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者版 无障碍阅读
当前位置:首页 > 政府信息公开 > 地方部门平台链接 > 市直部门 > 大冶市农业农村局 > 法定主动公开内容 > 规划信息

大冶市农业农村局2023年工作总结及2024年工作计划

发表日期:2023-12-29    文章来源:大冶市农业农村局

2023年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我局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中央、省、黄石市、大冶市农村工作会议有关要求,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总方针,坚决守牢粮食安全底线,扎实推进农业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等重点工作,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落地见效。2023年我市成功获评全国龟鳖产业引领发展示范市,入选国家乡村振兴示范县创建名单及湖北省农业科技现代化先行县第一批共建名单;我市在第二批湖北省农村一约四会典型案例征集活动中和202328届中国武汉茶业博览交易会上获优秀组织奖荣获优秀组织奖;我局获全国农业农村系统先进集体、全国农业综合行政执法示范窗口;在2022年全省市县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中获“优秀等次”

一、主要工作及成效

(一)农业综合产能稳中有进据初步统计,我市粮食播种面积预计达58.25万亩,同比增长1.29%,预计总产25.52万吨,同比增长2.24%;油料作物生产面积预计35.41万亩,同比增长3.15%,总产量6.6万吨,同比增长6.97%;蔬菜预计种植面积19.46万亩,总产38.58万吨,产量同比增长2.22%;水果产量4.59万吨,同比增长5.82%;茶叶总产0.079万吨,同比增长8.28%;中药材面积1.19万亩,总产0.73万吨,分别同比增长16.07%、52.58%;能繁母猪存栏3.54万头,预计生猪出栏52.15万头、家禽出笼1341.18万只、肉羊出栏0.805万头、肉牛出栏0.311万头,水产产量预计9.97万吨,同比增长5.7%,实现产值30亿元。预计2023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10.21亿元,同比增长7.2%;农林牧渔业增加值64.01亿元,同比增长7%。

(二)农业基础设施不断夯实。加大撂荒地整治力度,持续巩固整治成果,同步开展“回头看”工作,摸排各乡镇公路沿线撂荒地110处6583.05亩,通过指导种植水稻、油菜、小麦、玉米、大豆等农作物已全部整治到位。全年新建和改造抗旱泵站12处、维修抗旱泵站79处,推广农机新装备100台(套)以上,全市农机总动力预计达到59.6万千瓦,新建水稻、油菜全程机械化示范基地13处,实现油菜种肥同播及全程机械化生产面积3.16万亩,主要农作物耕种收机械作业综合水平达到82.66%,秸秆粉碎还田率达到90%以上。加快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完成2022年度3.84万亩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累计建设高标准农田57.56万亩,启动实施2023年2.8万亩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

(三)农业科技水平不断提升。推广水稻集中育秧配套机插、油菜全程机械化生产、小麦“一喷三防”、油菜“一促四防”等农业实用新技术10项,建设主要农作物病虫害统防统治与绿色防控融合示范区14个,示范面积1.6万亩,辐射带动面积21万亩,示范推广农作物优良品种20余个,良种覆盖率达98%以上。鑫东公司、龙凤山公司、银瑞公司和进军生态农业公司4家主体荣获“黄石市级蔬菜标准园”称号。推进北斗、物联网、遥感、5G等信息技术在大田种植、设施农业、畜禽水产养殖等方面推广应用,全市现有安装北斗终端系统的农业机械195台,400多家农业经营主体应用智能温室大棚、水肥一体化、生产实时监控、自动化投喂、农产品质量追溯等物联网技术设施,部分生产主体基本实现生产远程监控可视化、生产控制自动化、质量溯源标准化、管理决策智能化,农业信息化水平得到提升。

(四)农业产业化进程大步向前。持续推进蔬菜、茶叶、水果、中药材、水产等重点农业产业链建设,印发《大冶市2023年五大农业重点产业链建设工作要点》,建立了2023年五大产业链项目库,累计入库项目199个,计划投资超10亿元,其中大箕铺镇东冶蔬菜产业园建设项目一期工程等一批项目已投产见效,太婆尖茶叶加工厂建设等一批项目正在建设中,全市新增蔬菜、茶叶、水果、中药材、水产等种养殖基地面积1.27万亩,建成五大产业链建设示范样板基地41个。成功认定省级农业产业化联合体3家,其中以湖北超丰米业为龙头的超丰稻米产业化联合体,联合金牛米厂、西山米厂、源泉米厂等,采用“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种植大户”的联营机制,通过“订单农业”直接带动300户种植大户,间接带动周边1000户农户种植优质香稻品种,完成优质稻订单生产面积3万亩。大力发展农产品品牌,新增“二品一标”农产品品牌10个。加大龙头企业培育,全市现有规上农产品加工企业56家、黄石市级以上重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45家,实现农产品加工产值74.28亿元,同比增长9.25%。

