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时不等人,春耕正当时。4月23日,罗家桥街道榨桥村柯见大湾田野上,农机轰鸣声打破了乡村的宁静。种粮大户、大冶市世明家庭农场负责人陈世明站在田埂上,目光紧紧盯着穿梭作业的插秧机,脸上洋溢着丰收在望的喜悦。
今年,他承包的100多亩稻田里,再生稻率先开启“插秧模式”。但与往年不同的是,今年的春耕现场少了些弯腰劳作的身影,多了科技赋能的“智慧农机”。
当天,记者走进田间,只见插秧机在水田中来回穿梭,嫩绿的秧苗如跳动的音符,快速而有序地植入水田。短短数小时,原本空旷的稻田便披上了一层清新的绿装。
“以前,请插秧师傅一天要好几百元,现在用插秧机就省下了这笔钱。而且人工插秧一个人一天最多插1亩地,现在一台机器一天能插50亩,效率提升了好几十倍!”陈世明难掩兴奋地说,“更重要的是,机械插秧的株距、深度都控制得很均匀,后期田间管理和病虫害防治都更省心。”
据陈世明介绍,今年是他种植再生稻的第一年,而再生稻即头季稻收割后,利用稻桩上的休眠芽,通过科学的水肥管理和田间培育,使其再次萌发成穗,实现“一种两收”的水稻。这种模式省去耕地、播种、插秧等环节,降低人力和时间成本,提高土地利用率和粮食产量。
“按照往年的行情,头季稻每亩能收1200斤左右,二茬稻也能收500斤左右,二茬稻的售价每斤能比头季稻高出3倍,这样算下来,种植再生稻的效益比普通稻要高出一大截。”陈世明算了一笔账。
“如果今年成功,明年打算扩大种植面积,带动更多村民一起种再生稻,让大家的腰包都鼓起来。”望着眼前绿油油的稻田,陈世明满怀期待。
今年以来,罗家桥街道压实粮食安全责任,统筹推进农资保供、技术推广,通过“公司+基地+农户”模式推动农业生产向精准化、机械化、智能化转型,助力粮食增产、农民增收。
“今年全街道早稻生产任务是900亩,我们对辖区种粮大户按去年的农田补贴政策,每亩田给予一定经济补贴。同时,安排农技专家下沉指导,进一步减轻种粮户的负担。”罗家桥街道农技员陈小平说。(记者 刘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