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时节,在震耳欲聋的机器轰鸣声中,在蓬勃升腾的“烟火气”里,一栋栋崭新的厂房拔地而起,一个个快速推进的项目激战正酣,我市工业经济划出了一条强劲有力的“上行线”。
追“新”逐“质”促发展
东贝电机生产车间
在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东贝电机变频电机生产线车间,槽底机将长短相同的绝缘纸严丝合缝地塞到定子铁芯当中,节奏鲜明的机械声,如同奏响一曲工业交响曲。
省级5G工厂劲佳科技车间里,一块大屏实时跳动着各项生产数据,工人熟练操作数字化系统,确保每一道工序都精益求精。
立中车轮生产车间
在立中车轮(湖北)有限公司自动化生产车间,一个个铝合金车轮经过熔炼、铸造、热处理等工序后,被整齐地摆放在传送带上。
今年以来,我市推进传统产业技改升级、新兴产业培育壮大、未来产业前瞻布局,积极开展科创引领工业振兴攻坚行动,科技力量已成为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破冰突围的“利器”和“法宝”,也成为推动我市工业加速向中高端迈进的新动能。
如今,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光电子信息两大新兴产业聚势突破;低碳采冶和绿色建材、高端智能制造、生命健康三大主导产业脱胎换骨;抢抓布局氢能等未来产业,打造全国清洁能源低碳示范基地——“3+2+x”现代化产业体系一步步变为现实。
1-8月,“3+2”产业集群实现产值348.9亿元,同比增长15.5%,占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的80.3%,成为工业经济发展主引擎。其中,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集群在长城汽车带动下产值累计增长102.2%,拉动全市规上工业增长11.5个百分点,成为集群增长最大拉动力,有效拉动了工业经济稳健运行。
精益求精“强引擎”
随着创新动能加速集聚,高端装备制造业成为全市工业经济一大增长亮点。
以机床为代表的“工业母机”,是制造装备的机器,堪称“制造之基”。作为大冶湖高新区引进的第一家精密机床制造企业,湖北健恒智能装备有限公司推动关键技术和零部件自主研发生产,实现国产化替代;启用工业机器人,助力打造高效精密自动化生产线;专注于高端精密数控加工中心的研发生产,产品加工精度达到微米级,有力补强了我市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链。
AGV智能搬运机器人
湖北健恒智能装备有限公司综合部负责人吴少义表示:“产品高度契合大冶湖高新区在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制造等领域的产业布局,与园区内企业形成配套协同,有效增强了区域产业链的完整性,通过推进高端数控机床的国产化替代,积极助力区域制造业转型升级。”
同样位于大冶湖高新区的金诚信(湖北)智能装备有限公司,始终坚持技术创新,研发、制造了我国第一台湿式(弹簧制动、循环冷却系统)制动地下自卸卡车、国产第一台高原型内燃铲运机、全球第一台纯电动铲运机,各类产品畅销海外二十多个国家。
换热器,作为工业制造的关键设备,对于提高能源利用率至关重要。在川滇交界的金沙江峡谷中白鹤滩水电站的换热器,便是由我市的企业——湖北迪峰换热器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迪峰公司)精心打造。2022年12月,白鹤滩水电站正式投产运行,一举创造了两个世界之最:单台机组功率最大,达到百万千瓦;发电机运行效率最高,达到99.1%。
多年来,迪峰公司持续加大研发投入,每年投入2500万元以上,占比5%以上,成功研发多种新型生产制作设备,实现从半自动化生产到自动化生产,再到如今全面步入数字化生产的新时代。
经过多年的发展与沉淀,我市高端智能制造产业体系日益完善,背后体现的则是从“制造”到“智造”的锐意进取。
绿色转型优结构
在转型发展过程中,以“绿色”命名的改革号角早已在全市各行各业中吹响。
冯家山硅纤
在“湖北省制造单项冠军”企业冯家山硅纤的生产线上,硅灰石原矿石从提纯、气流粉碎、分级,再到封装、打包环节,全程自动化操作,无需人工干预……
从粗放型的“卖资源”到精细化的“卖成品”,冯家山的硅灰石,从过去300元一吨的原矿石价格,如今经过矿物提纯、形态加工、表面改性等工序后,摇身一变为硅灰石矿物纤维,成为当今世界上性能卓越、绿色环保型功能材料,以每吨8000元的价格畅销海内外。
今年入选省级“绿色工厂”的劲华玻璃,也是绿色浪潮中的一员。从空中俯瞰,企业屋顶铺满了光伏面板,近4.5万平方米的面积,年均发电量达660万度,能满足企业全年21%的用电量。而这仅仅是该企业绿色实践的一个缩影。
劲华玻璃产线
作为高温熔制行业,窑炉成为劲华玻璃绿色制造的核心。当记者走进该公司生产车间时,发现传统的燃煤和燃气窑炉已被新型电窑炉取代。“改用行业领先的电窑炉,是绿色转型的关键一步。”该公司综合办主任叶新红介绍,电窑炉不仅实现了电能的高效利用和能耗的精准监控,还显著减少了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污染物排放。同时配合生产线上的机器视觉检测和料重自动控制系统,在将产品合格率从97.5%提升至99%的同时,减少了原料浪费。
尖峰水泥
在水泥行业整体承压的背景下,大冶尖峰水泥的“绿色智造”模式成为行业标杆。近三年来,该企业在氮氧化物、颗粒物以及二氧化硫的减排方面均取得显著成效,减排比例均超过70%。
与去年8月相比,我市六大高耗能行业当月增加值占全市比重下降6.3个百分点,全市产值单耗下降5.1%。这表明我市在控制能耗增量、优化产业结构方面取得显著成效,经济发展的绿色低碳成色更足,为实现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记者 石程曦)