(五)绿色生态农业推进有力。全市现存427家规模以上畜禽养殖场已基本实现自动化生产全覆盖,畜禽规模养殖场设施设备配套率达 100 %。加快推进养殖池塘标准化改造,实施养殖池塘尾水治理项目,已建成保安镇秀水湾公司、还地桥镇河泾港社区养殖场、腾远公司和迪家养殖场等池塘标准化改造示范基地4处,尾水治理已覆盖面积达1200亩,正在规划建设的治理面积达5100亩,示范带动生态养殖7.5万亩。大力推进绿色种养循环农业试点项目,实施面积10.26万亩,还田粪肥达到12万吨,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率达到90%以上。支持沼气工程、秸秆综合利用、太阳能开发利用等可再生能源技术推广,全市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5.4%。推进耕地障碍修复利用,今年建立1.31万亩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区,建成1000亩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核心技术展示基地,示范推广稻米镉低积累品种2万亩,全市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达到91%以上。持续开展化肥、化学农药减量增效行动,推广实施油菜、小麦、玉米、大豆等作物种肥同播技术面积1.29万亩,开展测土配方施肥田间试验7个,建立测土配方施肥经销网点13个,建设9个合计面积7400余亩的化肥减量增效示范区,全市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覆盖率达90%以上,主要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覆盖率达52%以上,水稻、玉米、小麦等粮食作物统防统治覆盖率达45%以上。加大农业农村执法力度,开展农村宅基地和耕地安全利用、动物卫生监督、农业投入品及农产品安全、农机安全、渔政监督等执法行动320余次,出动执法人员1650余人次,共立案查处农业违法案件97个(其中移交公安5个),行政处罚总额55.8万元。农产品质量合格率达99%以上。

(六)农村人居环境持续改善。按照“集中化处理为主、分散式处理为补充”的思路,完成新建户厕1563座、公厕15座,完成5个省级整村统筹推进厕所粪污与生活污水一体化治理和资源化利用试点。启动实施大冶市2023年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项目,在保安镇盘茶村、桃树村、沼山村、先锋村和金山店镇白合村、火石村、向阳村采取EPC模式统一推进,建设42座一体化污水处理站和2座有机垃圾资源化利用阳光堆肥房。常态化开展村庄清洁行动,截至目前,全市累计清理农村生活垃圾27125.118吨、村内水塘4129口、村内沟渠1922.58公里、畜禽养殖粪污等农业生产废弃物4151.8712吨,开展进村入户宣传7474场次、发宣传资料101000余份、发动农民投工投劳43000余人次。

(七)农村改革试点稳妥推进。一是推进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全面摸清全市202230宗农村宅基地布局、权属、利用状况等基础信息,规范农民建房审批,已审批农民建房3953宗,并率先在陈贵镇开发应用大冶市农村宅基地审批管理信息平台试运行成功;妥善处置历史遗留问题,按照“边排查、边探索、边处置”思路,摸排宅基地历史遗留问题59209宗,已成功化解处置32180宗;开展房地一体的宅基地使用权确权登记颁证,已发证170006宗,发证率达84.07%。是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启用湖北省农经三资管理系统,规范农村“三资”监管,在各乡镇全面正式上线并启用账套,对农村集体“三资”合同开展全面清理。开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规范化建设,择优评选了12家大冶市级示范合作社和10家市级示范家庭农场,成功推送评选10家黄石市级示范社和9家示范家庭农场;配合省农业农村厅在我市龙凤山庄举办湖北省脱贫村农民合作社带头人培训班暨农民合作社农旅休闲研讨班。推进新农房开发建设试点。根据保安镇沼山“古村桃乡”景区总规方案,结合周边民居现有特点,吸纳大冶古建特色和传统民居特色,目前已完成保安镇沼山村老村委会办公楼的危房鉴定工作、房屋腾退、危房拆除、规划设计和地质勘测等工作,正进行项目招投标以尽快启动基础建设,同时,光谷东国投集团已与金融机构达成1000余万元的项目贷款意向;临空区还地桥镇黄岗村许家湾及三山湖观光农业度假区试点已动工建设。

二、存在问题

(一)基础设施仍需加强。我市农业水利设施大部分建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因年代久远、功能退化,无法满足正常的农业生产需求。如我市28千瓦以上的泵站设施150余处,因年久失修、园区建设、公路建设等导致原有水系破环、渠道不通,现常用的大功率基础泵站仅60多处,周边种植主体根据用水实际建设了小型泵站,但洪涝大旱抵御能力不足。

