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政协提案办理工作总结
大冶市文化和旅游局
根据《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认真做好市政协七届四次会议提案办理工作的通知》的文件要求,市文旅局共收到交办的政协提案9件,其中主办(牵头)的有5件。为扎实推进政协提案办理工作,我局多次召开专题会议进行研究,领导带头积极联系提案人及时跟踪提案办理情况,严格按照通知要求规范办理程序和答复格式,切实保证提案办理的工作质量。现将2024年度政协提案办理工作总结如下:
一、《关于加强我市老城区未成年人体育设施建设的提案》(政协提案19号)
围绕提案要求事项,我局采取全面综合策略,力争为未成年人营造一个安全、便捷、丰富的体育锻炼环境。一是组织专业团队进行详尽调查,结合未成年人的实际需求与老城区现状,制定出科学合理的体育设施建设规划方案;二是积极争取政府财政支持并引导社会资本参与,确保建设资金充足;三是充分利用现有公共空间资源,优化体育设施布局;四是建立健全体育设施的管理与维护监管机制,确保设施安全、可靠运行。
二、《关于吾悦广场等商场商街建设增加文化元素的提案》(政协提案23号)
我局积极与委员面商,组织多场次文化活动。一是在吾悦广场成功举办2024年“文化力量·民间精彩”广场舞大赛暨“扫黄打非”活动、2024年黄石市社区广场舞大赛大冶比赛,为群众提供沉浸式、共享型的文化服务,让文化走进商场商街;二是开展2024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遗宣传展示暨黄石市非遗购物节活动,大冶木雕、大冶刺绣等黄石市级以上非遗项目在吾悦广场布展销售,让商场搭载文化内涵,成为文化交流和传承的新场所。
三、《关于文旅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提案》(政协提案54号)
我市被评为“全国首批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试点城市”。一是发展特色产业经济,因地制宜打造“一镇一业、一村一品、多村一品”,如大箕铺打造蔬菜强镇、保安打造古村桃乡、保安湖流域打造水产之乡、殷祖、刘仁八建设白茶小镇等乡村特色产业;二是推动农业农村局出台《大冶市2024年农业产业化项目奖补方案》,支持休闲农业示范点、美丽休闲乡村等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开发民宿、乡游、乡食等休闲体验产品,促进农文旅融合发展;三是打造乡村特色康养产业。依托民俗文化、田园文化、古村落文化等打造乡村特色康养路线、乡村康养活动、乡村康养产品,打造具有大冶特色的乡村文旅康养产业集群。结合区域内优质的生态资源环境和康养产品,辐射周边乡村打造集休闲、度假、养生等于一体的康养度假旅游产品。
四、《关于在城区重要点位增设城市历史文化展示牌的提案》(政协提案55号)
我局积极对接住建局、城管局等相关部门和乡镇,一是收集大冶历史古建筑、古村落等历史文化,梳理大冶青铜文化、鄂楚文化以及相关历史文化;二是联合相关部门给予文化意见,加强在相关街区设立历史文化宣传广告牌;三是逐步在红三军团医院旧址、大冶兵暴旧址等城区红色纪念场馆增加大冶历史文化展陈内容,增加大冶城市红色历史文化氛围。
五、《关于深度整合“红古绿”三色资源 助力文化旅游多元化发展的提案》(政协提案75号)
一是深入挖掘大箕铺镇红色文化。指导大箕铺镇举办第二届红色文化旅游节,推出红色定向挑战赛、红色经典电影配音秀、曹家晚剧游、红歌拉歌、红色微宣讲、红色微党课等系列活动,并设置农产品展销区、文创市集、房展、车展等,通过一系列沉浸式、体验式旅游活动,让游客充分了解大箕铺镇红色历史文化,享受美丽乡村的田园风光;二是加强绿色文化、古色文化宣传推广。3月,在“大冶发布”上推出赏花地图一期,对大箕铺镇曹家晚石门坎村的桃花以及鑫东生态园的油菜花重点推荐,吸引近万名游客赏花游玩;五一前期,在“大冶发布”上推出精品旅游线路,其中“红色文化游”“特色山水游”、“山地露营游”主题线路对大箕铺的大箕铺曹家晚村革命旧址、龙角山十八拐景点、曹家晚石门槛露营基地、龙角山十八拐露营基地等重要旅游资源进行宣传;参与2024年“乡村四时好风光”第一期全国乡村旅游精品线路活动,谋划出“大冶有古建——遇见古村,寻秘大冶”主题线路,对大箕铺镇柯大兴古民居、水南湾古民居进行重点推介;三是以创建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为抓手,继续紧盯文旅项目实施进度,以项目助推当地文旅事业提质增效;不断创新宣传手段,吸引更多游客打卡。
六、存在问题
(一)全域旅游推进不足。我市文旅资源丰富且能级较高,但全域旅游发展不快,现有旅游项目普度存在整体档次不够、规模小、分布散、同质化严重、带动力弱、产生效益差、个性化不足、缺乏竞争力。
(二)文旅宣传推介不足。全市文旅IP宣传推介不够,青铜文化、鄂文化、红色文化、民俗文化等本土特色文化没有得到充分挖掘和宣传推介。部分乡镇、街道对旅游宣传推广不够,文旅节会档次不高,主题策划没有创意,对外吸引力不足。
(三)文艺精品打造不足。虽然近年来我市也有一些作品获得好评,但叫得响、传得开、立得住的真正有影响力的作品较少,接地气、吸引力强、有大冶乡土文化特色的文化作品不多,缺乏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俱佳的文艺精品。
七、下一步工作打算
