼓励“光盘行动”,防止和减少粮食浪费。鼓励绿色出行。
严格实行环境监测监管考核制度。严格实行项目环境评价制度、坚决落实环保“一票否决”制度。加强欧家港、大冶湖大港陈贵段两港流域环境综合治理,加大“五小”企业的巡查监管力度。大力推进环境优美单位、生态村、绿色校园创建活动,推动生态文明建设。
加速推进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坚决落实“共建共享”理念,充分发挥政府服务民生职能,丰富社会公共产品供给和提高公共服务质量,不断提升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切实增强人民群众的幸福感。
第一节 筑牢公共安全底盘
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把保护人民生命安全摆在首位,全面提高公共安全保障能力。深入贯彻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加强全民安全教育,增强全民国家安全意识。
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强化森林防火、防汛抗旱、地质灾害应急救援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救灾物资储备,推进应急队伍建设,推进防灾、备灾、减灾体系和能力建设。完善应急避难场所建设,提高防灾减灾救灾能力。
强化安全生产保障。强化安全生产红线意识,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强化生产经营单位的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制,推动安全生产标准化规范建设。加大安全监管执法力度,集中开展建筑工地、矿山、危化品等重点领域各类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切实防范各类重大事故发生。落实消防安全、交通安全、校园安全、食品药品安全责任制,全面提升安全生产保障水平。
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坚守底线思维,注重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挑战。加强意识形态阵地建设和管控,重点推进镇区法治公园、社区法治广场,村级法治阵地项目。加强镇村应急能力标准化建设。加强党管武装,深入推进双拥工作,完善国防动员体系,巩固军政军民团结。确保经济安全,落实最严格耕地保护制度,增强产业链、供应链抗冲击能力,维护地方金融领域安全。强化社会风险防范,深入推进平安陈贵建设,加强源头管控和风险防控。
第二节 统筹社会事业发展
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完善就业指导服务体系,推进创业富民工程,支持劳动者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创新培训模式,加快培育新兴产业工人和新型职业农民。健全创业就业服务体系。加大制造业招商力度,增强吸纳就业的能力。突出抓好大学生、退役军人、农民工、残疾人等重点群体就业,做好困难人员就业帮扶和托底安置,确保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实施创业带动就业行动,推广万斗庄园、添受农庄、永欣农业、增发、文辉合作社等典型。
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优化乡村学校和教学点布局,撤并一批小规模学校和教学点,适度集中办学。加快实施大冶十中、镇小等校园改扩建工程,巩固提升基础教育优质供给能力。持续推进教师“县管校聘”体制改革。积极开展职业教育,定向培养服务陈贵支柱产业技术与经营、城镇建设与管理等人才。
推进健康陈贵建设。支持中心卫生院发展“医养结合”服务模式。以镇中心卫生院为骨干,各村卫生室为依托,建立疾病预防工作体系。健全完善公共卫生应急治理体系,健全监测预警和应急响应机制,建立市镇村协同联动的重大疫情救治机制。全面推进全民免费健康体检,完善居民电子健康档案。提升健康教育、慢性病管理和残疾康复服务质量,重视精神卫生和心理健康。加强乡村医生培养,提升整体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和水平。
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大力实施全民参保,贯彻落实各项社会保险制度,实现人人享有基本社会保障。建立和完善养老保险长缴多得、多缴多得激励机制,抓好灵活就业人员、中小微企业等人员的参保工作,做好被征地农民等群体养老保障工作。全面实施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大病保险制度和医疗救助制度,基本实现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全覆盖。落实城乡低保、专项救助等标准,兜住困难群体民生底线。切实做好国家级农村模范福利院创建工作。继续推行重大疾病医疗救助制度和特殊群体、特定疾病医药费豁免制度。做好农村留守老人、儿童和妇女、残疾人关爱服务工作。提高残疾人“两补”标准。推动城乡公益性公墓建设,推进节地生态安葬。深入推进“双拥”工作,完善退役军人服务工作。
第三节 巩固全国文明镇创建成果
持续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挖掘陈贵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实施“陈贵记忆”工程,擦亮“和美富强”品牌,力争2025年,全国文明村2个、湖北省文明村5个,黄石市、大冶市文明村全覆盖。巩固中国明星镇、全国文明镇建设成果。
深入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加强道德模范、大冶楷模、身边好人典型人物宣传,不断提升群众思想觉悟、道德水准和文明素养。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所建设,健全志愿服务体系,推动志愿服务制度化、社会化、专业化。强化问题青少年心理辅导,深化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提档升级镇村组文化服务网络,常态化开展文化惠民活动。开展全民阅读活动,打造“书香陈贵”。补齐短板建设一批重点文化教育工程,重点完善镇文体站升级改造工程,完成全镇标准化村级文化活动室、农家书屋等新农村文化阵地建设,着力推进新建陈贵镇文体服务中心、农村文化活动中心及文体设施等项目。深入挖掘龙狮文化和诗词楹联文化内涵,擦亮“中国龙狮运动之乡”和“中华诗词之乡”和“中国楹联文化之乡”等招牌。巩固保护“陈贵舞龙”湖北省非遗成果,加快推进大广山龙狮训练基地提档升级扩建工程,加强对现有人员的专业培训,不断提高非遗保护队伍的工作水平。大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开展群众体育活动。