(二)加工链条短板突出。我市规模化农产品加工企业较少,现有规上农产品加工企业仅56家,且大多处于初加工阶段,精深加工发展滞后,农产品附加值不高,除劲牌是全国知名品牌,天天红食品在省市有点名气外,其余企业品牌影响力较小,市场竞争力和占有率低,未形成产业集群。

(三)农业产业特色不明显。目前,我市五大农业产业链还在扩规模、提质量阶段,区域化、链条化发展程度不高,特色不明显,在同类产业、产品中的市场竞争力较差。

(四)农业整体偏弱。我市工业较强,服务业增长较快,农业相对较弱,2022年全市GDP中农业占比11.8%,对全市经济发展贡献的潜力尚未挖尽。此外,我市采用农业生产智能化应用和管理的不多,农产品仓储冷藏能力与现有需求差量较大,农业科技人才匮乏,在农业链条建设和现代化水平建设上还有较长的路要走。

下一步工作计划

(一)夯实粮食生产基础,增强增产能力加快推进2023年度2.8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严格执行高标准农田建设标准,全面夯实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条件,加大泵站的更新改造力度,补齐小型水利设施短板,提高农田抗旱排涝能力。加强高标准农田与灌区有效衔接,继续抓好小型灌区配套设施建设,解决好农田灌溉“最后一公里”的问题。

(二)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弥补加工短板加强“三农”领域招商引资,围绕五大产业链招商,力争每个产业链招引1家投资过亿的农产品加工企业。支持龙头企业改善加工设施装备条件,发展农产品产地初加工和精深加工。大力推进城西北农产品加工园、临空经济区·还地桥镇农产品加工园建设,打造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加快推进还地桥镇楚味园中华鳖(鳜)预制菜、金牛镇良之尚臭鳜鱼加工、白茶加工园等一批农产品加工项目建成投产,加快补齐加工短板。

(三)聚力重点产业链建设发展特色经济持续推进农业全产业链建设,建强蔬菜、茶叶、水果、中药材、水产五大重点农业产业链。立足特色区域化发展“一镇一业、多村一品、一村一品”,推动以大箕铺镇为核心区域的蔬菜产业、以殷祖、刘仁八镇为主要发展区域的白茶产业、以金牛、陈贵镇为代表的虾稻产业,以灵乡镇康之堂为代表的中药材产业,以保安镇为重点区域的狗血桃产业和以东风农场为核心的水产产业。

(四)深化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促进融合发展。擦亮全国休闲农业重点县名片,推进农旅、商旅、文旅等多业态融合发展,打造武汉都市圈休闲旅游后花园。加强省级休闲农业示范点和乡村休闲旅游精品线路推介,推动龙凤山景区提档升级,指导三山湖公司成功申报3A级景区、保安沼山古村桃乡成功申报4A级旅游景区。支持金柯辣椒、金牛麻花、保安豆折等“土特产”发展。通过举办系列农事节庆活动,发展节会经济、采摘经济,实现带农增收。

(五)加大科技化信息化应用,提高科技水平。以湖北省农业科技先行县建设为契机,加强与省农科院的合作共建,围绕水稻、蔬菜、水果、水产、茶叶、中药材等5+1重点产业链开展优质品种繁育引进、优质高效技术应用推广、加工及产品关键技术研发等,提升我市农业科技水平。加快推进世行贷款农业农村一体化大数据平台建设项目的落地实施,推进建设一批智能化、信息化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大力发展设施蔬菜、温控大棚果园,支持建设和改造一批规模高效设施养殖场、畜禽屠宰场,推进池塘标准化和尾水治理,大力发展现代设施渔业。加大新型适用农机具推广力度,实现2024年农机综合作业水平达到80.8%以上。加大农产品产地冷藏保鲜设施建设,提升农产品冷藏保鲜能力水平。

(六)激活乡村发展动能,助推乡村兴旺。继续实施美丽乡村建设三年攻坚两年提升行动,持续巩固提升农村生活垃圾、污水、厕所“三大革命”成果,突出硬化、绿化、亮化、美化等“四化”项目建设,补齐农村基础设施和基础公共服务短板,整体提升农村人居环境。通过培育“新农人”“新农干”“新农技”,多管齐下育人才、留人才。摸底农村资源底数,盘活农村闲置宅基地、耕地、废旧厂房等有效资源,发展“家门口”产业,鼓励农民在家就业,农民工返乡创业,让农民最广泛参与到我市农业产业中来,加快实现乡村人气集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