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者版 无障碍阅读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发布中心 > 热点关注

【聚焦支点建设·聚力五大攻坚 工业振兴】十六条“真金白银”政策赋能 大冶全力竞逐“氢”赛道

发表日期:2025-11-06    文章来源:云上大冶

10月30日,我市正式印发《关于支持大冶湖高新区氢能未来产业先导区发展的若干措施(试行)》(以下简称《措施》),推出涵盖制氢、储运、加注、应用、技术创新与企业培育等全链条的16条“真金白银”政策,以氢能先导区新政为“燃料”,加速驶入“氢”赛道。

政策红利精准滴灌,全链赋能氢能产业

《措施》聚焦氢能“制、储、运、加、用”全链条关键环节,以精准补贴切实降低企业成本。在制氢方面,对可再生能源制氢项目,按生产设备投资的20%给予一次性支持,最高300万元;对年产绿氢500吨及以上的企业,新能源直供外用电量每度补贴0.1元,年最高补贴500万元,大幅降低绿氢生产成本。

储运与加注环节同样支持力度显著。对专门从事高压液(固)态氢存储的企业,新购设备投资可获10%补贴,最高500万元;新建日加氢能力500公斤级以上的站点,按项目投资额20%予以一次性补贴,最高200万元。绿氢售价不高于25元/公斤的站点,还可按销量每公斤再补18元,年最高补贴300万元。《措施》还明确,现有加油站改扩建加氢设施可免办规划手续,新建站采取“一事一议”协助申报许可,有效缩短建设周期。

应用端政策重点向“真实用车”倾斜。接入氢能智慧管控平台的车辆,按车型给予0.5—2.5元/公里运营补贴,年最高2万至10万元;氢能装载机等非道路机械按购置金额15%予以补贴,年最高2000万元;市政车、渣土车等还将开放限行区域通行权,并可在市属国企停车场免费停放,全面降低氢能车辆的购置与运营成本。

除资金支持外,《措施》更注重产业生态的构建。在技术创新方面,对入孵高新区内孵化器、创新科技园的氢能科技型中小企业,购买科技成果并实现量产可获实际费用20%的资助,最高40万元;对获批省级技术创新中心、重点实验室的单位一次性奖补600万元,省级企业技术中心等平台奖补100万元。

企业培育与金融支持协同推进。氢能装备制造企业主营业务收入首次达到2000万元、1亿元、5亿元,分别给予10万、20万、50万元奖补;首次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按营收规模分档奖补30万或20万元。此外,2亿元规模的氢能产业基金将对符合条件的装备制造项目按固投20%予以支持,最高2000万元;高新技术企业贷款还可享受基准利率10%的贴息,年最高1000万元。

人才引进与场景应用也被重点关照。校企合作开设订单班的企业可获10万—15万元补贴;吸纳“新大冶人”稳定就业满6个月的,按每人1000元标准给予稳岗补贴,最高80万元。同时,国家级氢能应用示范项目的用氢费用可获得20%支持,最高200万元,并在能评、环评中探索能耗与碳排放扣减机制,进一步释放氢能应用空间。

数字平台筑牢底座,场景驱动生态成型

政策落地离不开智慧平台的支撑。在《措施》发布会当天,“大冶市氢能智慧管控平台”与“智慧‘双碳’平台”同步亮相。前者覆盖光伏发电、电解制氢、管道输氢、岩穴储氢、能源站储加用全流程,实现精准调度与动态监管,保障“本质安全、经济调度、协同运行”;后者构建三层碳管理体系,动态展示区域及企业减排潜力,助力构建“全域覆盖、政企协同”的低碳治理机制。

现场技术人员介绍,两大平台相当于氢能产业的“数字神经”。智慧管控平台实现氢能全流程可视化,智慧“双碳”平台则为政府决策提供数据支撑,促进“政策红利”向“产业实效”转化。

“从落地到壮大,这次发布的政策涵盖未来氢能企业壮大的方方面面。”湖北绿冶氢能董事长张恒介绍,全周期政策支持,让氢能企业在我市发展更有信心。

对于即将入驻大冶湖高新区氢能创新科技园的氢璞创能、重塑能源等企业而言,大冶的优势不仅在于政策,更在于“场景+协同”的独特禀赋:拥有全省首座制氢工厂、首座“近零碳”综合能源站、首条氢能公交线路,被纳入武汉都市圈国家级氢能区域试点,深地氢储能系统中试项目入选国家级试点,大冶湖高新区入选全省首批氢能未来产业先导区培育名单。“我们看中的不仅是补贴,更是从生产到市场的完整应用场景。”重塑能源副总裁孙北表示。

同济大学燃料电池研究所所长张存满指出:“大冶的路径,可以说是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的典型范式。”他认为,大冶通过“政策全链赋能+场景独特优势”实现破局,特别是依托废弃矿洞改造“地下氢库”以降低成本,具备良好的发展前景,并建议大冶围绕新能源开发与利用,上游招引绿电制氢及关键材料装备制造,下游拓展储能与应用场景,形成“绿色能源吸引绿色产业、绿色产业消纳绿色能源”的良性循环。同时,应积极融入区域协同,构建“研发在武汉、制造在大冶、应用在区域”的发展格局,力争在3—5年内形成氢能商业闭环,打造充满活力的氢能产业生态圈。

从“青铜冶铸”走向“氢能逐绿”,大冶始终紧扣时代脉搏。随着16条政策全面落地,这座资源型城市正以氢能为翼,加快企业集聚与场景拓展的步伐,奋力书写资源型城市绿色转型的“硬核答卷”。(记者 但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