构建社会矛盾综合治理机制。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构建社会矛盾综合治理机制,加强矛盾纠纷化解,确保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发挥镇综治中心作用,推进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三方联动。落实领导干部下访包案制度,开展书记大接访,集中治理重复信访、化解信访积案专项行动,提升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实效。
加强社会治安综合防控。推进雪亮工程等建设,加强社会治安防控,提高乡村视频监控覆盖面。加强治安巡逻频次和广度,依法严厉打击各种黑恶势力犯罪、新型网络犯罪、暴力犯罪,巩固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成果。关爱特殊群体心理健康,加强对社会特殊群体人员的服务管理。重点推进安全生产视频监控全覆盖,建设陈贵应急中心。
加强应急管理能力建设。围绕构建统一指挥、专常兼备、反应灵敏、上下联动的应急管理体制,构建乡镇应急管理体系,提升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应急能力。健全应急预防、处置和救援预案体系,推动应急预案评估、演练和动态管理。加快陈贵镇应急物资储备中心建设,强化重大战略物资和重要商品的储备保障。
专栏7:陈贵镇社会民生重点项目
公益性公墓布点建设项目:公益性公墓建设,推行节地生态安葬,确保辖区内的殡葬用地满足本地群众的基本安葬需求。 雷山南康居养老服务中心:项目选址位于雷山南杨华垅水库附近。计划征地200亩,引进大型医疗机构,建设高档康居养老服务中心。 智慧陈贵信息化综合平台建设:生活、监控、政务等数字化平台建设。 智慧陈贵信息中心项目:汇集政务办公、市政交通、公共安全、生态环境、旅游等各类运行数据,实现陈贵镇行政区域运行态势管理、应急事件管理和决策支撑。 农村文化活动中心及文体设施建设项目:对全镇19个行政村相关自然湾、新建农村文化活动中心及硬化活动广场及配套设施。 |
坚持市委、市政府对陈贵镇“十四五”规划实施的统一指导,加强镇党委统一领导,切实履行政府职责,有效发挥规划调节和引导作用,确保规划顺利实施。
第一节 坚持党的核心领导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省委和市委的各项决策部署,发挥镇党委在经济社会发展工作中的领导核心作用,定期研究经济形势、部署经济工作,完善镇党委对重大项目、重大政策、重大改革事项的决策机制,提高决策科学化水平。镇政府及其组成部门全力抓好“十四五”规划的各项工作,支持镇人大和群团组织等积极参与工作,为推动规划实施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保障。
加强干部队伍建设,提升干部队伍执政能力。实施党政人才素质提升工程,增强党员干部面对新生事物、处理复杂局面的能力。以规划指导工作,调动干部干事创业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探索建立干部干事容错免责机制,坚决治理不作为、乱作为。健全完善与基层工作实际相匹配的权责体系,鼓励基层改革创新大胆探索,形成全镇上下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凝心聚力推动发展的强大力量。
第二节 健全规划实施机制
优化规划实施管理。对规划纲要确定的发展目标、重点任务和政策措施进行分解,明确牵头部门和工作责任,作为部门绩效考核的重要内容。各部门深化、细化落实计划,明确措施、责任和期限,加强合作、切实推进,提高规划执行力,确保规划目标和任务落到实处。成立镇党委、政府主要领导挂帅,相关部门具体负责的规划实施工作领导小组,明确工作分工,加强统筹协调,确保规划目标按计划、高效率、高质量实施完成。
完善监督评估机制。完善镇政府向人大主席团报告的机制,及时通报规划执行情况,主动接受人大的监督检查。发挥行政监察、组织人事、统计等部门对规划实施的监督作用。组织开展规划中期评估,规划经中期评估需要调整的,应将调整方案依法提请人大主席团审查和批准。建立健全规划纲要指标体系的统计和评价制度,确保数据权威准确、科学合理。创新评估方式,引入社会机构评估等第三方评估制度,扩大民意测评范围,增强规划的准确性和广泛性。
第三节 强化项目和要素支撑
强化重大项目支撑。发挥重大项目抓手作用,通过实施重大项目工程推进规划落实。“十四五”期间,瞄准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农林水利和社会事业等重点领域,谋划重大项目建设。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和政府投资结构,集中财力保证政府投资重大项目的资金需求。健全重点项目储备库,形成竣工一批、启动一批、储备一批的滚动机制。健全重大项目责任制,对规划纲要中明确的重大项目和重点工程进行分解落实,明确进度、要求和责任,确保重大项目有序实施。
加强政策引导和要素保障。围绕规划纲要提出主要目标和重点任务,加强政策深化研究与落实,在财政、金融、土地、投资、科技、生态等重点领域储备和制订一系列能有效解决突出矛盾的政策体系,更好地发挥政府引导资源配置的作用,推动形成有效的政策引导。切实增强资金、土地、水、能源、人力资源等要素对规划顺利实施的保障作用。充分发挥政府投资的引导带动作用,进一步带动社会资本尤其是民间资本投资,营造权利平等、机会平等、规则平等的良性投资环境。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建立科学规范的预算管理体系。推进、完善政府投资项目后评价制度。积极向国家、省、市争取有关政策,在重点领域、关键环节和重点项目方面获取进一步支持。
第四节 凝聚社会共识与力量
加强规划宣传。推进规划的信息公开,通过线上线下渠道,健全镇党委、政府与企业、全镇人民的信息沟通和交流机制,广泛开展“十四五”规划宣传,凝聚共识,争取支持,有序推进规划实施。
扩大公众参与。建立健全社会参与机制,广泛征求人大和社会各界对规划实施的意见和建议,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社会团体和广大群众的作用,加强社会对规划实施的监督,激发广大群众规划实施,形成全镇上下凝心聚力、群策群力、共建共享的良好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