(一)坚持以文塑城,打造特色文旅品牌。一是发扬青铜文化。扎实推进铜绿山考古遗址公园“专精特新”保护利用项目,完善遗址公园基础设施。加快推动铜绿山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创建,启动铜绿山古铜矿遗址申请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挖掘推介青铜文化。高规格筹备明年考古年会,力争在明年年会上发布柯锡太冶炼遗址考古成果。加快谋划青铜小镇项目,做好青铜文化系列文创产品开发,擦亮、打造世界矿冶文化名城、华夏青铜文化胜地。二是发掘鄂楚文化。加快鄂王城城址勘探,积极向国家争取开展鄂王城城址抢救性考古发掘,推进区域性考古调查与多学科联合研究,为遗址保护提供有效支撑。三是传承非遗文化。以非遗文化推广为抓手,大力推进刺绣、石雕、木雕、铜雕等非遗项目提档升级和创新发展。做好国家非遗大师申报,争取刘小红评选为国家非遗大师。支持殷祖古建做强做大,持续擦亮殷祖古建品牌。四是传播红色文化。依托红三军团革命旧址、大冶兵暴旧址、鄂东南第一个农村党支部旧址等红色场馆为载体,开展红色教育,持续做好场馆展陈、提档升级,传承红色文化。
(二)坚持文化惠民,满足群众精神需求。一是加快文化设施建设。巩固提升国家级公共文化示范区和荆楚文旅名县创建成果,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对标《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实施标准》,推动城市书房建设,抓好文化站提档升级,建设好村(湾)百姓大舞台。加快大冶湖文化公园(图书馆、文化馆、演艺中心)展陈建设,确保明年建成使用,打造集“展、观、游、演、教、学、研、创”于一体的最优文化体验区。加快市图书馆、群众文化馆数字化建设,为市民打造数字文化基地。二是深入开展惠民活动。以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为着力点,积极举办“劲牌”周年康养文化节,组织开展“荆楚红色文艺轻骑兵”“戏曲进乡村”“流动图书进乡村”“四季村晚”等文化惠民活动,持续打造“铜都欢乐大舞台——进乡村”“湛月欢歌·百姓舞台”“文旅融合非遗进景区”“冶图讲书人”等活动品牌,推进更多优质文化产品和服务直达基层、贴近群众,更好满足群众高品质精神文化需求。三是加大文艺精品创编。适时谋划成立大冶演艺公司,持续推进市艺术剧院体制机制改革,引入市场化运作模式,破解发展难题。鼓励广大文艺工作者深入群众生活,扎根人民,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创作一批精品力作。深度挖掘大冶市乡村原有文化资源,激活乡村资源价值,深化“艺术乡建”试点,用艺术为乡村振兴赋能。积极探索“文艺+产业”“文艺+旅游”“文艺+科技”等发展模式,打造地方文艺品牌。
(三)坚持全域共建,提升旅游发展能级。一是推动景区创建。聚焦每个乡镇至少建设一个4A级景区的目标,利用3~5年时间,每年打造1~2个4A景区,最终实现4A级旅游景区乡镇全覆盖。同时以A级景区创建为抓手,2025年重点推进铜绿山国家遗址公园“夺牌”和上冯古村生态旅游区4A景区创建验收,做好鄂王城生态文化园4A景区创建以及三山湖生态园、三华生态园3A景区创建,启动铜绿山古铜矿遗址文化旅游区5A景区创建,构建全域旅游发展格局。二是健全旅游设施。按照“文旅融合、全域通畅”的要求,加快旅游路网提升与改造项目建设,串联全市旅游景区景点,变全域资源为全域风景。加快对旅游景区游客中心、停车场、旅游公厕、标识标牌等基础设施改造提升,提高景区承载力和吸引力。从软硬件设施着手,全面提高吃住行游购娱等业态档次和水平。三是优化旅游路线。整合全市文旅资源,打造乡村精品旅游线路,加快推进乡村休闲、生态度假、红色教育、非遗文化、工业旅游5条精品旅游线路连点成线、连线成面,高水准打造“精品旅游地图”和全域文化旅游产品,让游客深度感受大冶山水风光、历史人文和城市魅力。四是编制旅游规划。着手谋划实施“十五五”旅游规划编制工作,重点把握全域旅游、多规合一、科技创新、空间优化、文旅融合等战略方向,充分运用“十四五”时期形成的旅游市场新特点,确保编制出专业、严谨,具有较强可操作性和指导性的“十五五”旅游规划。
(四)坚持全民健身,促进体育健康发展。一是建设体育设施。抓好保安镇球类运动中心、金牛镇文体广场、还地桥镇健身中心等项目建设,推进镇级运动中心、村级文体广场建设,形成市、镇、村(社区)三级公共体育健身场地设施全覆盖。持续向各乡镇捐赠体育器材,实现农民体育健身器材村组(湾)覆盖率达90%,实现“整县(市)推进”。谋划实施大冶市体育公园建设项目,提升城市体育品质活力。二是助力全民健身。推动市体育事业发展中心建设,推动体育事业高质量发展。加快省级全民健身模范市创建,组织好篮球赛、羽毛球赛、乒乓球赛等全民健身活动。持续打造2025年大冶马拉松、“村BA”篮球赛等特色品牌赛事,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各类运动需求。三是推动体教融合。加快全省体教融合示范区建设,扶持大冶市实验中学、第四实验学校等传统特色学校的传统项目,积极谋划邀请奥运冠军、世界锦标赛冠军进校园活动,助力大冶体育事业高质量发展。四是激活体育产业。大力发展竞技体育,着力培养更多高素质体育后备人才。积极谋划大冶冰雪城项目,对鄂王城生态文化园进行因地制宜升级改造,按照竞赛标准、体育工艺等要求建设冰雪设施,为省冰雪运动队训练、比赛提供保障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